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克力到底健不健康?」
這個問題大概是我們這個時代面對食物最常見也最無力的叩問之一。網路上的文章、電視裡的專家、甚至是朋友間的閒聊,總讓我們在「超級食物」與「垃圾食物」的兩個極端標籤之間反覆橫跳,充滿了揮之不去的焦慮。一下說高濃度黑巧克力有益心血管,一下又警告我們它的熱量與脂肪是陷阱。
這些矛盾的資訊像永無止境的浪潮,拍打著試圖在沙灘上站穩腳跟的我們。我們努力地想要抓住一些確定的東西,好讓自己在下一次面對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巧克力時,能夠做出那個「正確」的選擇。
LEVEL 1 >
舊問題:「巧克力對身體好嗎?」 vs. 新問題:「巧克力的『什麼』對身體好?我們又為此付出了什麼代價?」
當我們籠統地問一個食物是好是壞,得到的答案也必然是籠統的。一個更好的起點,是像偵探一樣,打開巧克力的黑盒子,看看到底是裡面的哪個角色在發揮作用。科學家們在數十年的研究後,幾乎可以確定,巧克力大部分的健康光環,都來自於一個關鍵成分,它的名字是「黃烷醇」。
黃烷醇是一類存在於可可豆中的多酚化合物,它最主要的功能是能夠幫助我們體內的血管內皮細胞,製造一種稱為「一氧化氮」的氣體信號分子。這個過程好比是給我們全身緊繃的血管網絡,做了一次溫和的按摩。一氧化氮能夠讓血管舒張、放鬆,進而讓血液流動得更順暢,這對維持血壓穩定、確保各個器官獲得充足的氧氣與營養,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一些短期人體實驗觀察到,攝取了高黃烷醇的可可後,受試者無論是心臟的冠狀動脈、眼底的微血管、甚至是腿部的周邊動脈,其血流功能都在數小時內出現了可以被測量到的改善。
聽起來很棒,不是嗎?這就是「巧克力對身體好」這個說法的科學基礎。但故事若只說到這裡,就過於天真了。一個成熟的思考者,還會接著問下一個問題:為了得到這個好處,我們同時吃下了什麼?我們付出了什麼代價?
這就是市售巧克力之所以常被稱作「雙面刃」的原因。可可豆原始的風味,其實是極度酸澀、充滿苦味的,這股不討喜的味道,正是黃烷醇存在的證明。食品工業為了讓巧克力迎合大眾的口味,創造出絲滑甜美的口感,勢必會進行兩大操作:第一是加入大量的糖與脂肪,第二個則是許多人不知道的關鍵步驟,叫做「鹼化處理」。鹼化這個加工製程,會使用鹼性物質去中和可可的酸味,讓顏色變得更深沉、風味更溫潤,但也就在這個過程中,可可豆裡最珍貴的黃烷醇,被大量地、刻意地破壞掉了。
所以第一個洞見出現了。我們真正想追求的,或許從來都不是「巧克力」這個產品,而是它裡面所含的「黃烷醇」,同時我們還需要聰明地避開糖、過量脂肪、以及鹼化處理所帶來的負面包袱。只問「巧克力好不好」,就像只問「人是好是壞」一樣,忽略了其內在的複雜性與多面向的現實。
LEVEL 2 > 舊問題:「我該買幾%的巧克力?」 vs. 新問題:「我該如何找到『真材實料』的巧克力?」
當我們理解到黃烷醇的重要性後,下一個直覺的問題,很可能就是:「那我買高%數的黑巧克力,不就好了?」這個問題比前一個好了一些,但依然不夠精準,甚至可能把我們帶入另一個誤區。
高%數,好比說85%或90%,代表的是巧克力中「可可固形物」的總含量,這包含了富含黃烷醇的「可可粉」以及脂肪成分的「可可脂」。
理論上,越高的%數,可可粉的比例也越高,黃烷醇含量「可能」也越多。但這裡的關鍵詞,是「可能」。假如這塊90%的黑巧克力為了追求極致溫潤的口感,而經過了深度的鹼化處理,那麼它所含的黃烷醇甚至可能比一塊未經鹼化、但只有70%的黑巧克力來得更低。
這就引導我們提出一個更有建設性的問題:「我該如何像個內行一樣,辨識出那些『真材實料』,也就是真正保留了高黃烷醇的巧克力?」這需要我們化身為巧克力偵探,培養一些觀察線索的技巧。
我們要先釐清幾個關鍵詞。一塊完整的可可豆,經過加工後會被分離成脂肪與非脂肪兩個部分。脂肪部分就是淡黃色的「可可脂」,它賦予巧克力絲滑的口感,卻不含黃烷醇;而非脂肪的深褐色固體,研磨後就是「可可粉」,這是黃烷醇的大本營。這也能解答另一個常見的疑惑:白巧克力,是由可可脂、糖、奶粉製成,它完全不含可可粉,所以雖然在法規上因為含有可可脂而被稱作巧克力,但它與我們討論的健康益處,基本上是無關的。
接著在選購時,由於台灣的食品法規並未強制要求標示「是否鹼化」,我們只能從旁敲側擊。一個實用的經驗法則是:如果包裝上沒有特別標榜「天然」、「非鹼化」,那就先預設它很可能經過了鹼化處理,特別是那些大型國際品牌所生產的大眾化產品。反過來說,那些特地選用非鹼化可可的品牌,通常會將此作為一個重要的賣點,大方地寫在包裝上。
另一些線索,藏在品牌的定位與風味描述裡。那些強調「Bean-to-Bar」,也就是從可可豆到巧克力塊一條龍自製的精品巧克力,其核心理念就是要展現可可豆產地的獨特風土。鹼化會抹煞掉這些細緻的果香、花香,是職人們的大忌,所以這類產品幾乎可以保證是非鹼化的。假如風味描述上出現「帶有果酸」、「風味明亮」等字眼,通常也代表著未經鹼化處理;而標榜「口感溫潤」、「風味醇厚」的則鹼化的可能性較高。
從這個角度看,學會不只看表面的%數而是懂得從品牌、製程、風味等多重線索去判斷,我們才真正從一個被動的消費者轉變為一個具備鑑賞力的主動選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