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嚴重挑食,只愛吃特定幾樣菜,我要怎麼教小孩?
餐桌上,你精心準備了多樣的菜色,但孩子卻只願意碰他「安全名單」上的那兩三樣食物——可能是永遠的白飯配肉鬆、特定品牌的雞塊、或是青菜只吃高麗菜。
任何不在安全名單上的新菜色,他都可能眉頭一皺、堅決地說「我不要吃這個!」、「這個看起來好奇怪!」,甚至只是聞到味道就露出抗拒的表情,連試一口都不願意。
你擔心他營養不均衡、長不高,也煩惱每天的菜色變化都要遷就他,讓準備餐點變成一件充滿壓力的事情。
孩子吃飯只願意吃非常有限的幾種食物,飲食內容極度單調,長期下來,不僅可能導致孩子營養攝取不足、影響生長發育,也可能讓他錯失品嚐多元美味的樂趣,甚至在團體用餐(如學校、朋友家)時遇到社交上的不便。
「他除了白飯跟肉鬆,其他幾乎都不吃!青菜水果更是看都不看一眼!」
「我每天煮飯都很焦慮,不知道還能變出什麼他肯吃的東西。」
面對孩子固執的飲食「小舒適圈」,我們該如何引導,才能在不造成餐桌戰爭的前提下,溫和地幫助他拓展味蕾,嘗試並接納更多樣的食物呢?
▌孩子「為了什麼」只肯吃那幾樣菜?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堅持只吃特定食物行為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將其歸類為「挑食」或「固執」。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回應他的需求,並找到引導的契機。
⚠️ 感官特別敏感,對新食物的「質地、氣味」感到抗拒
有些孩子天生對於食物的質地(太軟、太硬、太黏、有渣)、氣味、甚至顏色都比較敏感。新的食物對他們來說,可能在感官上帶來不舒服或難以接受的刺激。
⚠️ 害怕「未知」食物,緊抓熟悉帶來的安全感
對孩子來說,新的食物充滿了「未知」——不知道是什麼味道、不知道口感如何、不知道吃了會不會不舒服。堅持只吃熟悉的食物,能帶給他一種可預測的安全感與掌控感。
⚠️ 曾有不愉快的進食經驗,造成心理陰影
過去可能因為嘗試某種新食物而有過不好的經驗(例如:嗆到、噎到、被強迫吞下、或吃了之後肚子不舒服),這些負面經驗可能會讓孩子對所有「新的」或「類似的」食物都產生排斥與恐懼。
⚠️ 在餐桌上尋求掌控權或特殊待遇
「吃什麼」是孩子少數可以自己「說了算」的領域。透過堅持只吃某些食物,他可能在無意識中爭取掌控權,或者想藉此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或「特殊處理」(例如:為他另外準備食物)。
⚠️ 缺乏「多元食物」的接觸經驗或模仿挑食的家人
如果孩子從小接觸的食物種類就比較單一,或者家中有其他成員也有明顯的挑食的習慣,孩子就比較難建立起對多元食物的好奇心與接受度。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營造輕鬆無壓力的用餐氛圍,不強迫、不催促
把餐桌變成一個放鬆、愉快的地方,而不是戰場。
當孩子面對新食物或不喜歡的食物時,絕對不要強迫、威脅、利誘或責罵他進食。壓力只會讓孩子對食物產生更負面的連結。
✅ 少量、多次、溫和地讓新食物「露臉」
不要期待孩子一次就能接受新食物。用「少量多次」的原則,溫和地讓新食物出現在餐盤上(例如:一小口、一小片),可以放在他熟悉的食物旁邊。
即使他這次不吃,下次、下下次再以不同的烹調方式少量出現,讓他有機會慢慢熟悉、降低戒心。
✅ 邀請孩子參與料理的旅程(從採買到餐桌)
讓孩子參與食物的選擇(一起逛菜市場、超市,讓他挑選有興趣的蔬菜水果)、清洗、甚至簡單的備料或烹飪過程。當孩子對食物的「產出」有參與感時,通常會更願意嘗試。
✅ 爸媽以身作則品嚐多樣食物,傳遞美味訊息
父母自身的飲食習慣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孩子面前,開心地品嚐各種不同的食物,並用具體的語言描述食物的美味「這個青椒脆脆甜甜的,好好吃喔!」,而不是只說「這個很營養,你要多吃」。
✅ 肯定任何一小步的嘗試,而非吃下去的結果
對於孩子在面對新食物時的任何一點點進步,都要給予具體的鼓勵。
例如:他願意聞一聞、摸一摸、舔一下、或者只是把新食物放在盤子裡沒有立刻推開,都值得肯定:「你今天願意把紅蘿蔔放在盤子裡耶,很棒的嘗試喔!」。
將焦點放在「嘗試的勇氣」,而非「有沒有吃下去」。
▌餐桌上的探險家:陪孩子愛上多樣好滋味
引導孩子拓展飲食光譜,是一場需要極大耐心、創意與同理心的「味蕾探險」。
教養的重點,不是用權威強迫孩子吞下他不喜歡的食物,而是用引導和鼓勵,營造正向的飲食經驗,讓他有機會主動、好奇地去探索食物世界的美好。
尊重孩子的步調,允許他慢慢來,每一次小小的嘗試,都是他味蕾探險地圖上一個新的足跡。
讓我們成為孩子餐桌上的最佳探險夥伴,用愛與耐心,陪伴他一步步愛上更多樣、更健康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