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不知道哪根筋不對,我居然跑去逛玩具店。
是的,成年人逛玩具店(沒有帶小孩,也沒有在幫人挑禮物),純粹就是一時好奇心發作。
結果一走進去,整個人嚇到,現在的玩具店根本是潮人博物館吧!整牆整櫃的盲盒、公仔、英雄模型,每個都做得超精緻,細節爆炸用心,然後……價格也很用心(眼神死)。我站在那裡,看著幾個年輕人和小朋友很認真地挑公仔的樣子,忽然想到,那我以前到底都在玩什麼?
回憶殺:我的積木時代
老實說,我小時候最愛玩的東西,應該是Lego。那時候根本沒有什麼「系列限定」或「角色授權」,有時候一盒積木就隨便拼,拼出一棟兩層小屋我就開心得不行。
我最常做的就是蓋房子,一樓是客廳,二樓有小陽台,還會特地留窗戶的位置。然後再把當時麥當勞送的小小公仔放進去,擺得整整齊齊,像在幫他們安排住所一樣,可以想像成現在的公仔屋的樣子。(原來我以前就知道要為公仔設一個家了哈哈)
回想起來,真的有夠宅,但又覺得好可愛。
有段時間我爸媽還以為我以後會去念建築,殊不知我數學普普,畫畫也不怎樣。建築系?我們就是各走各的路啦。
但那段時間真的很快樂,沒有追新品,也不管什麼稀有款,單純是覺得「好玩」、「我蓋得出來」,就覺得自己超厲害。
原來我那時候就中了「房子信仰」的毒
現在回頭想,我一直只蓋房子,沒拼過什麼太空船、車子、摩天輪……是不是其實已經透露出什麼潛意識?
你看喔,那時候大人都愛講「有土斯有財」,房子這東西,在我們那個年代,是超級重要的象徵。搞不好我那時候在玩積木,就已經被某種「要擁有自己的家」的文化默默洗腦。
也難怪後來長大了,我有一段時間真的把「賺錢買房」當人生終極目標,拚到快沒命。然後還以為這樣就是對的、很成熟。
還好現在醒了,我不是說不能買房,而是我終於懂了,你拚了命要的東西,有時候其實是別人塞給你的期待,而不是你真的想要的!
(我相信你們懂我的意思,對吧?)
再講一個我小時候超迷的東西:數獨
我真的超愛數獨,不知道你有沒有玩過?它其實不是什麼數學遊戲,完全不需要會算數,就是邏輯推理。你要想辦法讓每一行、每一列、每個九宮格裡的數字都不重複,光這樣就能讓我坐在那邊玩超久。
當時是我國小老師帶起來的風潮,她超用心,每天都會在黑板上出一題,下課後全班同學都瘋了似地衝去解題,還會比誰最快。
我覺得這招很厲害,因為它完全顛覆那種「數學是壓力」的感覺,讓大家覺得動腦是件很好玩的事。甚至有些平常數學不好的同學,還比別人更會玩數獨。你看,學習這種東西,有時候就是換個方式,整個氛圍就不一樣了!
現在的小孩(跟大人)玩得更多、但快樂有比較多嗎?
回到現代,現在的小孩和大人,玩具真的是爆炸多,各種主題、聯名、限量、週邊,買都買不完。有時候你會看到一堆人背著痛包、帶著娃娃走在路上,超有風格。
但我也開始在想,這些東西真的有讓我們比較快樂嗎?還是說,我們其實是給了玩具太多定義?
「我要收齊這一系列才完整」、「這是我對某部動畫的情懷」、「這隻是限量的,錯過就沒有」……玩具從一個「讓我們玩、放鬆、創造」的東西,慢慢變成「展示身份」、「收集成就」甚至「炫耀財力」的工具。
我們好像不是在「玩玩具」,而是變成「用玩具玩自己」。
玩的本質,該不該被找回來?
我並不是說現在的公仔、盲盒不好,我自己偶爾也會買。但我很想問的是,你上一次玩玩具,是什麼時候?是那種真的讓你「放下框架、自己亂玩」的那種玩?
比如你拿積木亂堆,拼出一個你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
或是你真的不顧形象,在家裡玩Switch玩到尖叫? 還是你畫畫、寫字、亂搞DIY、剪紙、摺紙飛機……
玩,不一定要有目的,不一定要有成果,不一定要貼近現實。玩,就是讓你回到自己裡面那個「什麼都敢想、什麼都敢試」的小孩。
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我們偶爾都還能這樣玩一下。
你還記得你小時候最喜歡玩的東西嗎?
留言跟我說說看,你最懷念的童年玩具是什麼?
你怎麼玩它?它帶給你什麼快樂? 或者,你有沒有一件現在還在偷偷收藏的玩具?我們一起懷舊一下~
下次你心情煩躁的時候,不妨去挖出那個玩具,或去玩具店晃晃。不是要你花錢,是讓你找回「玩」的感覺。
別忘了,快樂這件事,有時候可以很簡單,只要你願意讓自己「亂來一下」。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按愛心、追蹤、留言、分享給朋友,讓我們一起找回大人版的童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