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恆星」含超80+專文,星際日誌+QA讀者問答;是未公開的創作手稿,有時是寫給你的私密信箋,有時是更深層的思考與剖析,文章連結點我),本篇續關於自媒體經營,我想說幾句話,建議合併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訂閱收藏分享留言,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感激大家,我會繼續負重前行。
寫完那篇關於社會證明的文章後
我本來打算按照每週一更新的節奏,慢慢和你們聊自媒體經營這件事。但今天坐在電腦前,突然想到一個詞——獲得感。
這個詞一直在我腦子裡轉,轉到我覺得如果不寫出來,可能會睡不著。所以我決定提前發這篇,下週一樣會有新的內容,大家別緊張。
什麼是獲得感?
教科書會告訴你,這是體驗式行銷的一種手段,讓消費者在使用產品後感受到價值或成就,進而對品牌產生認同和忠誠度,甚至主動幫你做口碑行銷。
聽起來很商業,很策略,很⋯⋯沒有人味。
但我想說的獲得感,不是這樣。我想說的是——當你看完我的文章,關掉手機螢幕的那一刻,心裡會不會有一種「嗯,很觸」的感覺。
可能是某一句話戳中了你,可能是某個故事讓你想起了誰,也可能只是在某個瞬間,你覺得自己被理解了。
哪怕只是一句話的共鳴,對我來說,就已經足夠了。這就是我這篇文章想和你聊的——不是怎麼製造獲得感,而是我們怎麼在這個資訊過載的時代,還能真誠地給彼此一點什麼。
說到經營自媒體這件事,我一直覺得有個關鍵被很多人忽略了
不是什麼高深的策略,也不是什麼技術門檻,而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你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次發文,到底要讓讀者「得到什麼」?
這就是我想聊的——獲得感。
內容行銷在意的不是流量的數字大小,而是如何把流量轉為信任 。這句話讓我想了很久。因為信任的基礎,其實就是價值交換。你給了我什麼,我才會願意把注意力、時間,甚至是情感投資在你身上。
我記得剛開始寫作的時候,總是很焦慮——今天要寫什麼?怎麼讓人點進來?但後來我發現,這些問題都問錯了。真正該問的是:「這篇文章能讓讀者帶走什麼?」
可能是一個洞察,可能是一種安慰,可能是一個笑點,或者只是一句「原來我不孤單」的感受。總之,要有東西可以帶走。
現今消費者不再只在乎商品本身,反而更重視在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任何體驗 。這個概念不只適用於商品,更適用於內容創作。讀者打開你的文章,其實是在進行一場「體驗」——他們期待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什麼。
但問題來了:演算法我們不懂,平台規則說變就變,那怎麼辦?我的答案很簡單——待在那個「會被雷打中的地方」久一點。
什麼意思?就是大量產製內容,然後等著被「發現」。要成功操作內容行銷,逼自己持續經營比有靈光乍現的創意還要重要太多 。
這聽起來很笨,但其實很聰明。
你看,Moz這個國外部落格,他們所做的內容多是關於如何提升Google排名,提供許多相當實用的建議。而Moz所賣的商品,就是協助提升Google排名的軟體 。他們沒有什麼神奇的演算法破解術,就是一直寫、一直分享有用的東西,然後自然而然地,需要這些服務的人就會找上門。
這就是我說的「獲得感」的威力。
當你每次都能讓讀者帶走一點什麼,久而久之,你就會在他們心裡建立一個位置。所謂的信任,指的是當用戶遇到問題時,他莫名地就會想找你而不是找你的對手,這就是內容行銷的威力所在 。
所以當我在寫每一篇文章的時候,我會問自己:「如果我是讀者,看完這篇會有什麼收穫?」不一定要很偉大,但一定要很真實。
演算法會變,平台會更新,但人對「有價值內容」的渴望不會變。你不需要每篇都寫出爆款,你只需要讓每個點進來的人,都能帶著一點什麼離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