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家長的自我覺察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m3lvx7vc089p01spgvww6ow0/platforms
還記得,一位媽媽曾在我的教室裡難過的說:「我好像總是在生氣,可是我真的很愛我的孩子。」她的眼裡泛著淚光,道出了許多家長內心深處的糾結。是的,愛與焦慮常常糾纏在一起,讓我們在教養的路上顯得特別徬徨。
今天,讓我們一起展開一段溫柔的對話。聊聊為什麼無框教室要擴展為親師生的共學平台,也聊聊如何透過家長的自我覺察,讓我們和孩子的關係變得更加柔軟而堅韌。
【無框教室的蛻變之路】
教育,就像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森林。在這片森林裡,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生長節奏,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綻放的時刻。過去,我們可能過於專注於教室這個場域,就像只看到森林中的一小片天空。但漸漸地,我們發現,陽光、雨露、土壤的滋養缺一不可,就如同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參與。
讓我分享一個身邊真實的故事:小華的媽媽是一位醫生,總是用嚴格的標準要求孩子。直到有一天,她發現小華在日記本上寫著:「為什麼我永遠都達不到媽媽的期望?」這句話像一記當頭棒喝,讓她開始反思自己的教養方式。她說:「那一刻,我才明白,我不是在治療一個病人,而是在陪伴一個生命的成長。」
【為什麼需要親師生共學?】
想像一下,當一顆小種子開始發芽時,它需要的不只是陽光,還需要適宜的溫度、充足的水分、肥沃的土壤。同樣地,孩子的成長也需要多方的滋養:
• 家庭的溫暖,如同溫暖的陽光
• 學校的教導,如同滋潤的雨露
• 社會的支持,如同肥沃的土壤
再舉個例子:
小明最近對寫作產生了興趣。在學校,老師鼓勵他參加作文比賽;回到家,爸媽不是催促他趕快完成,而是會跟他討論故事情節;週末,他還參加了社區的讀書會。這三方的支持,讓小明的寫作興趣不斷茁壯。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教育需要親師生共同參與的原因了。
【家長的自我覺察之旅】
接下來,我們深入探討關於家庭部分,家長的自我覺察。這是一趟溫柔的內在之旅,就像是在自己的心靈花園裡散步一樣。我們可以從下列幾個層次來做自我覺察:
第一個層次是:表層行為的覺察
真實案例:美美媽媽發現自己總是在孩子寫功課時不斷催促。有一天,她開始記錄:
• 早上7:30:「快點吃!要遲到了!」
• 下午3:30:「趕快寫功課!」
• 晚上9:00:「還不快睡!」 她驚覺自己的一天充滿了「快」這個字,卻從未真正和孩子好好的相處。
這是屬於第一個層次的覺察練習。
第二個層次:情緒覺察
做個練習:
每天睡前,問問自己三個問題:
1. 今天什麼時候我感到最平靜?
2. 什麼時候我的情緒被觸動?
3. 那時的我需要什麼?
真實分享:一位爸爸記錄道:「今天女兒考試沒考好,我很生氣。但當我靜下新來想,發現自己其實是害怕她將來競爭不過別人。原來,我的憤怒下藏著擔憂。」
這個是屬於第二個層次的覺察。
第三個層次:思維模式覺察
這個部分,我們直接用實際例子來說明。
小芳媽媽從小到大都是班上第一名,naturally對女兒也有相同的期待。直到有一天,她開始做了以上的自我覺察練習,才發現:
•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人的特質都不一樣
• 成功的定義可以很不一樣,不見得一定要成為什麼人
• 快樂學習比成績更重要
這是屬於第三個層次的覺察。
第四個層次:
是屬於核心信念覺察
你可以這樣問自己:
• 我期待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 這個期待來自哪裡?
• 如果我是孩子,我會希望父母如何對待我?
讓我們每天有個短暫的自處的時間,問問自己這些問題,如實的紀錄自己的想法,我們會開始有一些真實的發現。
以上是家長四個層面的自我覺察。
再來是,提供給大家的實踐的工具箱。
【實踐工具箱】
1. 晨間五分鐘的溫柔儀式
• 深呼吸三次
• 對著鏡子說:「今天,我願意以理解代替責備」
• 想像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
這是早起時,給自己的一個溫柔的提醒。
2. 親子互動觀察日記
範例:
日期:11月16日
美好時刻:一起看雲朵想像形狀
擔心時刻:對作業發脾氣
覺察:我的急躁來自工作壓力
明天想試試:先深呼吸,再溝通
不用多,一個簡單的紀錄,持續一個星期,來看看自己習慣的模式有哪些?又是哪些事情讓我有情緒?這些情緒的背後又是什麼期待?
3. 每週一個小實驗
例如第一週:擁抱實驗
• 每天給孩子一個20秒的擁抱
• 記錄彼此的感受變化
• 分享心得:「原來安靜的擁抱,比千言萬語更有力量」
或是每天跟孩子說一句鼓勵激勵的話,
觀察當下的彼此,有什麼反應
記錄下來
分享心得:「原來鼓勵和激勵的語言,會讓彼此放鬆和親近。」
接下來分享兩個身邊的【溫柔的改變故事】
1. 「急躁媽媽」的轉變日記: 第一週:「發現自己一天說了37次『快一點』」 第二週:「學會先蹲下來,平視著孩子的眼睛在說話」 第三週:「今天,我們一起數著呼吸,度過了功課難關」
2. 「完美爸爸」的領悟: 「以前,我總是用成績單衡量孩子。直到有一天,兒子畫了一張畫:爸爸是一座高山,而他是山腳下的小花。那一刻,我才明白,我需要彎下腰,欣賞他的美好。」
從這兩個改變的故事,我們看到了,當我們走在覺察的路上,一切就開始慢慢的改變。
【實踐步驟的溫柔提醒】
針對這個實踐的過程,我給大家一些小提醒。我們先練習21天的覺察紀錄,來進行自我覺察。那這21天的自我覺察練習期間,大家要需要把握以下原則:
21天的覺察週期:
• 第1-7天:觀察但不評判,不要有任何對自己的批判
• 第8-14天:理解但不責備,學習理解自己背後的原因,但是不要自我責備和苛責
• 第15-21天:嘗試新的回應,不斷的練習中,學習用不一樣的回應
再來是,每天的小練習:
• 早晨10分鐘:與自己對話
• 晚餐15分鐘:專注傾聽孩子的聲音
• 睡前5分鐘:記錄感恩時刻
這就是今天家長自我覺察的練習部分。希望大家可以試著做做看,來進一步的了解自己。
在結束這個節目之前,我來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
就大家所知,我是一位語文老師,也是在帶領身心靈探索和覺察的心靈療癒師。在二十年前教養的路上,我也是不知不覺地踩在泥沼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才學會抽出陷在教師的身份中的母親角色。跟我的母親一樣,我也是個自我要求嚴苛,對孩子也是如此的媽媽。更甚的是,我是一位老師,不自覺的,我也把身為老師的身份帶進了親子關係中。原本以為,自己經歷了小時候痛苦的原生家庭經驗,我一再避免,也一再提醒自己不可再重蹈覆徹,像我的母親對待我一般的對待我的孩子。行為上,我的確沒有像她一樣習慣性的使用暴力,來讓他必須聽從於我,沒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一樣的心態是,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的最愛,都希望他是最優秀最好,不自覺還是走向母親的老路,在情緒上,我也是不知不覺的用情緒來控制他,但是我們的理由都是「因為我愛你,希望你好」。事實上,孩子真正感受到的,並不是我們愛他,而是情感勒索。我想也是因為當時我還未跟我的母親真正的和解的緣故,於是,這樣的課題,也延伸到我和孩子的關係上,後來因為離婚,孩子跟我一起住,那時問題才真正呈現。孩子因為父母的離異,陷入憂鬱,後來就變成拒學的狀態,這時我才開始驚覺自己對他方式的錯誤,其實不只是我,還有他的父親,父親是優秀的學霸,從小一路優秀到自己創業,自然也以這樣的姿態對待孩子。這時,孩子關上了他的心門,無法去學校,無法跨出房門,更是無法帶出家門去看醫生,我們做了一個決定,就是讓孩子跟著父親,一直以來因為在工作,鮮少陪伴在孩子身邊的父親角色,其實是孩子內心深處的渴望。這也是漸漸長大後的男孩,需要的支持力量,也就是父親。從那一刻起,我重新省思我的生命功課,其實就是我的原生家庭。因為孩子,我再次重新踏上跟母親真正和解的旅程,帶著這樣的心情,我也踏上跟孩子和解的路。因為這樣,我跟母親的和解,竟然帶動了我與孩子的和解。原本對失智外婆的不理解,孩子也跟著我一起接納了他的外婆。這是一趟漫長的生命的旅程,但是我們終於能做到。而現在的我們,已經不再自責,不再活在過去的情境中,而是真真實實地活在當下這個幸福共感的時刻。為什麼說是「共感」呢?我們其實常常陷溺在過去的痛苦回憶或情境中,無法自拔,自然無法真正融入在這一刻與你眼前珍惜的人共同呼吸感受的瞬間。這是很可惜的,也是我們身為父母很容易陷入的一個矛盾情節中。因為課業,因為我們對孩子的期待,我們失去了跟孩子真正相處的瞬間,這個失去,其實將來可能再也找不回來,甚至需要花很大的氣力才有可能挽回,但是就我們所知,通常挽回的機率很低。我是那些不幸中的幸運者,既可以跟母親和解,跟我的原生家庭和解,跟我的婚姻和解,跟我的孩子和解,最重要的是跟自己和解,真正了解到我可以怎麼做,讓我的生命更加自在安然,這也是我取筆名安然的原因。更是我的生命走到現在最想跟大家說的話:透由自我覺察,我們成為自己真實的樣貌,懂得如何愛人,更懂得如何愛自己。
親愛的朋友們,教養的路上,我們都是學習者。當我們學會溫柔地對待自己,也就學會了如何溫柔地對待孩子。記住,每一個覺察的當下,都是愛的開始。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讓我們一起思考:
1. 今天,你對孩子說的最溫柔的一句話是什麼?
2. 有什麼時刻,你感受到了和孩子心靈相通?
3. 明天,你想用什麼方式,讓自己和孩子的關係更溫暖一些?
別忘了,在我們的社群平台上分享你的心得。當我們互相支持,每個人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我是安然,讓我們下週再會。記得,你不是一個人在走這條路上,無框教室一直與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