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回顧
透過出席由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下稱嘉道理農場)的再生農業部經理—葉子林先生主講的香港植茶發展講座,圓瑩:—
- 介紹了從香港開埠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1841年前至1945年)的植茶葉發展;及
- 分享了三種本港從2004年向福建茶農購入,現時種植的茶種—名花、黃枝香和金萱。
詳文請按我。
在這篇,我們會:—
- 一同欣賞上述三種本地茶葉的「真身」;
- 了解到香港目前在植茶發展中不求回報地付出的各方團體;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的植茶葉發展(1945年起)。包括介紹曾每年出售10款茶品,年產茶量達36,000磅(約16,344公斤)的茶園,及其主人。
香港嘉道理農場的茶樹—名花、黃枝香、金萱
眼見葉先生拿起盛有三款新鮮茶葉的竹製「U」形畚箕,我興奮得伸長脖子,想看清楚茶葉的形態。現場氣氛也瞬間變得歡快起來。
葉先生拿起一片嫩葉,折取一小角葉片放進口內,邊咀嚼邊說:「大家也不妨試吃一下,感受一下鮮茶葉強勁苦澀的原味喔。」
眼見猶豫不決的我們,他篤定地說:「茶葉是我們今早才採摘,還很新鮮喔。」然後開始把鮮葉分別傳開。
當茶葉傳到我手上時,我摸摸鮮嫩的茶葉,拍了照片,思前想後,同行的丘比熊已在咀嚼葉片,又說:「好回甘啊!」
聽畢我也鼓起勇氣試吃,並先後品嚐這三款茶葉。
茶葉剛進口感覺嫩滑,細嚼下卻有不同滋味,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吧!
名花

名花(相片由作拍攝)
品種:由於沒有文獻記載品種「名花」,推斷可能是武夷菜茶。
滋味:茶汁略帶澀感,但淡花香味明顯。
黃枝香

黃枝香(相片由作者拍攝)
品種:聽農場職員介紹是鳳凰單叢的黃枝香呢!
滋味:咬破茶葉後,一鼓苦澀味湧出,略帶回甘。
金萱

福建金萱(照片由作者拍攝)
品種:原來並非台灣的金萱啊,經鑑定後實為「紫芽佛手」。
滋味:嫩葉帶有名花那種花香氣息。雖然口感同樣略苦澀,但回甘明顯。
以下是不負責任之嚼後感:—
苦澀感由淡至濃排序:金萱→名花→黃枝香
香氣感由淡至濃排序:名花→金萱→黃枝香
我想,福建金萱和名花會較適合製作成幾乎零發酵的綠茶,畢竟黃枝香的苦澀味太突出了,直接製成綠茶,或許進口便是陣陣苦澀感呢!
為何香港嘉道理農場要培植茶樹呢?
嘉道理農場位在香港最高的山脈—大帽山的北坡,新界東北部的大埔市中心附近。
農場雖只佔地148公頃,卻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例如,山上種有咖啡樹、山腰種果樹、山下則種香草和葉菜。
從咖啡樹到葉菜皆能在園內種植,只因其海拔從最低一百多米到最高四百多米,三種不同的微氣候同時在園內。
除了農作物,嘉道理農場作為一個生態農場,亦需要物種的多樣性。故此,園內設有植物園,觀鳥區,農場等等。
以農場為例,飼養雞群除了得到雞蛋,還有肥料,十分適合作為茶樹生長的養分。
除了推動本港的永續農業之外,更重要的是,嘉道理農場希望種植茶樹的技藝,能在香港保存。
在一輪鮮茶葉的欣賞後,葉先生開始分享從鮮葉製成可沖泡的乾茶葉中,所遇到的困難及成功的契機。
他亦坦然表示,由於缺乏製茶技術,故只能用「炒菁」的方法直接把茶葉殺菁,製成綠茶。
「我們是農夫,只懂得耕田,不懂製茶,最初炒出來的茶,泡出來一點也不好喝!」葉先生慨嘆。
幸好,在機緣巧合下,先後得客家籍炒茶師傅親授炒茶技術和香港茶葉研製所(HKTPI)分享的製茶工藝,終於製作成「飲得下」的綠茶。
或許是感受到現場聽眾充滿期待的目光,葉先生直白地說:「茶園每年只能生產約 20 至 30 斤茶葉,以每包 50 克包裝在園內小賣部發售,仍供不應求。所以今天沒有試茶環節啊。而且我只懂得耕田,泡茶要找HKTPI的茶藝師啊!」
雖然感到惋惜,但很欣賞葉先生的坦白。
那我下次可以進園買啊。我在心裏的小筆記本中默默記下。
無獨有偶,種植和保育本地茶樹發展的念頭,除了嘉道理農場,還有香港中文大學(下稱中大)。
中大在「大嶼山保育基金」的撥款資助下,以昂坪茶園作起步點,追溯大嶼山的種茶歷史及發展歷程。
「2024年我們受中大聘請,到昂坪修剪半枯萎狀態的茶樹。修剪老枝條後,讓茶樹休養生息,茶樹成功冒出新芽,算是「拯救」成功呢!」葉先生滿意地展示茶樹修剪前後的圖片。
葉先生提到的昂坪茶園,約在1950年建立。
茶園位在香港西南方的大嶼山,鳳凰山的山峽,地勢平坦且位處高原地區。
香港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一九四五年起)
目前復修中的昂坪茶園,高峰時期的年產量達36,000磅(約16,344公斤),是香港產茶的黃金歲月。
目前,嘉道理農場自2004年起已成功種植約2,000棵茶樹,每年生產約20至30公斤茶葉。
單以產量來說,大半世紀前的昂坪茶園是嘉道理農場種植的500倍有多,可想其規模之大。
昂坪茶園—從私人別墅到復興鳳凰山的茶園種植
這個茶園的主人,不是香港人,是一位英國人。他是御用大律師—貝納祺(Brook Antony Bernacchi)。
"My thought wa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places in the world was found in a small plateau called Nam Ping in Lantau."1954, Brook Anthony Bernacchi
貝氏口中的"Nam Ping in Lantau”,便是大嶼山(Lantau)的昂坪。
大嶼山的日落
在上篇提及,香港開埠前出產的四大名茶之一—鳳凰茶,便產自大嶼山。
雖然未能確定昂坪地區是否鳳凰茶的其中一個植茶區,但昂坪地區曾種植茶樹能在昔日的民間資料及報導中得悉。
貝納祺在二戰服役期間,駐守錫蘭(今斯里蘭卡),對當地的植茶業發展印象深刻,埋下後來他在香港定居後,嘗試復興香港開埠前,鳳凰山上植茶業的伏筆。
斯里蘭卡的茶園
戰後,貝氏於1948年在大嶼山購入覺蓮苑,並改建成別墅,嘗試種植茶樹。
隨後自1949年起,再購入大嶼山多幅總面積共約6.5英畝的土地。
約在1950年,得到同在昂坪擁有別墅的史隆(Sloan)家族協助,購入烘乾茶葉所需的曬茶用具,開始種植及製作茶葉,為昂坪茶園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昂坪茶園—「蓮花嘜雲霧茶」
5年後,即1955年,貝納祺便為茶園推出自家品牌「蓮花嘜雲霧茶」。
其後又於1959年,從台灣僱用一位製茶專家—李興傳先生,擔任茶園廠長。
隨後茶園開墾的面積已達50英畝,並在1980年代大規模產茶,茶品多達10款,佔地達60英畝,以本地銷售為主。
其中不乏大眾熟悉的茶品如「香片」、「鐵觀音」等,當中猶以綠茶—「雲霧茶」最為聞名,更開設茶亭售賣茶品。
香港植茶業的式微和保育
隨著香港經濟轉型及貝氏身體抱恙,茶園的營運亦逐步放緩。
茶園面積由1981年起逐步削減至16英畝,而貝氏其後亦於1993年出售大部分私人土地,只保留覺蓮苑,並於1996年過世。
雖然貝納祺的後人也曾嘗試推出覺蓮苑花園的茶產進行品牌重塑,惜已無法回復昔日的風光。
目前,昂坪茶園在各方保育下,部份茶樹得到修剪,有望可採收一公斤茶青,做出二百克茶葉。
結語
「種茶樹,要有10年計劃,不然應該去種菜(約需3年)。」
在講座間,葉先生說這句話時,堅定的眼神讓我印象深刻。
當我們,在追逐政經名利的路上汲汲營營之際,卻有一小撮人,不惜工本,也致力重現、保留香港獨有的風景,羞愧之心頓時生起。
這兩篇文章,簡要地分享了,香港從開埠前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841年前—1945年後)的植茶史,以及近年嘉道理農場重新培植和修復香港茶樹的成果。
更想分享的是:生活中,到底能否在經濟發展的追求和本地文化的保育中,取得平衡?
失衡的狀態,令我們失去了和這片土地的連結,最終只剩下空洞的軀殼。
故此,在追求合乎經濟效益的事物之餘,亦應無忘照護我們一直紥根的地方—這片具有獨特魅力,以及多年來默默地支持著我們的地方。
一起來回想,您的紥根之地,具有本土特色的事物有哪些呢?
圓瑩祝各位有美好的一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