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曾經設定好一個想做的目標,最後草草放棄?
當你總是失敗時,不一定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太孤單了。
接下來的描述,你會不會覺得很像自己?設定好一個想做的目標,像是早起、運動、戒糖、每天寫三百字日記。第一天動力滿滿,第二天略微吃力,第三天開始分心。到了第四天,你給了自己一個「今天真的太忙了」的藉口。第五天陷入自責,第六天乾脆放棄,第七天安慰自己:「那就從下禮拜一重新開始好了。」
我們以為這叫缺乏自律。
我們甚至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就是沒救了——太懶、太散漫、太三分鐘熱度。但真相可能不是這樣的。你不是做不到,而是你一個人太難做到。
執行力不是單打獨鬥,而是群體動能
有個朋友,每年都在說要減肥。買了書、報名健身房課程,甚至還買了電子體重計。每次開始都超有儀式感,但兩個禮拜後一切歸零。
後來某天,他不小心加入了一個「早上六點打卡運動群」。原本只是想看看別人在做什麼,沒想到這一看,就開始慢慢改變。
不是因為那群人特別厲害,也不是他突然頓悟了。而是他開始習慣在每天清晨,打開群組看到有人已經運動完、有人傳早餐照、有人說「今天真的很懶但還是逼自己動了五分鐘」。這些畫面讓他不知不覺地想跟上。
不是他變得堅強,而是他終於有了一起堅強的人。
榜樣的力量:不是「他好強」,而是「我也可以」
我們很容易被那些光芒萬丈的人吸引——頂尖運動員、知名作家、成功創業家。但現實是,他們的距離太遙遠了,讓人佩服,卻很難起身效仿。
真正會讓人動起來的榜樣,往往不是最厲害的那一個,而是「看起來跟我差不多,卻正在努力」的那一個。
我曾在Dcard看過一個分享文,作者說她下定決心開始認真學英文,是因為一個國中同學在IG限動裡曬出自己每天默默練習口說、背單字。她們讀國中的時候成績差不多,也都不特別熱衷英文,但那一刻她突然想:「如果國中同學能做到,那我也沒什麼理由不試試?」
榜樣不一定要站得很高,有時只是站在你旁邊、稍微往前一點,讓你相信自己也能多走一步。
同儕壓力:一面讓你不得不面對自己的鏡子
人很奇妙。有時候自己定下的目標,不痛不癢;但看到某個朋友默默地完成了,他沒說什麼、沒炫耀什麼,你卻開始覺得心裡有點躁動。
那種情緒很複雜,不全然是羨慕,有時甚至摻雜一點羞愧:「她有三個小孩要照顧,還能每晚抽出時間學第二外國語。我單身一個人生活,卻每天追韓劇到半夜;他一天工作12小時每週工作5天,那麼忙的步調還能每週去運動中心鍛煉三次。我一天工作7小時,每週工作4天,工作比他清閒卻只會滑手機瀏覽脆。」
這種不比較還好、一比較突然清醒的瞬間,其實就是同儕壓力的影響。
但同儕壓力不是叫你去比輸贏,而是讓你誠實面對現在的自己。當你看到別人一步步在前進,會開始問自己:「我還要再原地踏步多久?」
自律的底層邏輯:不是熱血,而是「被看見」
我們總以為改變需要很強的動機、很熱的血,但多數時候,人並不是因為熱血才堅持,而是因為他知道有人在看著。
這個「有人看著」,不是監視器般的監控,而是互相見證的力量。
就像是你知道今晚要跟朋友回報今天有沒有完成任務,即使懶得動,也會稍微撐一下。或是你跟同事約好每天一起午休走樓梯,不知不覺就養成了習慣。
自律不是從孤立中誕生,而是從「看見他人努力」和「讓自己被看見」中慢慢建立。
所以,不用等到準備好才出發,你可以從最小的地方開始——找一個人一起做某件事,或每週固定跟人分享一次進度。那個微小的互動,有時比你強迫自己更有效。
執行力這回事,不只是你一個人的責任
我們太習慣把失敗歸咎給「自己不夠好」,卻沒想過,其實也可能是你把自己放在了一個太孤單的位置。
自律不是個人的道德成績單,而是一種能不能被連結的狀態。
與其一直問自己「為什麼我總是做不到」,不如先靜下來問:「我是不是太久沒有讓別人看見我?我是不是一直都在一個無聲無息的角落裡,獨自硬撐?」
別忘了: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久。更重要的是,當你走在一群人中,你才會慢慢相信——自己也能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