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你是不是這樣:
「我不討厭親密,只是太黏會讓我喘不過氣。」
「我不是不愛你,我只是需要自己的空間。」
「總覺得,一個人也挺好的。」
你不是冷漠無情,也不是不願愛人。
只是你學會了,愛,最好不要太靠近,才不會受傷。
這種「距離感」的需求,也許來自一種內在的人格傾向——逃避型。

🧠 什麼是逃避型人格?
逃避型人格傾向,常見於「避免情感親密」與「過度自立」的人身上。你很重視自由,也很會照顧自己,但一旦別人靠近太近,你就會覺得壓力很大。
這不是因為你不愛人,而是你太早學會了:「靠自己,才安全。」
🔖逃避型人格的 5 個常見特徵
你不一定符合全部,但如果下面的描述你覺得很熟悉,那你可能有逃避型的傾向:- 親密讓你焦慮,但又不敢說出口對方越靠近,你越想後退,但你又怕傷害對方。
- 對「需要別人」感到羞愧或不自在你習慣獨立,反而對依賴感到不安。
- 常對關係有一種「無感」或提早抽離明明一開始也喜歡,卻在對方更在意時開始冷淡。
- 容易在內心築起牆,不讓人真正靠近就算談戀愛,你也會保留一塊誰也進不去的心房。
- 不習慣表達情緒,甚至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有時候,你不是冷淡,而是根本不確定自己感受是什麼。
🌫️ 逃避型人格的內在對話
很多逃避型的人,內心其實有一個小小的聲音,像這樣:
-「是不是我太脆弱了?怎麼會需要人陪?」
-「她為什麼一直問我在不在乎,我真的不知道。」
-「他很好,但我就是沒辦法說出『我想你』。」
逃避型的人,心裡常住著一個習慣壓抑情感的小孩。
他不想給別人麻煩,也怕自己的需要被忽略,久了就選擇什麼都不說。
🧸 為什麼我會變這樣?
逃避型的依附模式,常見於兒時情緒被壓抑、不被允許表達的成長經驗。
- 當你哭的時候,大人說:「不要哭,很煩耶。」
- 當你需要安慰,對方說:「自己處理一下,長大了。」
久而久之,你會以為「表達感受」是一件會被拒絕的事。
於是你選擇壓下情緒,不期待別人,也不相信關係能給你安全感。
🌿 逃避型人格的療癒練習:從允許感受開始
練習一:給自己的感覺命名
逃避型的人很容易忽略自己正在「感覺」什麼。
每天花一分鐘問自己:
「我現在有什麼感覺?」
是疲累?是緊張?是想依賴?還是只是不安?
給感受一個名字,就是重新允許它存在的開始。
練習二:溫柔地說出「我需要你」
對逃避型來說,「開口表達需要」可能是一種挑戰。
你可以從小事開始:
「今天有點累,能陪我一下下嗎?」
「我其實很想你,只是不太會表達。」
關係不是控制,而是分享。
如果對方在意你,他會願意理解這個慢慢學習親密的你。
練習三:建立「安全邊界」而不是「高牆」
逃避型的人需要空間,這沒問題。但你可以練習這樣表達:
「我喜歡有自己的時間,這不是討厭你,只是我充電的方式。」
這樣你既保有自由,也能讓對方安心。自由與親密,並不衝突。
🧡 你不是冷淡,而是太害怕需要人
逃避型人格,不是無情,而是自我保護的本能。
你曾經靠壓抑自己過得很好,現在你也可以慢慢學會——在關係裡保留自己,也不失去他人。
你值得擁有一段自在又親密的關係,而那段關係,也能從你開始。
✉️ 小小結語
給習慣獨處、偶爾冷淡的你——
不是你不會愛,只是你害怕靠近會受傷。
但現在的你,可以重新選擇怎麼愛,也怎麼被愛。
下篇,我們來聊聊「混合型人格」——
那些一邊想親密又一邊想逃走的靈魂,也許你會從中看見更複雜、更立體的自己。
歡迎到我的 IG、Threads 留言互動,追蹤或點個❤️,也可逛逛我的小宇宙入口喔!
希望我們都能在文字裡,找到做自己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