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你會不會覺得:
「他是不是不喜歡我了?」
「剛剛那句話是不是太多餘了?」
「怎麼回了訊息還是覺得不安心……」
你不是真的玻璃心,只是你的內心,有一個比別人還敏感的雷達。
這種「過度關注關係與他人回應」的模式,其實是焦慮型人格傾向的其中一種樣貌。
它不等於你生病了,也不代表你有問題,而是——
你可能,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學會了用「緊張」來保護自己。

🧠 焦慮型人格是什麼?
在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中,焦慮型人格傾向是一種深怕被忽略、被丟下的關係模式。
你對情感連結非常敏感,習慣把自己「調整」成對方喜歡的樣子。只要對方的回應稍有變動,你的大腦就會自動跳進「是不是我做錯什麼了」的過度反應模式。
這不是你的錯,而是你曾經很努力學會的生存策略。🔖焦慮型人格的 5 個常見特徵
你不一定符合全部,但如果下面的描述你覺得很熟悉,那你可能有焦慮型的傾向:
- 對訊息沒有立即回應感到焦慮你會反覆查看對話紀錄,心裡不斷模擬「是不是我說錯話了」。
- 過度解讀他人的表情與語氣一句「喔好」,可能讓你內心開了一整場小劇場。
- 很難放下對一段關係的依戀明明知道對方不適合,但還是很難割捨。
- 容易感到不安、怕被冷落你希望對方多說一點、多做一點來證明愛你。
- 太在意別人的想法,難以做自己 即使累了,也不太敢說「我需要休息」。
🌧 焦慮型人格的內在聲音
很多焦慮型的人,內心其實有一個小小的聲音,像這樣:
-「如果我不夠好,他是不是就不喜歡我了?」
-「我是不是太黏了?會不會讓人討厭?」
-「明明有講好,怎麼還沒做到……是不是變心了?」
這些聲音,來自你內心深處那個想被愛、想被安心接住的小孩。
🧸 為什麼我會變成這樣?
焦慮型人格通常來自「不夠穩定的依附經驗」——
小時候照顧者的愛是斷斷續續的,有時候很靠近,有時候又忽然冷淡。
於是,你學會了時時警戒,想方設法「表現得好」,只為了不被拋下。\
這是一種創傷的記憶,變成了你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但現在,你已經不是那個無助的孩子。你可以慢慢學習用新的方式照顧自己。
🌿 焦慮型人格的療癒練習:從自己開始,慢慢放鬆
練習一:寫下你的「焦慮小劇場」
在日記中寫出你焦慮時腦中跑過的對話,再在旁邊寫出「比較溫柔的解釋」。
例子:
「他今天沒有回我,是不是不在乎我了?」
→ 「也許他今天真的在忙,我值得一段不讓我這麼焦慮的關係。」
這是「重寫內在腳本」的第一步。
練習二:每天一個安心儀式
焦慮型的人常常缺乏安全感。你可以幫自己設計一個「安心儀式」:
- 起床後對自己說:今天我不需要討好誰,我就已經值得被愛。
- 睡前寫下三件今天讓你感到安心的事。
安全感是可以自我創造的,不一定要等別人給你。
練習三:慢慢練習「延遲反應」
當你想立刻發訊息問「你是不是怎麼了?」時,先深呼吸,等個 10 分鐘。
讓自己多一點時間和空間,就能把焦慮轉成選擇。
你不是要壓抑,而是學會不被情緒牽著走。
💛 從「焦慮」到「溫柔堅定」,是一段旅程
焦慮型人格,不是一個要被「治好」的毛病,而是需要被理解、被安撫的內在狀態。
你曾經用焦慮活下來,現在也可以慢慢學會用穩定與愛活下去。
你值得一段讓你安心的關係,也值得擁有讓你放鬆的自己。
✉️ 小小結語
親愛的焦慮型靈魂,
你不是太敏感,只是太需要被好好愛一次。
那次愛,可以從你自己開始。
下篇文章,我們會一起看看「逃避型人格」的樣貌。
如果你曾在關係裡想靠近卻又想逃,也許那篇會對你說些悄悄話。
歡迎到我的 IG、Threads 留言互動,追蹤或點個❤️,也可逛逛我的小宇宙入口喔!
希望我們都能在文字裡,找到做自己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