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了國小六年級,我遇到了全校最凶的老師。
延續上一篇老師系列,說完了幼稚園,現在要來介紹一下我的國小老師。
我對這個老師的記憶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技術層面,一個是心理層面。 老師畢業於藝術學校,對所有課程都有自己的想法,他把教學當成一種實驗,從中實踐他是真正想要翻轉教育夢想。/
「老師」在社會上算得上一種頗得體的稱謂,但老師終究是一種職業,大概是很幸運,一路上都遇到很多認真的老師,所以是等到大學的時候,才算真正意識到這件事。 有些被稱之為「老師」的人,充其量只是一個學校的員工,偏混的那種員工。 感嘆學生不思進取的同時,上著與社會脫節的課程;或是上課內容就是先分組,再來分配每一小組的課堂報告時間,一學期下來,每一堂課就讓學生報告,自己聽完再講評就好,如此一來,連備課的力氣都省了。 對於這樣的「老師」,我有時候會想,或許他們真有什麼難處吧?當然,也或許沒有,那都不重要,舉這例只是為了襯托等等要講的這個小學老師,他究竟有多用心於教學。 為了方便起見,下文皆以“LJ老師”稱呼我的這位小學老師。
/
小學老師,通常就是一個老師要教大部份的科目,雖然有這等義務,但同時就也被賦予了一些權限。 LJ老師是美術相關科系畢業的,他把制式學校統一購買美術材料的材料費全部省下,拿來作為安排這些課程的材料費用,不夠的部分就自己拿錢出來貼。
他在教學內容上有自己的一套,所有的課表也都是自己安排,從來不會偏重哪些科目有些甚至我也不知道能不能稱得上是課,能確定的是,都很有趣。 以下條列式說明我比較有記憶的部分,其實課程內容豐富程度更甚,但總是有比較偏好印象更深刻的課程嘛~
視覺藝術相關
紙捲建築
印象這是第一個有趣課程的開始,LJ老師讓我們分組,從畫設計圖開始構思,如何利用卷成細長狀的報紙,構建出一個立體的建築。
這比想像中的困難,因為結構跟承重的關係比想像複雜,第一次接觸覺得意外困難,但正是這些討論和動手的過程,理解到何謂團隊合作。(反倒大學時候的團隊合作比較名不符實了,擺爛的人太多) 我們這組做的是巴黎鐵塔,最後成品頗為歪斜,交出時戲稱之為「巴黎斜塔」
紙箱彈珠台
正巧那個時候剛好學校電腦教室換電腦,於是產生了一堆電腦的紙箱包裝,你想,LJ老師有沒有把握住機會?當然有!
你這時候又想,那紙箱那麼棒的東西,其他老師難道不會搶著要?不會,基本上沒有老師會去沒事找事吧! 所以,幸運成為LJ學生的我們,就得到了這些「美術材料」
LJ老師教我們做公版夜市彈珠台,用尺彈彈珠的那種。完成之後讓大家各自回家美編。那時候覺得用刀子切紙箱版的觸感好舒服,而且這種廢棄物再利用的感覺很好,很有「動手玩創意」節目的實踐感。 也是因為這樣,在之後的有段日子裡我拿到紙箱板都會留著,總覺得可以再做成什麼東西。大學時候出去住,就做了三層櫃、小茶几、吉他架,想起來國小的一堂課,還真的影響深遠(好處是搬家時動線可以直接丟掉)
書法
學校其實本來就有安排幾堂書法課,但LJ老師覺得不夠,區區幾堂課要學生字寫好看是天方夜譚,於是自掏腰包花錢請書法老師多教我們幾堂,這件事還是那個書法老師講的。
不過這部分我無法分享,因為字還是沒有什麼太大的進步。(哈)
分組做週報
這個部分,則也是分成小組,讓我們自己討論要做什麼主題,最後統籌合成一張海報,我記得我們這組叫做「黑龍週報」,那時候有同學是軍事迷,產出內容我真的看不懂,只覺得很專業。
做出的東西最後就展示在學校走廊的公佈欄,那時候娛樂少,所以雖然做的東西回頭看是挺醜,但在當時還真的有不少其他班級的同學下課時會過去圍觀。
創意接畫
創意接畫,這算是作業,因為老師不希望大家在課堂上看彼此在畫什麼,畢竟那很容易出現「同質性」很高的成果。
LJ老師每週就印一個看不出是什麼東西的線條,要大家回家創意接畫(有沒有主題我忘記了),雖然是作業,但這應該是我那時候最喜歡的作業,很多時候在等待安親班老師來接送的時候就直接先拿出來畫了。 而這個畫當初還不知道要幹嘛,以為只是作業,沒想到!在學期末這些畫LJ居然拿來要我們分組說故事,到底伏筆埋多深...真的不管什麼東西都可以拿來變成發展創意的材料!
能力培養?
這和創意或是藝術創作不一樣,比較像培養「未來」的能力,像是說話課培養「上台的勇氣」、交換心得培養「了解他人有不同想法」的能力、寫讀書心得則是培養「內化產出」的能力,每一堂看似麻煩的課程,回過頭都發現蘊含了多少用心。
說話課
LJ老師每週都要我們回家讀一個小故事,然後上台念故事,再說自己心得。那時候我最常拿來講的就是《蜜蜜甜心派》系列的書,還有《戴晨志溫馨說故事》這一類的,小故事一大堆,正好拿來講。 這個說話課我個人覺得算改變我蠻多的。
幼稚園的時候,我曾經有過上台經驗,是要說一則故事。我在家練好久講給我媽聽(因為就是她擅自幫我報名的!)
終於等到了上台的日子,我看著同學一一上場,有的說故事,有的說笑話,我在台下是緊張得不得了。
等到叫到我的時候,我走到台上,我站在廣場中央,看著四周圍成一圈的同學和老師,愣住了。當時,我一個字也講不出來,所有練習就這樣被怯場背叛了,就算老師再怎麼鼓勵,我還是說不出半個字,就這樣,以無聲的表演結束了這人生第一次的上台。這是生平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好沒用。 所以,這堂「說話課」在最初也和過去一樣,一開始我也是懼怕得不行,說話都能感覺到自己耳根發熱,言語顫抖。LJ老師說我上台都晃來晃去,頭歪一邊,誰有辦法,緊張到不行好嗎?小六而已! 就這樣一路下來,慢慢好像也習慣了,到最後甚至不叫克服恐懼,而是覺得上台講東西其實有點爽,具體在爽什麼,不清楚。
有一次升旗典禮結束,要表揚一位資深且準備退休的社會老師,我被LJ老師選為在校生致詞的代表。平常在班上講就算了,沒想到這次居然要在全校面前...
意外的是,這一次我反而沒有感覺到太緊張,可能人太多反而模糊了焦點吧,總之最後非常冷靜的把練習的講稿毫無保留念了出來。
致詞結束後公民老師跑來抱了我一下,沒有誇張,他眼角真的在泛淚!一方面覺得自己好像做了什麼好事,另一方面則是覺得好有成就感,從一個半個字都講不出口的小子,居然也完成了一件曾經視為不可能的任務。
交換日記
記得那時候女生好像會寫什麼交換日記吧,通常內容...好,我也不知道內容是什麼,沒有參與,但根據老師的說法是很常變成一種抱怨本。 老師就乾脆讓大家輪流寫交換日記,是不知道大家都會寫多內心的東西啦,但看著不同人對於一天的詮釋就覺得很有趣。
交換心得
可能當時LJ老師覺得交換日記有點成果,於是,自掏腰包買了一大堆書,開始讓大家寫交換讀書心得,從文學到漫畫都有,老師秉持的是先愛看書再說的模式,認為書是媒介,比較內容應該先願意接觸這個媒介。
當時的書我比較有印象的是《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一個漸凍人老師跟學生最後的互動,闡述一些人生哲理。 去年我吃飽想到,去博客來下單買來重看,深深覺得,小學六年級根本不可能讀懂書中所說的東西好嗎! 而另一本是,《說走就走》,一個小孩希望徒步環島,於是他爸也就真的陪他一起在暑假徒步環島的故事。這本書算是點燃了一個火種,讓我在高中畢業的時候,跟同學幾個一起進行了機車環島。
尾聲
所以說小學有沒有什麼?我一直都覺得小學高年級時,因為LJ老師,對於興趣的探索起了很大的作用,不知道是課程真的有趣還是我剛好都有興趣,這時候對於畫圖、寫文章、手作這些事情,算不上擅長,但好像隱隱約約知道是喜歡的,所以我是充滿感謝的,讓我在國小的時候就有機會接觸這些東西,而且是常常接觸。 以上講的是「技術層面」,現在來稍微說一下心理層面,試想,一個身高180的老師,凶起來是什麼光景?尤其還不是偶爾凶,更甚對於很多事情都用吼的,會不會在小孩心中造成什麼陰影?那是肯定的。 有段時間,我只要每天起床一張眼睛,心跳就開始加速,其實是一種害怕的感覺。學生犯錯是一定會犯錯的,大人都會犯錯了是不是,但也不是在為那些錯誤找藉口,只是回想起來,覺得真的有必要那麼凶嗎? 所以,對於LJ老師的記憶,是分成兩個部分的,教學的熱誠,跟凶,各占一部分。我也會想,這麼多課程,如果沒有比較嚴厲的管教模式,是不是會常常失控,沒有當過老師我也不敢說得那麼肯定。
那總之!
小學的課程故事就到這邊,但LJ老師的緣分,還沒有結束,下集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