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碳捕捉與封存(CCS)是各國在推動淨零政策下不可或缺的其中一項技術,我國淨零目標下的十二大戰略同樣也涵蓋 CCS 選項。
儘管很像,CCS 與 DAC 還是有分類上的重要差異。CCS 多設置於工業煙囪,高二氧化碳濃度來源,屬於減碳措施(因工業生產行為本已發生,且將持續進行)。而 DAC 直接進行空氣捕捉,並非減量行為,而是移除設施。
新聞原文來源連結。碳捕捉投資飆升逼近 800 億美元,成各國氣候策略關鍵拼圖
為了實現淨零目標、降低高排放產業的碳足跡,各國政府與企業正加碼投入碳捕捉與封存( CCS )技術。預計未來幾年,該領域將吸引近 800 億美元資金,使 CCS 成為全球氣候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相關報告指出,到了 2030 年,全球 CCS 的總體處理能力可望成長至現階段的四倍,反映出技術成熟、資金湧入,以及國際協作的顯著進展。
為什麼碳捕捉技術如今備受矚目?
碳捕捉與封存是一項關鍵技術,能在二氧化碳從工業與能源設施排放到大氣前將其攔截,並永久儲存於地底地質層中。像水泥、鋼鐵及化石燃料發電等產業,屬於難以以再生能源脫碳的領域,因此特別適合應用 CCS 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 Occidental Petroleum 與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 ADNOC )日前達成一項價值 5 億美元的協議,將在德州共同興建一座大型直接空氣捕捉( DAC )設施。這起交易反映出全球對 CCS 技術日益高漲的興趣。它不僅有助於減少碳排放,更提供了實現其他氣候行動目標的碳移除解方。
雖然 CCS 並非解決氣候變遷的萬靈藥,專家一致認為它在削減現階段難以處理的排放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同時,它也是目前少數幾項具備實際可行性的二氧化碳移除技術,有助於達成長期氣候目標。
CCS 擴張加速,2030 年處理能力將翻四倍
根據挪威驗證機構 DNV 的最新報告,全球碳捕捉與封存產能正迅速擴張,預計到 2030 年,年處理量將從目前的約 5,000 萬噸二氧化碳,大幅增至超過 5.5 億噸,約相當於當前全球能源相關碳排的 6%。
要實現這樣的增幅,全球需要大規模投資相關基礎建設,包括鋪設碳輸送管線、建立儲碳樞紐,以及興建大型捕捉設施。北美與歐洲因具備完善政策、財務激勵與基礎設施優勢,預期將領先推動擴建,兩地新增產能占比可能超過 80%。
在美國,《通膨削減法案》( Inflation Reduction Act )被視為 CCS 成長的主力推手,該法提供每捕捉並永久封存一公噸 CO₂ 最多 85 美元的稅務優惠。歐洲方面,歐盟透過創新基金( Innovation Fund )加速推進 CCS 發展,挪威與荷蘭也正攜手打造橫跨北海的跨境封存網絡。
亞洲新興經濟體也不落人後。日本與南韓正啟動本地 CCS 設施規劃,並探索與鄰近國家的區域性儲碳合作機制。
智慧科技助攻,CCS 邁向高效與平價化
碳捕捉與封存技術正因創新驅動快速進化,成為既高效又具成本競爭力的減碳方案。從更精準的碳捕捉溶劑,到模組化的直接空氣捕捉( DAC )單元,以及高效率的 CO₂ 輸運與儲存系統,這些技術革新正在降低能源消耗與營運成本。
根據美國智庫能源未來倡議( Energy Futures Initiative, EFI )的 2023 年報告, CCS 成本到 2050 年有望大幅降低四成,主要受惠於技術進步與產業規模擴張。人工智慧監測系統也正進入測試階段,未來可望即時監控碳封存成效,確保長期運作安全。
CCS 的應用情境正在擴大,美國多家資料中心已將其納入 ESG 策略。例如, Microsoft 與 Heirloom、 CarbonCapture 等新創企業合作,採購以 CCS 為基礎的永久碳移除額度。這類合作說明 CCS 已不再局限於重工業,更成為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工具。
另類應用如「生質能碳捕捉與封存」( BECCS )也逐漸興起,將可再生生質料用於發電,再捕捉並封存其產生的 CO₂。這樣的系統具備「淨負排放」潛力,也就是從大氣中移除的碳量多於排放量,對實現氣候淨零目標意義重大。
政策助攻、碳市場成長,CCS 投資潛力倍增
碳捕捉與封存產業正因全球政策推動與碳市場變化而迅速擴張。美國以《稅法》第 45Q 條提供實質誘因,涵蓋傳統點源碳捕捉與直接空氣捕捉計畫,同時能源部也積極投入早期試點與示範案的資金。
各國碳市場對 CCS 的接受度也在提升。自願性碳市場( VCM )、加州與歐盟的碳交易體系,已逐步納入 CCS 為基礎的碳移除額度,反映此類技術在減碳體系中地位提升。
根據 MSCI 的數據,2024 年全球碳市場規模達 14 億美元,儘管自願市場的交易量略降,但整體需求仍穩健。未來數年市場可能迅速成長,到 2030 年預估可達 70 億至 350 億美元之間;若拉長時間尺度,2050 年規模甚至可能飆升至 2,500 億美元,動能來自企業淨零承諾與高品質碳移除額度的需求日增。
具備嚴謹「量測、報告與驗證」( MRV )機制的 CCS 專案,可望取得市場青睞與更高溢價,在自願與強制性碳市場皆具潛力。根據能源研究機構 Wood Mackenzie 的預測,美國碳捕捉、利用與封存( CCUS )領域在未來十年有高達 1,960 億美元的投資機會,特別集中於石化、能源與電力產業鏈。
在此同時,加拿大、澳洲與英國正打造 CCS 樞紐模型,透過區域中心整合多個排放源與封存設施,藉由共享基礎建設與管線網絡,加快開發速度並有效控制成本。
氣候行動關鍵拼圖:CCS 能否補齊減碳缺口?
到了 2030 年,全球碳捕捉與封存技術每年可望攔截 4.3 億至 5.5 億公噸二氧化碳,儘管進展可觀,距離《巴黎協定》所需的減碳幅度仍有一段差距。專家估計,若要穩住全球升溫幅度,2050 年全球 CCS 捕捉量需達到每年 13 億公噸。
即便不是唯一解方, CCS 在無法輕易以再生能源去碳的產業領域,仍具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其技術潛能正快速提升,未來將成為發展低碳氫能、去碳燃料,以及永續建材的重要支柱。
但並非所有 CCS 用途都無爭議。部分環保組織提醒,若將捕獲碳用於促進石油開採( EOR ),卻未同時壓低化石燃料需求,可能反而拖累全球減碳成效。要確保 CCS 發揮實質氣候效益,必須建立明確的治理架構、第三方獨立審查機制,並採納科學嚴謹的「量測、報告與驗證」( MRV )標準。
儘管 CCS 並非萬靈丹,但其確實能為高碳產業爭取轉型時間,並有效削減排放。隨著技術進步、成本下降, CCS 正日益成為能源效率提升、潔淨燃料轉型與電氣化策略中的關鍵組件。若要讓 CCS 走向規模化與永續化,除了產官學間持續協作外,還需穩定的投資支持與社區的認同與參與。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Microsoft 斥資 8 億美元投入 BECCS 碳移除計畫
Northern Lights :挪威 CCS 示範計畫的成本、瓶頸與未來
馬來西亞CCS之潛力有望於2030年前吸引逾百億美元投資
生質能碳捕獲與封存(BECCS)技術介紹
直接空氣補捉大廠 Climeworks 裁員與冰島工廠效能問題引發關注
直接空氣捕捉 (DAC) 技術:現況、類型、挑戰與未來展望
Phlair 與 Frontier 簽署 DAC 採購協議,加速低成本技術商業化
加拿大DAC規範:全球首創,如何改變氣候行動與碳市場?
DAC 公司 Heirloom 完成B輪1億5千萬美元融資
直接空氣捕捉DAC的發展契機與應用
直接空氣捕捉DAC,會是氣候變遷的終極解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