
▌孩子吃飯總是狼吞虎嚥或吃到很撐,我要怎麼教小孩?
「慢一點吃,沒有人跟你搶!」
「你是不是又沒咬就吞下去了?」
你家的孩子吃飯,是不是也像在參加大胃王比賽?三兩下就把碗裡的飯菜扒光,轉眼又喊著「我還要!」
或者,即使已經吃了超過他平常的份量,卻似乎還是不知道「飽」的感覺,直到吃撐了不舒服才停下來。
孩子吃飯狼吞虎嚥或經常吃過量,不僅可能造成當下的腸胃不適、消化不良,長期下來,也可能影響營養的有效吸收、增加肥胖風險,更重要的是,他可能錯失了學習辨識與尊重自己身體「飽足訊號」的機會,進而影響日後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
「他吃飯好像在趕火車,我都怕他噎到!」
「他都不知道自己飽了沒,一直說還要吃,結果常常吃太撐不舒服。」
面對孩子這種「快食」或「過食」的狀況,我們該如何引導,才能幫助他放慢進食速度,學習感受身體的飽餓,並建立更健康、更從容的用餐習慣呢?
▌孩子「為了什麼」吃飯像快轉或無底洞?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這種飲食行為背後可能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把他歸類為「貪吃」或「習慣不好」。
⚠️ 害怕吃不夠或好料被搶完的不安全感
如果家庭中食物的供應曾經不穩定,或者手足較多、常有競爭食物的狀況,孩子可能潛意識裡害怕自己吃不飽、或擔心喜歡的菜色等一下就沒了,因而養成快速搶食或盡量多吃的習慣。
⚠️ 追求效率:想快點吃完去做更有趣的事
對許多孩子來說,吃飯可能不如玩遊戲、看電視或其他活動來得有趣。狼吞虎嚥,可能是他想盡快「完成任務」,以便去做他更期待的事情。
⚠️ 用吃來安撫情緒或填補內心的空虛感
有些孩子可能會在感到焦慮、無聊、壓力大或不開心時,透過「吃」來尋求慰藉或轉移注意力。快速大量地進食,可能成為他處理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情緒性進食)。
⚠️ 真的餓壞了:生長需求或活動量大的生理反應
有時候,孩子吃得快又多,確實是因為生理上非常飢餓。例如:正值快速生長發育期、當天活動量特別大、或者上一餐距離太久等,這些都會讓他的身體發出強烈的進食需求。
⚠️ 忽略「飽」的訊號,或習慣了清空餐盤的指令
孩子可能還沒學會仔細感受身體從「餓」到「飽」的細微變化,或者過去常被要求「要把碗裡的飯菜全部吃光光」,導致他習慣忽略飽足感,而是以外在標準(餐盤淨空)來決定是否停止進食。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營造從容的用餐氛圍,爸媽放慢做榜樣
餐桌上的氣氛很重要。盡量營造一個輕鬆、從容、不匆忙的用餐環境。父母自己也要放慢吃飯速度,以身作則,讓孩子感受到吃飯是一件可以慢慢享受的事情,而不是趕時間的任務。
✅ 引導細嚼慢嚥
溫和地提醒孩子「慢慢咬」、「食物要咬碎一點再吞下去喔」,或者用比較有趣的方式說:「牙齒也要工作一下,幫忙把食物磨小小,肚子才會舒服。」也可以在餐點中加入一些需要較多咀嚼的食材(例如:蔬菜梗、微硬的肉類)。
✅ 增加餐桌談話:讓嘴巴除了吃,還有說的功能
在用餐時,多和孩子聊聊學校發生的事、今天的心情、或其他輕鬆的話題。當孩子需要開口說話時,自然就會放慢進食的速度。這也能讓用餐時光增添更多親子連結,而不只是吃飯而已。
✅ 教孩子聽聽肚子說什麼
引導孩子關注自己身體的感覺。可以在吃到一半時問他:「你現在肚子感覺怎麼樣?還很餓嗎?還是有一點點飽的感覺了?」、「吃完這些,你覺得肚子還有空間嗎?」幫助他練習辨識並尊重自己內在的飽餓訊號。
✅ 分批取餐或固定份量
如果孩子容易過食,可以嘗試「分批給予」或「固定份量」的方式。先給予一個適中的份量,告訴他吃完如果還餓可以再添加。這能幫助他更客觀地評估自己的食量,也避免一次盛裝過多導致不得不吃完的壓力。
▌吃飯不是趕進度!引導孩子品嚐食物、感受飽足
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節奏與習慣,是一段需要耐心引導的過程。
重點不在於嚴格控制孩子吃多少、吃多快,而在於幫助他建立與自己身體的連結,學會聆聽內在的飽餓訊號,並從容地享受食物的美味。
用溫和的提醒取代催促,用愉快的氛圍取代壓力,用榜樣的力量潛移默化。
陪伴孩子,將吃飯從一場趕進度的任務,轉化為品味生活、滋養身心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