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文化的便利是奠基於自然資源的開採|土地到大氣層,從人文研究走向行星尺度的媒介政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芬蘭媒介理論學者、媒介考古學者 Jussi Parikka

芬蘭媒介理論學者、媒介考古學者 Jussi Parikka

本文為 5/29 芬蘭媒介理論、媒介考古學者 Jussi Parikka 於淡江大學的主題演講,講題為 Environments of Digital Culture: The Humanities in Anthropocene(數位文化的環境:身處在人類世的人文學科)。



Jussi Parikka 個人資歷簡介

Jussi Parikka 是一位芬蘭的新媒體理論家和學者。他是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的數位美學與文化教授、芬蘭圖爾庫大學(University of Turku)數位文化理論的副教授(Docent)。

Docent 在芬蘭大學體系中是一種特殊的學術職位,通常授予在特定領域具有高度專業知識和教學資格的人。

同時也是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Academy of Performing Arts in Prague)以及英國溫徹斯特藝術學院(Winchester School of Art,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的訪問教授。


奠基於自然資源的數位文化

當我們談論「數位文化」(Digital Culture),許多時候直覺浮現的是雲端、介面、社群網絡,甚至是 AI 的神經網絡。但近年來,人文、媒介研究與環境研究等多個領域的學者,開始關注一個更根本、卻往往被忽略的問題:

這些看似無形的數位生活,其實依賴著極為具體的物質基礎設施:資料中心、光纖電纜、再生能源農場、衛星系統,以及支撐這一切的行星尺度自然資源與政治經濟。

在這樣的視野下,數位文化不再僅是資訊流通或視覺文化的問題,而是地景(landscape)、能源(energy)、氣候(climate)、地質時間(deep time)與人類生存問題的交匯點。

這不僅是「基礎設施轉向」(infrastructural turn)的一環,更是一種「行星媒介思維」(planetary media thinking)的萌芽:

一種嘗試理解我們如何透過媒介裝置去感知、認識、並參與構成這個星球的方式。


媒介作為大氣、作為地質時間的感知工具

正如 Parikka 所指出,媒介不僅僅是傳遞內容的管道,它本身就是一種感知技術(technologies of perception),甚至是一種氣候技術(climate technology)。

舉例而言,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依賴的「雲」,其實不是氣象意義上的雲,而是密布全球的資料中心與網路基礎建設。這些建設不僅占用大量土地、耗費巨量電力,也持續排放熱能與碳排放,直接介入氣候變遷。

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依賴的「雲」,其實不是氣象意義上的雲,而是密布全球的資料中心與網路基礎建設。

更具啟發性的是,Parikka 將「大氣」(atmosphere)作為理解計算與媒介技術的新隱喻。Parikka 說,計算不只是關於演算法與輸出,同時也會涵蓋水氣、能源流、行星物質循環等過程,是地球本身的氣候物理過程。而這使得媒介不只是娛樂或溝通裝置,而是我們「理解地球」的方式。

舉例而言,自 1970 年代起,環境觀測逐漸從軍事用途轉向公共環境科學用途;例如:氣候衛星、氣體感測器、遙感影像等,這些媒介裝置為我們提供了對地球狀況的即時影像、數據與模型。

這些媒介構成了一種「非人尺度」的感知實踐,我們得以觀察數百萬年前的氣候樣本(例如極地冰心、遠古凍土)、追蹤地層中的碳同位素、測量土壤的變異性。

這些科學數據雖然不是「訊息」意義上的溝通(communication),卻是一種符號學(semiotics)意義上的解讀物(readable artifacts)。我們透過這些媒介重構了「地球是什麼」的敘事。

自 1970 年代起,環境觀測逐漸從軍事用途轉向公共環境科學用途。


從人類史到地球史的轉變

這樣的思考轉向了「人類世」(Anthropocene)這個核心概念。

Parikka 指出,人類世不僅是一個地質學上的新時代,也是一種徹底改寫歷史觀的契機。人類世挑戰了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歷史觀(anthropocentrism),促使我們去思考:

歷史應不應只關注人類事件?還是應該納入氣候、土壤、海洋與生物的變遷

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家查克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便是其中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查克拉巴提主張人文學科必須面對「深時間」(deep time)與「多尺度歷史」(multi — scalar histories),否則將無法處理當代的生存危機。

查克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來源:維基百科

查克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來源:維基百科

透過這樣的觀點,我們理解歷史不再是「文明發展」的直線敘事,而是自然與技術共同編織的複數敘事網絡。

這也與女性主義科技研究(feminist STS)後人類研究(posthumanities)、原住民知識體系等相呼應。這些學科共同推動我們進入「超人類視野」(more — than — human perspective),思考牛、豬、植物等「非人動者」(nonhuman actors)如何成為科技發展的使用者與受害者。

Parikka 舉例,斯堪地那維亞最大乳品公司 Arla Foods 推出智慧穿戴裝置給牛使用,追蹤其健康狀態與生產力。

斯堪地那維亞最大乳品公司 Arla Foods。來源:Arla Foods

斯堪地那維亞最大乳品公司 Arla Foods。來源:Arla Foods

這些裝置的目的包括:

  • 監測健康狀況: 追蹤牛的體溫、活動量、休息模式等,以便早期發現疾病或不適。
  • 優化繁殖: 監測發情週期,提高受孕率。
  • 提高生產效率: 根據牛隻的行為數據優化飼養和管理。
  • 減少抗生素使用: 透過精準監測,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有助於對抗抗生素耐藥性問題。
  • 可持續性: 有些裝置甚至可以利用牛隻的動能發電,以實現能源自給。

這個例子雖看似荒謬,卻凸顯出「第二自然」(second nature)的形成過程 :資本主義與媒介技術如何深度介入農業生產、改變鄉村空間、塑造新的生物技術系統。



行星邊界與想像的極限:媒介如何重塑未來敘事

「行星邊界」(Planetary Boundaries)是一個由瑞典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的 Johan Rockström 教授帶領的一群國際知名科學家於 2009 年提出的科學框架。

然而,從 2015 年到現在,我們進入「紅色警戒區」的速度遠比預期更快。

從 2015 年到現在,我們進入「紅色警戒區」的速度遠比預期更快。來源:瑞典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

從 2015 年到現在,我們進入「紅色警戒區」的速度遠比預期更快。來源:瑞典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


九個行星邊界

  1. 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 衡量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和人為輻射強迫。
  2. 生物圈完整性(Biosphere integrity): 包括物種滅絕率(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多樣性。
  3.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Biogeochemical flows): 主要指氮(N)和磷(P)的循環,因為過度施肥會導致水體污染和生態失衡。
  4. 土地系統改變(Land-system change): 衡量森林覆蓋率和土地利用的變化。
  5. 淡水使用(Freshwater use): 衡量人類對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和綠水(土壤水)的消耗。
  6. 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 衡量海水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導致的酸度變化。
  7. 平流層臭氧耗竭(Stratospheric ozone depletion): 衡量臭氧層的損耗程度(由於限制氟氯烴的努力,這項目前在安全區內)。
  8. 大氣氣膠污染(Atmospheric aerosol loading): 衡量大氣中懸浮顆粒物的含量,這些顆粒物會影響氣候和天氣模式。
  9. 新實體(Novel entities): 這是後來加入的邊界,指人類製造的、對地球系統有潛在破壞性的新物質,如塑膠微粒、有機污染物、放射性物質和基因改造生物等。
在九個行星邊界中,目前有六個已經被跨越(紅色區塊即為已到危險邊界)。來源:瑞典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

在九個行星邊界中,目前有六個已經被跨越(紅色區塊即為已到危險邊界)。來源:瑞典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

根據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及其合作的科學家在 2023 年 9 月發表的最新評估(發表於《科學進展》期刊),在九個行星邊界中,有六個已經被跨越

  1. 氣候變遷 (Climate change)
  2. 生物圈完整性 (Biosphere integrity)
  3. 土地系統改變 (Land-system change)
  4. 淡水使用 (Freshwater use)
  5.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Biogeochemical flows)
  6. 新實體 (Novel entities)


處於安全範圍內(但壓力增加)的邊界

  • 海洋酸化 (Ocean acidification): 雖然目前仍在安全範圍內,但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持續上升,海洋酸化的壓力正在迅速增加,可能很快就會跨越。
  • 大氣氣膠污染 (Atmospheric aerosol loading): 全球層面尚未被跨越,但在一些地區(如南亞)已經出現區域性的超限。
  • 平流層臭氧耗竭 (Stratospheric ozone depletion): 這是唯一一個曾經被跨越但由於國際合作(如《蒙特利爾議定書》)而有望恢復到安全水平的邊界。


這些科學模型背後,隱含的其實是「未來想像的基礎設施」:

我們如何認識地球、如何預測未來
最終關乎我們如何決策、如何行動

媒介研究在此再次成為關鍵,它不只是解釋媒體內容,而是幫助我們建構對未來的敘事框架。從氣候模擬、地景重構、到跨物種的情感投射,都是「地球未來的敘事學」。

Parikka 將此稱為一種「媒介 — 猥褻」(media — obscenity),是對於我們如何裸露地、暴力地介入地球系統的反思。「媒介 — 猥褻」既是批判,也是揭示,讓我們直視技術讓我們已然進入的世界。



數位文化作為一種行星政治

回顧整體論述,可以看出數位文化與媒介技術的研究正在從過去的人文關注轉向與自然、地質、能源等議題的交匯。這些領域不再只是「文化研究」或「資訊社會」的延伸,而是一種面對生態危機與人類未來的介入方式。

Parikka 主張,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科學、人文、地理學、媒介研究交錯融合的時代。

Parikka 主張,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科學、人文、地理學、媒介研究交錯融合的時代。來源:LOOPS.Expanded

Parikka 主張,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科學、人文、地理學、媒介研究交錯融合的時代。來源:LOOPS.Expanded

基礎設施不只是物質建構,它們是新的敘事地景、政治空間與感知技術。而唯有人文學科能為這些龐大的結構與數據敘述意義,讓我們不只是「看見」地球,更能「理解」我們身在其中的位置。

這正是當代媒介研究與環境人文最重要的使命:提供一種行星尺度的理解視角,將科技、文化與生態整合為一個共同的生存敘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34會員
287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5/06/06
關於工作流失與「AI 末日」的聳動標題加劇了求職的焦慮,但若深入觀察,真相其實更加細緻。大型語言模型不僅沒有取代翻譯的從業人員,反而進一步擴大了翻譯市場的需求。
Thumbnail
2025/06/06
關於工作流失與「AI 末日」的聳動標題加劇了求職的焦慮,但若深入觀察,真相其實更加細緻。大型語言模型不僅沒有取代翻譯的從業人員,反而進一步擴大了翻譯市場的需求。
Thumbnail
2025/06/03
在今日的社會真正能區分階層的,不再是誰穿得最貴、住得最大,而是誰能夠說得最「政確」。
Thumbnail
2025/06/03
在今日的社會真正能區分階層的,不再是誰穿得最貴、住得最大,而是誰能夠說得最「政確」。
Thumbnail
2025/05/30
一些專家如 Yann LeCun 認為沒有重大風險,而其他如 Geoffrey Hinton 和 Yoshua Bengio 則警告默認會導致災難。 Hassabis 相信「正確的答案在中間」。
Thumbnail
2025/05/30
一些專家如 Yann LeCun 認為沒有重大風險,而其他如 Geoffrey Hinton 和 Yoshua Bengio 則警告默認會導致災難。 Hassabis 相信「正確的答案在中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供應鏈戰爭》帶領讀者瞭解現代電子產品背後的原料從開採到最終產品的歷程,探討人類在追求科技與經濟發展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透過親身的探訪經歷,作者不僅詳實報導採礦過程,更進一步引導讀者思索原料開採對生態及人類健康的影響。本書讓讀者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使用資源,並減少對環境的損害。
Thumbnail
《供應鏈戰爭》帶領讀者瞭解現代電子產品背後的原料從開採到最終產品的歷程,探討人類在追求科技與經濟發展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透過親身的探訪經歷,作者不僅詳實報導採礦過程,更進一步引導讀者思索原料開採對生態及人類健康的影響。本書讓讀者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使用資源,並減少對環境的損害。
Thumbnail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環境挑戰。從氣候變化到資源枯竭,保護地球已經成為每個人的責任。而“投資我們的星球-地球”正是這樣一個倡議,旨在推動全球範圍內的可持續發展和環保行動。本文將探討我們可以採取的具體措施,為地球的未來投資。
Thumbnail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環境挑戰。從氣候變化到資源枯竭,保護地球已經成為每個人的責任。而“投資我們的星球-地球”正是這樣一個倡議,旨在推動全球範圍內的可持續發展和環保行動。本文將探討我們可以採取的具體措施,為地球的未來投資。
Thumbnail
有些小行星完全由金屬組成,例如:天然不鏽鋼、鎳、鐵等等。 這類金屬是非常好的太空建築材料,因為不同於石質材料,可以彎折、延展不斷裂。
Thumbnail
有些小行星完全由金屬組成,例如:天然不鏽鋼、鎳、鐵等等。 這類金屬是非常好的太空建築材料,因為不同於石質材料,可以彎折、延展不斷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對地球現況的批判以及對人類自私的反省,呼籲改變發展模式以維護地球生態和兒童成長環境。地球、環境、生態、人類發展、科技便利、盲目追求享受等,都是文章的核心關鍵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對地球現況的批判以及對人類自私的反省,呼籲改變發展模式以維護地球生態和兒童成長環境。地球、環境、生態、人類發展、科技便利、盲目追求享受等,都是文章的核心關鍵詞。
Thumbnail
我突然瞭解為什麼這個世界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以電力問題為例,我們為什麼還沒辦法有一種完全乾淨的能源來給人類使用。 不是科技的問題,我相信那個技術就在那邊,就在我們垂手可得之處。
Thumbnail
我突然瞭解為什麼這個世界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以電力問題為例,我們為什麼還沒辦法有一種完全乾淨的能源來給人類使用。 不是科技的問題,我相信那個技術就在那邊,就在我們垂手可得之處。
Thumbnail
生在這個藍色星球上,人類的生活一直以來使用了許多的礦石,礦石可說是我們的好夥伴,也因為礦產我們才有今日蓬勃的發展。 我在說的不單是礦石標本,還有包含最先進的半導體產業…等所需的一切製造當中,都含有礦石。 當我開始收集礦石的那一刻,因為好奇進而去了解礦石的世界,才發現原來「礦」一直以來都陪
Thumbnail
生在這個藍色星球上,人類的生活一直以來使用了許多的礦石,礦石可說是我們的好夥伴,也因為礦產我們才有今日蓬勃的發展。 我在說的不單是礦石標本,還有包含最先進的半導體產業…等所需的一切製造當中,都含有礦石。 當我開始收集礦石的那一刻,因為好奇進而去了解礦石的世界,才發現原來「礦」一直以來都陪
Thumbnail
抵達目的地前,飛機降落時,從機窗俯瞰,直到地平線的盡頭,都是廣袤的雨林。
Thumbnail
抵達目的地前,飛機降落時,從機窗俯瞰,直到地平線的盡頭,都是廣袤的雨林。
Thumbnail
昨天講了水資源,今天來聊聊儲能吧,儲能有誰,可以去看一下我們家菜鳥的文章喔。 這次地震過後,有了這則新聞: 這則新聞感覺是熟知整套運作系統的人寫的,或者幫忙校稿過的,你會發現在電力系統已經從過往的單一核能或者火力發電進階到各種發電系統都被利用了,而要把電力系統用的這麼的“Smart”,
Thumbnail
昨天講了水資源,今天來聊聊儲能吧,儲能有誰,可以去看一下我們家菜鳥的文章喔。 這次地震過後,有了這則新聞: 這則新聞感覺是熟知整套運作系統的人寫的,或者幫忙校稿過的,你會發現在電力系統已經從過往的單一核能或者火力發電進階到各種發電系統都被利用了,而要把電力系統用的這麼的“Smart”,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