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分享一個工作中的衝突經驗,當時你是如何應對的?」這對有工作經驗的人來說不陌生,卻常常是面試過程中讓人感到頭疼的一題。
其中的關鍵,其實不是要展現我們有多會處理衝突,而是想了解:在高張力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因應價值觀的差異,並與他人設好界線,推進合作。
以下會簡要拆解提問背後的意圖與觀察重點,也會分享我們可以如何準備,希望能協助求職者掌握關鍵。
面試官為什麼要問這題?
這題通常出現在行為面試環節的中後段(也有面試官會直接切入,但面試觀感上會比較有壓力)。
目的之一,仍然是交叉驗證。
而且是深入比對人選在常態情況,以及高張力情境的差異,不只觀察人選先前描述的樣貌與過往實際做過的是否一致,也釐清人選面對人群、在壓力狀態下的穩定性與決斷能力。
面試官在觀察什麼?
可能讓人產生疑慮的徵兆(red flag):
- 只談衝突本身的挑戰與結果,略過個人評估判斷,以及內心轉折的拉扯
- 強調自己是受害者,持續向外歸因
- 陳述的情境缺乏實際的價值衝突或角色摩擦,像是單純的溝通誤會
可能讓人眼睛一亮的徵兆(good sign):
- 清楚表達衝突的經歷、個人如何評估與作為,以及自己因應衝突的關鍵貢獻
- 願意談過程中的價值觀差異、彼此的角色定位與界線,而不只是單一視角的認知
- 能說出為什麼選擇此經驗,以及這段經驗如何展現自己對「張力的認知與承受度」
如何準備?
我們要整理的是:當價值觀與利益出現拉扯時,我們如何看清癥結,取得平衡,推動合作。以下是三個簡要步驟:
- [1] 列出 2–3 段自己真心有感的經歷:不一定要是政治鬥爭等級的事件,可以是單一專案/流程的關係人磨合,或是推動全新模式/手法的集體適應。
- [2] 同樣運用 STAR 架構拆解,但提高 Action 的比例:清楚扼要地列出自己當時如何理解、評估、溝通與行動。建議 Action 比重佔六到七成。
- [3] 用一到兩句話總結:因應此衝突的關鍵,是因為我們找出了什麼癥結點?彼此面對癥結點的立場分別為何?取得平衡與推進的關鍵是什麼?為此,我們後續如何調整與合作?因此,透過這個經驗,我的學習與發現是?
還有三個提醒
- 不表演也不包裝,而是如實展現我們怎麼想:重點不是完美與冷靜,而是展現我們是否具備自我覺察、處理價值衝突的能力,願意坦承衝突中的拉扯、猶豫與不安。
- 不是輸贏,而是如何共處:把重點放在如何設定彼此的界線,而不是誰對誰錯。與其強調「我撐住了」或「說服了對方」,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彼此的角色,設下能共事的界線。
- 選擇「自己願意再次經歷的衝突」:這不只是過往的故事,而是我們願意背書的價值選擇。是否已內化、能再次做出相同選擇,這會讓面試官感受到我們處理張力的成熟度與一致性。
總結
這題的關鍵,不在於我們多堅強,或是我們多能忍,而是讓人看見我們如何理解價值衝突,並學會設下界線,信任自己。
這段經歷的拆解,也是再次對自我判斷與張力處理的確認。
最後,祝福各位面試順利,應答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