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朋友,最近好嗎?我是安然,歡迎回到「無框教室」。
距離上次節目更新,已經半年了。這段時間,雖然我依然熱愛我的語文教學工作,但密集的課程安排確實讓我感到身心俱疲,特別是喉嚨的使用也到了極限。我覺得,在那種狀態下錄製節目,無論是對我自己,還是對正在聆聽的你,都是不夠尊重的。所以,我選擇停下來,好好休息和調整。
我始終相信,聲音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像水滴落入水面,能激起漣漪。雖然我很渺小,但我希望每一次的對話,都是一次真誠的心與心的交流,希望能帶給你一些舒服的感受,一些真正能用在生活裡的啟發。
短暫的休息,是為了找回內心的平衡。只有當我們內在穩定了,才不容易迷失方向,才有力量繼續前行。 這也是為了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讓身心合一,更堅定地走在自己選擇的路上。
對於節目的內容,就像我一直在探索自己一樣,我也在尋找內心最想和大家分享的部分。不是為了掌聲或讚美,而是純粹分享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希望能觸動有緣的你,也踏上探索自我、活得更圓滿的旅程。
人,都是獨自來,也終將獨自離開。如果在離開時,能在任何位置、任何角色中都找到內心的安寧,我想,就不會有太多遺憾。這也是我取名「安然」的初衷——希望找到並活出那份內心的安然自得。
所以,「無框教室」最初的構想雖然是從親子、師生、親師關係切入,因為這些是我們人生最早的起點,影響也最深遠。但節目最根本的初衷,其實是針對「所有人」的!因為我們都需要「覺察」——覺察那些不知不覺中困住我們的模式。
我記得大學時曾分享過一個想法:我們應該趁年輕時多探索自己、了解自己,找到生命的價值和熱情。因為進入社會後,工作、戀愛、家庭...很容易讓我們淹沒在各種角色裡,忘了自己是誰,等到某天驚覺,可能已錯過許多時間。關鍵是:我們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這個問題,越早開始問自己越好。
我會有這些體悟,和我的原生家庭有關。過去的經歷有傷痛,但也讓我變得堅韌,並最終明白,這些都是生命給我的獨特禮物。走過這段路,我深刻體會到:原生家庭塑造了我們面對世界和關係的方式,包括後來的婚姻和所有人際互動。很多反應模式,其實是從小累積在潛意識裡的「自動導航」。
這些不自覺的模式,就像一層層的框架和牢籠,讓我們無法自在。我們以為的堅強,有時只是厚厚的保護殼。唯有透過「覺察」,看清楚這些框架如何束縛著我們,才能一層層解開枷鎖,找回真實自在的自己。 這就是「無框教室」的核心意義:在這個人生的大教室裡,打破歲月累積下來的自我限制,走出自在圓滿的人生。
每個人都值得為自己活出美好。如果你願意,請現在就告訴自己:我願意為自己活出美好!就從打破自己的人生框架開始。我們的「無框人生」,從「覺察」開始行動!
因此,從這週開始,「無框教室」將分成兩個系列:
1. 「無框教室」: 繼續聚焦「親師生覺察」。
2. 「無框人生」: 專門探討如何打破更廣泛的「人生框架」,適合所有想活得更自在的朋友。
歡迎您繼續支持和聆聽,也非常歡迎來信分享你的生命故事,讓更多人因為你的分享,得到滋養和力量。
最後,是這週送給你的小小自我觀察練習:
找個安靜的片刻,回想一下你到目前為止的人生旅程。試著在心裡或紙上簡單地「畫一條生命時間軸」。在這條線上:
1. 標出幾個關鍵點: 曾經的「谷底」(最低潮)、「高峰」(最快樂或有成就)、「卡住」或感到特別「困惑」的時刻。
2. 問問當時的自己: 在那個時刻,你是什麼狀態?是什麼推動著你(是壓力?責任?恐懼?還是熱情?)?
3. 看看現在的自己: 你現在還陷在類似的模式或循環裡嗎?還是你已經走出來了?
如果你發現自己還在循環裡,別責怪自己!因為「看見」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你可以輕聲問自己:我願意試著離開這個模式嗎?
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跳出來了,請好好感謝那個一直沒有放棄的自己!
無論你現在在哪裡,這些經歷都造就了獨一無二的你,也將引領你走向更自在的未來。祝福你!
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