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爭辯應該是使用邏輯跟證據當做船槳划向終點,可是現實的爭辯往往不是這樣。
現實往往偏向下面三點三點
1.每個人都有盲點:我不討厭輸不起的人。 因為我不確定他們是不是輸不起,我只知道,人有盲點,他們的邏輯繞著自己轉,而這種人從來不覺得自己輸,因為在他的世界中,盲點遮住了另一個可能性。 所以我說,我討厭爭辯的人。因為輸不起的人,幾乎不存在。
2.權力的遊戲:爭辯結論往往看的不是道理,而是權利,誰有權利,誰說了算。
3.強詞奪理的贏:他們不是討論真相的可能性,而是比誰的口水噴的比叫多,噴的比較遠。
綜合以上三點,爭辯對於我來說能避免,盡量避免。
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老師都會教,助人為快樂之本,有能力就要去幫助別人。所以,某一天,似乎是鄰居請我幫忙,我很開心的答應他。我記得幫完忙後很開心,也覺得自己很棒,我開心了許久。然後爸爸下班了,他問我,為什麼跑去幫鄰居忙?
我開心的回:因為我很樂意阿~
正當我以為他要誇獎我時,他一邊吼著罵我,一邊大力揍我。
一直到現在,我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但我記起了一些事,爸爸當時是垮著臉,沉著聲音問我,而我沒有發現。
今天回憶起來,發現,也許那一刻,我懂了一些事,
1.在有權利的人面前,做他要我做的,不做自己認為對的
2.要懂得察言觀色
3.人只聽他想聽的,說他想說的
原來我不配被傾聽,不配被理解,甚至我也許不配當我自己?
如果做自己會被討厭,被揍。那我只要符合他們期待,就能維持關係,並保護自己,那豈不是很好。
我猜從那天起我就下定決心拋棄自己,並學習當一個符合大人期待的小孩.不敢有自己的聲音,因為怕被吼,怕被揍,怕破懷關係。
所以我幾乎不跟人辯論,因為對我來說,求真,求對的辯論,在人性的催化下,終究會扭曲成力量的較量。
前幾天,跟知己聊到信仰,他說:上帝會“無限”原諒人。
那時...我心中的警報響了....雖然他繼續說,但我沒在聽,我思緒停留在他那句話上,並在心裡反駁:屁啦,上帝才不會無限原諒人,8拉8拉。
等我回過神的時候我才發現,我們的對話是平行線,誰都沒有靠進誰,沒有交集,只說自己想說,聽自己想聽。
說到底我也是需要被傾聽,卻只顧著自己說話。
我以為懂了就能超脫。
看這對面還在說的他,我突然發現,我也是個人,我們都一樣。
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