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關於又愛又怕的自己——混合型依戀的渴望與退縮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你有過這樣的時候嗎?
「我明明好想你,可是你一靠近,我又想逃。」
「是不是我太黏了?可是你冷淡時,我就開始懷疑自己。」
「我常常在想,你到底還愛不愛我……」

一邊想被理解、一邊又怕太多情;
一邊想依賴對方,一邊又討厭自己怎麼這麼依賴。
如果你總是在關係中反覆掙扎,也許你內心住著一個混合型人格的小孩——那個同時渴望愛與害怕愛的你。
raw-image

🧠 什麼是混合型人格?

混合型人格,也稱「焦慮逃避型依附」,是一種結合了焦慮型與逃避型特質的依附風格
這樣的人通常:

  • 在關係中非常敏感、不安全感強;
  • 同時又會突然變冷淡、退縮、切斷連結。

簡單來說,就是「我很需要你,但我不相信你真的會留下來。」
這樣的你,不是矛盾,只是你曾經在愛裡受過傷,學會了同時拉近與推開。


🔖混合型人格的 5 個常見特徵

你不一定符合全部,但如果下面的描述你覺得很熟悉,那你可能有混合型的傾向:

  1. 愛得用力、卻又常在突然間抽離你可能昨天還熱烈表達情感,今天卻因為一句話突然冷掉。
  2. 容易懷疑對方的愛、測試對方的底線你常會不自覺想「試探」他,證明他是不是會留下來。
  3. 情緒反應劇烈,常在愛與不愛之間擺盪你自己都搞不清楚,為什麼這麼在意,又這麼想逃。
  4. 內心對愛很渴望,卻又常懷疑自己不值得被愛你既期待關係能撫慰你,又怕一靠太近就會失望。
  5. 對分離特別敏感,哪怕只是對方晚回訊息也會覺得被丟下小事會引爆你內心深處的「被拋棄感」。

🌪️ 混合型人格的矛盾內心

  • 想親近,但又怕依賴會變成負擔。
  • 想說「我需要你」,卻怕被說情緒勒索。
  • 明明很在意,卻總是用冷漠來防衛自己。

混合型的你,內心住著兩個小孩:
一個拼命渴望被擁抱,另一個卻怕得要命,不敢被碰。


🧸 混合型人格怎麼形成的?

混合型人格通常出現在愛與安全感不穩定的成長環境中。
也許你的照顧者有時候很好,有時候卻情緒化、忽冷忽熱;
你學會了:愛,是不穩定的,是要小心應對的。

於是你在關係中常常處於:
-「他會離開嗎?」
-「是不是我太多情了?」
-「我要不要先抽離,以免受傷?」

這些想法不是你愛錯了,而是你太害怕愛會消失。


🌿 混合型人格的療癒練習:穩定地愛,慢慢靠近自己

練習一:為自己的情緒找「安全出口」

你的情緒起伏可能很大,可以試著這樣問自己:
「我現在是真的在意對方,還是害怕不被愛?」
「我想靠近,是出於愛,還是出於焦慮?」
把情緒分開看,會幫助你更清楚自己的反應。

練習二:創造可預測的「自我安撫儀式」

像是:

  • 每天寫下今天感受到的「安全感時刻」
  • 在焦躁時泡杯熱茶、練習呼吸、擁抱自己

讓自己知道,即使混亂,你自己也能是那個穩定的人。

練習三:不急著證明自己值得愛

混合型人格很容易想「做得更多」來換對方的愛。
但你可以告訴自己:
「我值得被愛,不需要證明。」
穩定的愛,不是靠努力討好,而是靠相信自己有價值開始。


💜 你不是難搞,只是太敏感

混合型人格不是錯,它是一種很細膩的情感反應方式。
你同時渴望與害怕親密,這樣的你其實只是——在找尋一個讓你安心又自由的位置。
你不需要為了得到愛而變得不像自己,
你只需要慢慢學會:靠近的同時,也能保護自己


✉️ 小小結語

給那個反覆懷疑、來來回回的你:
愛可以是一條慢慢學會走的路,
你不急,不用假裝堅強,
一步一步,也會走到溫暖的人身邊。

下篇,我們來聊聊第四種人格模式──安全型人格,那個「愛得剛剛好」的人,內心有什麼樣的土壤與力量,讓他能自在地愛,也自在地被愛。

歡迎到我的 IGThreads 留言互動,追蹤或點個❤️,也可逛逛我的小宇宙入口喔!
希望我們都能在文字裡,找到做自己的勇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宅小姐的生活筆記
12會員
50內容數
歡迎來到宅小姐的生活筆記。 這裡記錄著,一個普通女孩努力生活的小小軌跡。 從副業探索到理財筆記,從宅系日常到自我成長。 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冒險,只是想把每一個想變更好的心情,慢慢收進口袋。 如果你也在路上,我們一起慢慢走吧~
2025/07/11
有時候,你是不是這樣: 「我不討厭親密,只是太黏會讓我喘不過氣。」 「我不是不愛你,我只是需要自己的空間。」 「總覺得,一個人也挺好的。」 你不是冷漠無情,也不是不願愛人。 只是你學會了,愛,最好不要太靠近,才不會受傷。 這種「距離感」的需求,也許來自一種內在的人格傾向——逃避型。
Thumbnail
2025/07/11
有時候,你是不是這樣: 「我不討厭親密,只是太黏會讓我喘不過氣。」 「我不是不愛你,我只是需要自己的空間。」 「總覺得,一個人也挺好的。」 你不是冷漠無情,也不是不願愛人。 只是你學會了,愛,最好不要太靠近,才不會受傷。 這種「距離感」的需求,也許來自一種內在的人格傾向——逃避型。
Thumbnail
2025/07/03
有時候,你會不會覺得: 「他是不是不喜歡我了?」 「剛剛那句話是不是太多餘了?」 「怎麼回了訊息還是覺得不安心……」 你不是真的玻璃心,只是你的內心,有一個比別人還敏感的雷達。
Thumbnail
2025/07/03
有時候,你會不會覺得: 「他是不是不喜歡我了?」 「剛剛那句話是不是太多餘了?」 「怎麼回了訊息還是覺得不安心……」 你不是真的玻璃心,只是你的內心,有一個比別人還敏感的雷達。
Thumbnail
2025/06/28
夜深人靜時,你是否也曾問過自己: 「我是不是不夠好,所以他才離開?」 「為什麼我總是愛上一個不願靠近的人?」 「我是不是太黏了、太需要確認了?」 還是——「怎麼我就是不想被靠近呢?」
Thumbnail
2025/06/28
夜深人靜時,你是否也曾問過自己: 「我是不是不夠好,所以他才離開?」 「為什麼我總是愛上一個不願靠近的人?」 「我是不是太黏了、太需要確認了?」 還是——「怎麼我就是不想被靠近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從年輕時,有經歷各種感情 有發覺到,面對不一樣的人 會讓自己也會有不同的性格跟情緒反應 有時,也會因有不同的心理劇場 做出一些也可能是自己格外沒想到的結果 但有時,可能也會有因一些創傷 使得自己變得比較容易沒安全感 #但其實這也都不算是壞事 🍁以前,還沒好好學習感情這個
Thumbnail
🌹從年輕時,有經歷各種感情 有發覺到,面對不一樣的人 會讓自己也會有不同的性格跟情緒反應 有時,也會因有不同的心理劇場 做出一些也可能是自己格外沒想到的結果 但有時,可能也會有因一些創傷 使得自己變得比較容易沒安全感 #但其實這也都不算是壞事 🍁以前,還沒好好學習感情這個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無法體會到自己與別人之間的感情。 我不理解自己有什麼值得別人愛的,又有什麼能給對方的。兩個人在一起就代表總有一天會分開,我相信。別人靠近我多少都有點目的性,不管是需要我成為他的朋友、我能陪他出去玩、我能和他聊天。有沒有人是真的喜歡我這個人的本性呢?老實說不知道,看不出來也不理解。所以當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無法體會到自己與別人之間的感情。 我不理解自己有什麼值得別人愛的,又有什麼能給對方的。兩個人在一起就代表總有一天會分開,我相信。別人靠近我多少都有點目的性,不管是需要我成為他的朋友、我能陪他出去玩、我能和他聊天。有沒有人是真的喜歡我這個人的本性呢?老實說不知道,看不出來也不理解。所以當
Thumbnail
最近常會想 「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 或是 不配擁有愛情」
Thumbnail
最近常會想 「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 或是 不配擁有愛情」
Thumbnail
你在感情中常感到焦慮嗎? 很多人常問另一半到底喜歡自己什麼?有人是單純好奇,有人則是因為焦慮不安,所以想找一個答案來證明自己「值得被喜歡」。
Thumbnail
你在感情中常感到焦慮嗎? 很多人常問另一半到底喜歡自己什麼?有人是單純好奇,有人則是因為焦慮不安,所以想找一個答案來證明自己「值得被喜歡」。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Thumbnail
這是很多人在青年、成年時期不斷會遇到的問題,遇到自己心儀、欣賞的另一半,也有機會越走越近,但在曖昧不明時,變成一場對自己「甜蜜的折磨」,在這局裡面很難受,卻又渴望更多,不想離開。 究竟在曖昧時期,對方有喜歡上你嗎? 有沒有一些客觀的標準可以衡量?或是該怎樣樣做能讓自己不至於淪陷太深? 以心理分析
Thumbnail
這是很多人在青年、成年時期不斷會遇到的問題,遇到自己心儀、欣賞的另一半,也有機會越走越近,但在曖昧不明時,變成一場對自己「甜蜜的折磨」,在這局裡面很難受,卻又渴望更多,不想離開。 究竟在曖昧時期,對方有喜歡上你嗎? 有沒有一些客觀的標準可以衡量?或是該怎樣樣做能讓自己不至於淪陷太深? 以心理分析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Thumbnail
就是與你相處的「一切」都很好,可是在某一刻突然希望「不是你」了。
Thumbnail
就是與你相處的「一切」都很好,可是在某一刻突然希望「不是你」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