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時,你是否也曾問過自己:
「我是不是不夠好,所以他才離開?」
「為什麼我總是愛上一個不願靠近的人?」
「我是不是太黏了、太需要確認了?」
還是——「怎麼我就是不想被靠近呢?」
有些關係,總像在原地打轉,重複著相似的爭執與失落。
你想愛,也想被愛,但不知為何,親密總讓你感到焦慮、懷疑,甚至窒息。
但你知道嗎?
這些情緒反應,往往不是你「做錯了什麼」,而是你內心深處那個「小小的你」,在用自己的方式保護你。

🌿 認識「依戀理論」:我們怎麼學會愛與不安?
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最早是由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並由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透過「陌生情境實驗」進一步定義了依戀風格的分類。
核心概念是:人天生渴望與重要他人建立安全的情感連結。
在嬰幼兒時期,當我們的情緒與需求是否被穩定回應,會悄悄塑造我們的「依戀風格」。這些風格成為內心的「關係地圖」,影響我們長大後如何愛人、處理衝突,以及看待自己。
舉例來說:
- 一個嬰兒哭泣時,媽媽總能溫柔回應,他會學到:「我的需求會被照顧,我是值得被愛的。」
- 但若照顧者忽冷忽熱、情緒化,甚至缺席,孩子可能學會:「我要更努力才能被看見」,或「靠近會受傷。」
當你愛一個人,當你被拒絕、被冷淡,或當你想親近卻感到害怕時,你內在那個早就學會如何保護自己的孩子,就會跳出來反應。
根據愛因斯沃斯及後續研究,心理學界將依戀風格分為四類。
我們不一定是單一類型,且依戀風格可能因不同關係或人生階段而變化。
但認識這些模式,能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去愛、去回應,也不再責怪自己「怎麼又這樣了」。
💡你是哪一種依戀風格呢?讓我們一起慢慢認識
這些內心的掙扎,其實都與我們的依戀風格有關。接下來,讓我們看看你是哪一種?
✅ 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我值得被愛,也相信你會在」
✔核心信念:
愛是穩定的,我可以依靠別人,也能被依靠。
✔特徵:
- 與人親近時感到自在
- 願意表達情緒,也能接住對方的情緒
- 衝突時願意溝通,不輕易逃避或情緒化爆炸
✔舉例情境:
當伴侶因誤會而語氣冷淡,他會說:「我知道你今天壓力大,我們聊聊怎麼了,好嗎?」
即使短暫不安,他也能冷靜溝通,信任對方與關係,不會放大懷疑或恐慌。
❤️這類人常來自穩定回應的成長環境,他們不是沒情緒,而是懂得如何安撫情緒。
🌧️ 焦慮型依戀(Anxious-Preoccupied Attachment)|「你不回,是不是不愛我了?」
✔核心信念:|
我不夠好,所以愛會離開我。
✔特徵:
- 非常需要親密確認,對「不回訊息」「冷淡語氣」特別敏感
- 常過度解讀對方行為,把小變化放大成危機
- 愛的方式常是「緊抓不放」,想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舉例情境:
對方一整天沒主動傳訊,她腦中開始上演小劇場:「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接著可能連發訊息、打電話,然後自責:「我是不是太煩了?」
❤️ 焦慮型常來自照顧者忽冷忽熱的家庭,愛像是要「努力爭取」來的。
🌫️ 逃避型依戀(Dismissive-Avoidant Attachment)|「我怕你靠近,更怕我被抓住」
✔核心信念:
太親密會讓我失去自由與控制。
✔特徵:
- 在感情中壓抑情緒,不願談論內心感受
- 對親密關係保持距離感,逃避衝突或討論未來
- 會在關係緊密時突然冷淡或抽離
✔舉例情境:
伴侶說:「我們什麼時候見見彼此的家人?」
他卻開始閃避:「最近有點忙,再看看吧。」
當關係變緊密,他會本能拉開距離,說「我需要點空間。」
❤️ 逃避型的人可能成長於要求獨立、情緒被忽視的家庭,學會「靠自己安全一點」。
🌪️ 混合型依戀(Fearful-Avoidant Attachment)|「我渴望靠近,也怕你靠近」
✔核心信念:
我需要愛,但愛會讓我受傷。
✔特徵:
- 情緒強烈,內心常有拉扯:「我想你靠近」又「我不要你碰我」
- 對愛人既黏又冷,行為讓人無所適從
- 有時表現強勢,有時極度依賴
✔舉例情境:
他說:「我想分開冷靜一下。」但隔天又哭著打電話求對方不要離開,甚至送上一份精心準備的禮物示好。
然而,當對方回應親近時,他又開始退縮,覺得自己「太過依賴」而自責。
他的行為像過山車,連自己也搞不清楚要什麼。
❤️ 混合型多半來自高衝突、忽視與過度控制並存的家庭,內心想被愛卻無法相信愛。
👫認識,是和解的第一步
如果你看見了自己,也許會有點心酸,甚至不太想承認。
但請記得:這不是你的錯。
你只是用你會的方式,努力學著怎麼愛人與保護自己。
而且,這些模式不是命運,只是起點。
當你開始認識自己的依戀風格,就已經開始改變了。
👣下一步怎麼走?
認識自己的依戀風格後,你可以試著:
- 覺察情緒:當你感到焦慮或想逃避時,問問自己:「這是內心那個小小的我在說話嗎?」
- 與他人溝通:試著用平靜的方式表達需求,例如「我有點不安,可以聊聊嗎?」
- 尋求支持:與信任的朋友或專業人士分享,幫助你更了解自己。
未來的日子,我想陪你一起聊聊這些模式的故事。
下一篇,我們會從最常見的「焦慮型依戀」開始。
那個總是怕不夠、怕失去的你,也許很脆弱、很煩,但也很真誠。
你不是愛錯了,而是從來不曾學過怎麼安心地愛人。
我們一起慢慢來,好嗎?
🌱「你是值得被愛的,即使你曾經學會懷疑這件事。」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留言告訴我,或到我的 IG、Threads 招呼、追蹤、按個❤️,也可以到我的小宇宙入口逛逛喔。
希望我們都能在文字裡,找到做自己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