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國際上的碳定價政策機制逐步普及中,無論是強制性碳市場規則或碳稅/碳費方案,有越來越多國家已經實施或規劃即將實施。
台灣目前在碳定價的政策上以碳費為主,期望藉由碳排大戶們擬定減量計劃,利用減少碳費支出的誘因,運行通過核定的減量計劃來達到減碳成效;同時過程中搭配少部分國際碳權以及本土碳權來加速整體產業推進。
世界銀行針對 2025 年碳定價主題推出了相關整理報告,新聞原文連結請參考。碳定價正快速成為全球主流:超過六成 GDP 經濟體納入
世界銀行最新報告《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5》指出,全球各國正日益採行碳定價政策,不僅作為減碳工具,也成為公共財政的新收入來源。如今已有將近全球三分之二的 GDP 所在國家導入此機制。
自 2005 年僅有 5 項實施以來,碳定價機制的數量已成長至 80 項,其中包括 43 項碳稅與 37 個排放交易制度( ETS )。印度、巴西與土耳其等新興經濟體也正加緊腳步,加入碳市場行列。
碳定價的目的,是讓企業與排放者為氣候變遷的「外部成本」買單。這些成本原先由社會吸收,包括農損、因極端氣候引發的醫療開支,以及水災與海平面上升造成的財產損失。透過對排放的二氧化碳( CO₂ )課徵費用,碳定價制度將這些看不見的代價回歸至污染源頭。
世界銀行報告指出,碳定價工具大致可分為三類:排放交易制度( ETS )、碳稅與碳權認證交易機制。在排放交易制度中,政府會設定溫室氣體( GHG )的總排放量或排放強度上限,讓企業在這個上限內分配排放權。若企業成功減排,便可將多餘的排放額度出售給其他企業,形成市場交易機制。碳稅則是以明確稅率對碳排放或化石燃料中所含碳量課稅,由政府向排放企業收取。至於碳權機制,則允許透過具減碳效益的行動(例如回收掩埋場甲烷)或碳移除措施(如造林)所產生的碳權進行交易。每一單位碳權代表一公噸碳當量( CO₂e ),企業可購買碳權來抵銷自身排放。
世界銀行指出,對許多財政吃緊的政府而言,碳定價不僅是應對氣候變遷的工具,也成為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目前全球共實施 43 項碳稅與 37 項 ETS ,每年帶來超過 1,000 億美元的收入,約占全球 28% 的溫室氣體排放已納入碳定價範圍。報告也指出,近年新設或規劃中的制度多以 ETS 為主。以印度為例,其政府在 2024 年制定相關規則,準備推出針對工業部門的 ETS 。不過,印度的制度採「比率制」,亦即不設定總排放上限,而是根據排放績效為企業設定減排基準。
在碳定價的涵蓋範圍中,電力產業位居首位,其次依序為工業、礦業與開採業、建築業、陸路運輸與航空業。相對之下,廢棄物管理與農業部門目前大多仍未被納入碳定價體系。報告指出,碳權市場有助於引導私人資金投入減碳或碳移除等開發項目,推動永續發展。
在各類碳移除項目中,自然為本( nature-based )的解方最受投資人青睞,於 2024 年前三季募得的約 140 億美元中,便佔據最大比重。同期間,碳權市場的「註銷量」有所上升,主要受到合規市場的帶動。2023 年合規市場就佔整體觀察到的碳權需求將近四分之一,而自願碳市場的需求則略有減少。
合規市場的涵蓋範圍包含:
- 國內層級:企業在參與 ETS 或受碳稅規範下,可藉由購買碳權來履行部分減排義務。
- 國際層級:例如由國際民航組織( ICAO )推動的 CORSIA 計畫,要求航空公司購買經核可的碳權,以抵銷 2019 年後新增的排放量。
- 《巴黎協定》第六條下的國家自主貢獻( NDCs ):各國可藉由購買國際碳權以協助達成其國家氣候承諾。
自願碳市場主要由獨立機構如 Verra 旗下的 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 )與 Gold Standard 所主導,企業與私人機構透過購買碳權來抵銷其自身的碳排放。目前全球透過 Verra、Gold Standard 等獨立認證機制發行、但尚未被企業用於抵銷排放的碳權,累積量已接近 10 億噸。
不過,報告指出,自願碳市場的買方對自然為本的碳移除(例如造林)與潔淨烹飪(例如改用低排放爐具)等專案的需求正在上升。其中,由獨立認證機構發行的自然為本碳移除碳權供給在 2024 年增加近 25%,顯示出供需兩端的成長動能。
市場對工程型碳移除( engineered carbon removal )的興趣也逐漸上升,像是「直接空氣捕捉」(從空氣中抽取 CO₂)與「強化岩石風化」(利用岩石粉提升土壤吸碳能力)等技術都受到關注。2024 年已有約 800 萬噸的工程型碳移除碳權獲得新購買承諾,但目前僅交付約 31.8 萬噸。報告說明:「這些承諾主要是為支持未來幾年才能實際交付碳權的專案。」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北美氣候政策轉向:加拿大重審碳定價,美國取消社會成本指標
歐盟碳交易系統網路分析:效率、偏見與政策建議
川普削弱州氣候權限,美國氣候政策陷入聯邦與州之爭
碳移除市場發展困境:政策、價格與信任的考驗
全球貿易與碳排放:解析隱含排放、政策及減碳策略
催化碳移除市場:政策推動與美國的全球競爭優勢
Puro彙整並公開全球碳移除政策地圖
英國擬將負排放納入碳交易機制
新加坡 10 億美元碳權交易布局:邁向全球碳市場樞紐
歐盟碳交易機制 ETS 的成效如何?
英國與歐盟碳交易體系連結:減碳關鍵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