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與創作的這些年,我愈來愈深刻地感受到,舞蹈的力量不只在於技巧與美感,而是在那一刻的覺察與連結:與身體、與情緒、也與自己內在的風景。

暖身不是跳舞前的準備,是每一堂課真正的開始。
從舞步開始,回到身體——我的百變印度舞之路
古典與情感的交織、多元舞風與身體覺察的融合,是我教學的核心,也是我與舞者們共同走的路。
學舞這些年,我的腳步從未停止。 一開始,是為了記住一支支舞碼;後來,想學更多舞種,開發自己的身體; 現在,我更在乎的是——回到身體本身。
在印度舞教學的過程中,我漸漸明白,「學動作」並不是全部。 當我們只是模仿肢體、重複排練,往往會錯過一件重要的事:聆聽自己的身體。 因此,我開始花更多時間帶大家暖身、覺察、呼吸,從感受自己的腳底、骨盆、脊椎開始,把注意力從「外在是否跳得對」,轉向「內在是否跳得真」。

「我把腳抱在胸前,也像是把今天的自己,好好安放。」不急著伸展、不急著準備,只是先靜靜地,與身體相處。

從貼牆開胸、腳底覺察,到手臂的延展——每一個動作,都是讓身體甦醒、也讓情緒有出口。 這是我課堂裡最重要的事。「還沒開始跳舞,我已經暖到滿頭汗了啦🤣」
👉 說起來,覺察身體這件事,並不是我一開始學舞時就特別注意的。
但回想起來,我的暖身似乎從很早以前就「小有名氣」🤣——不只長、還滿累的(笑)。有學生開玩笑說:「老師,暖身完我就可以下課了~」
也有人說把力氣都拿來暖身,等到要跳舞時就沒力了啦!哈哈~
那時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對暖身的投入,早就默默成為我教學的一部分特色。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教的雖然是舞蹈,但其實,我更在意的是——讓大家的身體「準備好」。
我一直把暖身當成課堂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只是讓身體熱起來,而是喚醒大家去感受自己的腳底🦶、骨盆、脊椎……練的不是動作,而是覺察與連結。 但這樣的重視,有時反而讓一些同學難以理解。 有些人覺得暖身太久,有些人乾脆晚點來,只想跳舞碼。
我也曾經糾結:要不要縮短暖身、配合大多數人的期待? 哈…我的糾結一下子就過去了。 像在羅東社大,我們本來會搬完鏡子才開始課程, 但後來為了一些因素,我也想著要讓大家對自己的身體有覺察, 我決定在搬鏡子前就開始暖身,在沒有鏡子的情況下,只有聲音與身體。 讓大家不看鏡子做暖身, 為的就是大家可以專心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看鏡子也不是看我, 張開耳朵聽指令、用心去感受自己身體。 其實我在印度上課時也沒有鏡子,甚至老師也不太常站起來示範。

「像一朵張開的花,胸口向四方微微伸展,身體也漸漸柔軟了。」

「張開的不只是手腳,是身體的感知與早晨的自己。」從胸口的移動開始,喚醒沉睡的覺察力——往前、往後、往左、往右,慢慢地,也往內。
也有學生來告訴我:「老師我超喜歡你的暖身😍,雖然有點累😮💨,但做完真的覺得很舒服!」 像在柯林社區,丫姨丫伯們每次做完暖身都會彼此笑著說:「哇,全身都拉到了,好舒服!」 甚至還有丫姨因為太喜歡這樣的暖身,來詢問我台北有沒有課; 也有人推薦朋友來上我的課:「這堂課不只跳舞快樂、防失智🧠,光是暖身就很值得了👍!」
每次聽到這些回饋,我都很開心😊。 這提醒我——就算不是每個人都馬上理解,但只要有人因為這樣的方式,開始喜歡和自己相處,那我想,我做的,就是對的✔️。
我喜歡嘗試不同風格的印度舞。「從古典舞庫奇普地的靈巧身段及戲劇張力,到 Lavani 的情感奔放,再到邦格拉的澎湃生命力——我發現,每一種舞,都可以是一種情緒的出口。 我的「百變印度舞」,不只是舞碼風格的多元,更是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 你可以是溫柔的,也可以是有力量的; 你可以跳得灑脫,也可以跳得內斂。 舞步不只是動作,它是情緒的語言。
我一直相信,舞蹈不只是站上舞台,也能是陪伴日常的儀式。 在每一堂課,我想帶著大家——釋放身心壓力、開發肢體可能、練習專注與覺察。 正如印度舞的表演原則:「手到、眼到、心到,情感即到」, 我們練的不只是動作,而是從心到身的連結。 我自己也很喜歡接觸身體探索的課程(如椅子瑜珈、身體覺察課程、嬋柔.....等), 因為我知道,唯有身體的基礎被照顧好,舞蹈才會自然流動、情感才會真實發生。
我想教的舞,不是讓你變得「像我」,而是讓你更像自己。 讓身體成為你的語言,舞蹈成為你的力量。 這就是我教舞的初衷,也是我一直以來努力實踐的「百變印度舞」理念。
這次貼的照片,要特別感謝洪林誠大哥 🙏,一直以來默默幫我們紀錄每一堂課的點滴。總是在我們最專注、最認真、最舒服的時刻,幫我們留下這些畫面。 因為有你,這些記憶才得以被保存,也讓我能再次看見跳舞時的自己和大家。
🌟你曾經在我的暖身課裡留下印象嗎?歡迎留言分享~
📬 或是你對這樣的教學有什麼想法,也歡迎私訊或留言交流。
📌 歡迎追蹤我的教學與創作歷程
更多課程與表演資訊|印夏FB 粉絲頁」💃
#百變印度舞 #教舞這件事 #身體覺察 #舞蹈教學#舞蹈理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