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我還沒想清楚,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是我在諮詢中,很常聽見的一句話,無論是社會新鮮人,或是資深工作者都曾遇到類似的卡關。
深入晤談後,我常發現,原因不是不知道要做什麼,而是認為要先有個正確答案,才能安全行動,不出錯。
有人甚至會陷入自我懷疑的迴圈,持續經歷:我應該要想清楚 → 我還沒想清楚 → 所以,是不是我不夠好、不夠努力、沒資格?
以下將針對觀察提供些想法,以及可以採取的初步行動。希望能協助卡住的人們,有機會跳出卡關與迴圈。
預設本身是無解的
我最常聽到的幾種說法是:
「我覺得我應該要先有個具體目標,然後根據這目標來找工作。」
「我在想要留在現職,還是換工作?」
「我在想我要繼續留在這產業/職業嗎?還是要換去其他產業/職業?」
這些說法的開頭都是:我覺得、我在想,接著是一連串的「想」,希望從中找出解答或正確路徑,但往往就停在這裡,沒辦法再往下走。
這背後其實有兩個常見的預設:
- 先想清楚再行動:因為這樣才能把人生規劃周全。
- 真正想要的,不是找出方向,而是希望「確定」。
而這兩個預設,其實是無解的。
因為人生、方向本身是動態變化的,即便我們能掌握自己內在的絕大部分,也還是會受到各種外在因素影響。
所以,拿著無解的信念來要求自己想清楚,就像是親手拿繩子綁住自己,越綁越緊還打結。
有時候不是沒想清楚
在我接觸過與觀察過的個案中,也有不少人其實是:對自己有高度期待,對於犯錯的容忍度過低。
這背後伴隨著成長經歷、他人期待,甚至是自己覺得他人期待,認為「我應該要能夠如何如何」、「都這個年紀了,我應該要能做到如何如何」、「其他人都能做到,為什麼我不能」等等。
這些嗡嗡作響的期待把「想清楚」變成一種自我責備的聲音。
但那背後更深的是:對自己的不信任,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也不相信即使做錯,也有力量慢慢站起來,走下去。
我們可以怎麼做?
我們不需要放棄思考,而是逐步調整思考的方式,去轉化那些讓我們卡住的預設,透過親身體驗、實際去做,來更深入認識自己。
以下是三個可以運用的初步行動:
- 把思考拆小點:可以把目標縮小與拆解,也可以把問題縮小。
- 舉例:認為要有人生目標才能找到合適工作時,可以改問自己,如果現在沒有大目標,我的 1-2 年期待是什麼?我可以先去體驗、累積什麼?
- 或是:考慮要不要換工作時,可以改問自己離開的原因是什麼?這些問題在現職還能調整嗎?
- 用低成本/風險的行動來驗證:行動不必一次到位,可以先用低風險的方式來試探。
- 可以先和相關經驗的人聊聊,收集一手資訊,比對跟自己的想像和現實有什麼落差。
- 也可以參與活動、嘗試兼差、短期合作,從實際體驗中累積感受和判斷的依據。
- 允許自己邊做邊調整,也一邊弄懂自己:不需要全部弄懂才能開始,每個親身體驗與行動,都是逐步認識自己的機會。
- 哪些事做起來喜歡/不喜歡?哪些感覺普通?哪些帶來成就感?
- 讓思考與行動變成是相互呼應的過程,而不是非得一步到位。
總結
並不是想得超清楚,才有資格前進。
更多時候,我們是在每一次的不確定裡,一點一點摸索、累積出自己的方向。
與其卡在要想清楚,不如問問自己:在這個階段,我能嘗試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祝福我們都能練習在行動中更加認識自己,在緩緩前進的過程中培養信任。
也願你不再孤軍奮戰,而是知道:有人願意陪你一起看見可能。
如果你有類似的困擾,或是其他關於職涯的挑戰,歡迎透過諮詢表單:pse.is/686ctg 來開啟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