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是我接觸過的求職者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位。
他來到公司跟我面談那天,穿著整齊的灰色西裝,說話語氣平穩,散發出標準中階主管的氣息。當時他剛離開一間科技公司,是他五年內的第四次轉職。
「我真的覺得這份工作不適合我。」他看著我,語氣裡萬般無奈,「公司文化我不喜歡,主管的領導風格我也很不習慣。」
我點點頭,這樣的離職原因,我聽過太多了。
「那你希望下一份工作是什麼樣的環境?」我問。
「我想要有發揮的空間,但也希望主管能給我一些回饋;團隊氣氛好,大家願意互相配合,溝通順暢不會讓人感到內耗;流程要清楚,但又不能太官僚。」他滔滔不絕地列出一連串條件,說著說著,自己噗哧笑了出來:「我會不會太挑剔了?」
我笑著看他,沒有馬上回答。
我繼續翻著他的履歷,回想起他前面幾份工作的轉職原因,就好像是一本情節不斷重複的故事。即使場景變了,角色換了,但隱約感覺到,故事情節與觸發的情緒似乎是一樣的。
「你每一次因為這些原因離職,換到新工作之後,都感覺怎麼樣?」我問。
聽到我這樣問,他愣了一下說:「我沒想過這個問題耶。一開始只覺得如釋重負,好像逃離了苦海,但這麼一說,好像每次過沒多久,又會覺得卡住,到了另一個痛苦的深淵……」
「你覺得是什麼樣的「卡住」呢?可以說具體一點嗎?」
他想了想:「比如說……明明做很多,但總有人不滿意;想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又怕講錯被罵,所以最後乾脆什麼都不說,什麼都自己扛,漸漸久了就覺得心很累……」
我突然明白,他不是在逃離一個工作環境,而是在逃離那個對自我感到懷疑的自己 。
我想A的問題,不是沒找到適合的工作,而是他從沒停下來,聽聽自己內心那一層層未解的聲音。所以工作換了,地點換了,部門換了,老闆換了,但那些感覺,從來沒走。
明明換了公司,還是常常覺得自己的表現「不夠好」;明明不再面對原本那位嚴格的主管,卻還是會在開會前不自覺焦慮、擔心自己說錯話;明明薪水變高了,內心卻隱隱有種「不配得感」。
真正耗損他的,不是外部壓力,而是那份持續打壓自己的內耗感。
從內在冰山認識自己,破解職場情緒內耗
像A這樣短時間內頻繁換工作的求職者並不少,「公司給的發展不如預期。」「跟老闆理念不合。」「公司文化太保守,新主管想改變,下面的老員工又不想動。」「我還太年輕,沒有資源、也沒人帶。」零零總總的理由,但真的是環境或人的問題嗎?
很多人以為卡關的是職場,是人際,是環境,但我發現,他們卡住的,不是履歷上可見的條件,真正難以跨越的,其實是內心的冰山——自己內在的感受與渴望,還沒被看見。
我們都很努力不想要出錯,也渴望被認可,學習薩提爾模式後,我發現,或許很多人跟我一樣,心裡都有一個「乖孩子」,從小就為了滿足父母、師長與社會的期待,習慣先責怪自己,習慣把情緒吞下去,甚至習慣扮演那個「不麻煩的人」。
即使成年後的我們看起來「理性成熟」,卻容易陷入一種自我否定的內耗中。於是壓抑久了,就會連自己到底怎麼了都搞不清楚。
你以為,是公司不適合你,是主管不適合你,是同事不適合你,但其實,是你和自己的關係,一直沒能好好面對和處理。
我們都以為,換了工作、換了人,或許就能換來新的開始。然而,若是我們沒看懂自己內心正在與什麼對抗、又渴望些什麼,縱使有再多的選擇,也只是讓我們一直在逃避。
/
那天我和A談了很久,不是談下一份工作的條件,而是談他從未說出口的那份焦慮和對自我的懷疑。
我問了他:「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你不是真的在找工作,而是在找一個不會讓你再感到內耗的地方?」
他沒有回答。在這個沉默中,我就當作他默認了。
所以我也想邀請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在改履歷前,先回頭看看那些履歷沒寫的故事:你是如何努力過?你為何會感到心很累?你真的想離開的,是哪一種情緒?
或許先好好把自己的內在梳理一番,你會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