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報告:全球碳定價機制已擴增至 80 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言

國際上的碳定價政策機制逐步普及中,無論是強制性碳市場規則或碳稅/碳費方案,有越來越多國家已經實施或規劃即將實施。

台灣目前在碳定價的政策上以碳費為主,期望藉由碳排大戶們擬定減量計劃,利用減少碳費支出的誘因,運行通過核定的減量計劃來達到減碳成效;同時過程中搭配少部分國際碳權以及本土碳權來加速整體產業推進。

世界銀行針對 2025 年碳定價主題推出了相關整理報告,新聞原文連結請參考。

碳定價正快速成為全球主流:超過六成 GDP 經濟體納入

世界銀行最新報告《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5》指出,全球各國正日益採行碳定價政策,不僅作為減碳工具,也成為公共財政的新收入來源。如今已有將近全球三分之二的 GDP 所在國家導入此機制。

自 2005 年僅有 5 項實施以來,碳定價機制的數量已成長至 80 項,其中包括 43 項碳稅與 37 個排放交易制度( ETS )。印度、巴西與土耳其等新興經濟體也正加緊腳步,加入碳市場行列。

碳定價的目的,是讓企業與排放者為氣候變遷的「外部成本」買單。這些成本原先由社會吸收,包括農損、因極端氣候引發的醫療開支,以及水災與海平面上升造成的財產損失。透過對排放的二氧化碳( CO₂ )課徵費用,碳定價制度將這些看不見的代價回歸至污染源頭。

世界銀行報告指出,碳定價工具大致可分為三類:排放交易制度( ETS )、碳稅與碳權認證交易機制。在排放交易制度中,政府會設定溫室氣體( GHG )的總排放量或排放強度上限,讓企業在這個上限內分配排放權。若企業成功減排,便可將多餘的排放額度出售給其他企業,形成市場交易機制。碳稅則是以明確稅率對碳排放或化石燃料中所含碳量課稅,由政府向排放企業收取。至於碳權機制,則允許透過具減碳效益的行動(例如回收掩埋場甲烷)或碳移除措施(如造林)所產生的碳權進行交易。每一單位碳權代表一公噸碳當量( CO₂e ),企業可購買碳權來抵銷自身排放。

世界銀行指出,對許多財政吃緊的政府而言,碳定價不僅是應對氣候變遷的工具,也成為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目前全球共實施 43 項碳稅與 37 項 ETS ,每年帶來超過 1,000 億美元的收入,約占全球 28% 的溫室氣體排放已納入碳定價範圍。報告也指出,近年新設或規劃中的制度多以 ETS 為主。以印度為例,其政府在 2024 年制定相關規則,準備推出針對工業部門的 ETS 。不過,印度的制度採「比率制」,亦即不設定總排放上限,而是根據排放績效為企業設定減排基準。

在碳定價的涵蓋範圍中,電力產業位居首位,其次依序為工業、礦業與開採業、建築業、陸路運輸與航空業。相對之下,廢棄物管理與農業部門目前大多仍未被納入碳定價體系。報告指出,碳權市場有助於引導私人資金投入減碳或碳移除等開發項目,推動永續發展。

在各類碳移除項目中,自然為本( nature-based )的解方最受投資人青睞,於 2024 年前三季募得的約 140 億美元中,便佔據最大比重。同期間,碳權市場的「註銷量」有所上升,主要受到合規市場的帶動。2023 年合規市場就佔整體觀察到的碳權需求將近四分之一,而自願碳市場的需求則略有減少。

合規市場的涵蓋範圍包含:

  • 國內層級:企業在參與 ETS 或受碳稅規範下,可藉由購買碳權來履行部分減排義務。
  • 國際層級:例如由國際民航組織( ICAO )推動的 CORSIA 計畫,要求航空公司購買經核可的碳權,以抵銷 2019 年後新增的排放量。
  • 《巴黎協定》第六條下的國家自主貢獻( NDCs ):各國可藉由購買國際碳權以協助達成其國家氣候承諾。

自願碳市場主要由獨立機構如 Verra 旗下的 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 )與 Gold Standard 所主導,企業與私人機構透過購買碳權來抵銷其自身的碳排放。目前全球透過 Verra、Gold Standard 等獨立認證機制發行、但尚未被企業用於抵銷排放的碳權,累積量已接近 10 億噸。

不過,報告指出,自願碳市場的買方對自然為本的碳移除(例如造林)與潔淨烹飪(例如改用低排放爐具)等專案的需求正在上升。其中,由獨立認證機構發行的自然為本碳移除碳權供給在 2024 年增加近 25%,顯示出供需兩端的成長動能。

市場對工程型碳移除( engineered carbon removal )的興趣也逐漸上升,像是「直接空氣捕捉」(從空氣中抽取 CO₂)與「強化岩石風化」(利用岩石粉提升土壤吸碳能力)等技術都受到關注。2024 年已有約 800 萬噸的工程型碳移除碳權獲得新購買承諾,但目前僅交付約 31.8 萬噸。報告說明:「這些承諾主要是為支持未來幾年才能實際交付碳權的專案。」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北美氣候政策轉向:加拿大重審碳定價,美國取消社會成本指標
歐盟碳交易系統網路分析:效率、偏見與政策建議
川普削弱州氣候權限,美國氣候政策陷入聯邦與州之爭
碳移除市場發展困境:政策、價格與信任的考驗
全球貿易與碳排放:解析隱含排放、政策及減碳策略
催化碳移除市場:政策推動與美國的全球競爭優勢
Puro彙整並公開全球碳移除政策地圖
英國擬將負排放納入碳交易機制
新加坡 10 億美元碳權交易布局:邁向全球碳市場樞紐
歐盟碳交易機制 ETS 的成效如何?
英國與歐盟碳交易體系連結:減碳關鍵與挑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細雨徐行的沙龍
29會員
262內容數
分享氣候變遷與環境政策主題。 增廣見聞之餘,讓生活產生更多洞見。 如果有想了解的新知、產業資訊、相關主題內容等, 都非常歡迎在文章中留言讓我知道。
細雨徐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11
加拿大碳權公司 Base Carbon 正迅速在自願性碳市場中建立主導地位,透過專案開發、技術整合與戰略佈局,實現從虧損到獲利的顯著轉型。2025 年首季憑藉越南淨水器專案碳權收入轉虧為盈,資產結構穩健,並持續透過庫藏股回購與項目擴張強化市場信心。
Thumbnail
2025/06/11
加拿大碳權公司 Base Carbon 正迅速在自願性碳市場中建立主導地位,透過專案開發、技術整合與戰略佈局,實現從虧損到獲利的顯著轉型。2025 年首季憑藉越南淨水器專案碳權收入轉虧為盈,資產結構穩健,並持續透過庫藏股回購與項目擴張強化市場信心。
Thumbnail
2025/06/10
美國國會推動的 CREST Act 法案,擬透過稅收抵免機制支持生質碳移除與儲存(BiCRS)技術,包括焚燒、氣化與製成生物炭等方法。該法案不僅有望吸引投資、降低碳移除成本,也將為農村地區創造就業與收入來源。分析指出,這類立法可提升碳權市場的穩定性與可信度,為全球淨零目標注入新動能。
Thumbnail
2025/06/10
美國國會推動的 CREST Act 法案,擬透過稅收抵免機制支持生質碳移除與儲存(BiCRS)技術,包括焚燒、氣化與製成生物炭等方法。該法案不僅有望吸引投資、降低碳移除成本,也將為農村地區創造就業與收入來源。分析指出,這類立法可提升碳權市場的穩定性與可信度,為全球淨零目標注入新動能。
Thumbnail
2025/06/09
本文介紹了 Nature 最新研究,分析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 (EU ETS) 的交易網路,發現存在顯著的境內偏好、部門偏好以及文化因素的影響,這些偏好導致市場效率降低,阻礙了碳市場整合。研究建議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和加強資訊共享,以減少貿易偏見,提升 EU ETS 的效率。
Thumbnail
2025/06/09
本文介紹了 Nature 最新研究,分析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 (EU ETS) 的交易網路,發現存在顯著的境內偏好、部門偏好以及文化因素的影響,這些偏好導致市場效率降低,阻礙了碳市場整合。研究建議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和加強資訊共享,以減少貿易偏見,提升 EU ETS 的效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碳費及碳交易制度,以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臺灣已於氣候法中宣示於民國139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且自由貿易協定對接的問題。本文為你總結了碳費、碳交易制度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幫助你更瞭解碳排放管理及交易相關知識。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碳費及碳交易制度,以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臺灣已於氣候法中宣示於民國139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且自由貿易協定對接的問題。本文為你總結了碳費、碳交易制度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幫助你更瞭解碳排放管理及交易相關知識。
Thumbnail
環境部最近宣佈了碳費共有兩種自主折抵方式,第一種是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者可獲得最優惠費率。第二種是企業採取環境部的指定項目進行自主減碳,同樣可享優惠費率,但折扣幅度較小。這兩種方式對於企業減少排放量有不同的影響和折扣幅度,並且需符合特定的條件。
Thumbnail
環境部最近宣佈了碳費共有兩種自主折抵方式,第一種是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者可獲得最優惠費率。第二種是企業採取環境部的指定項目進行自主減碳,同樣可享優惠費率,但折扣幅度較小。這兩種方式對於企業減少排放量有不同的影響和折扣幅度,並且需符合特定的條件。
Thumbnail
- 森林的綠碳、海洋的藍碳和土壤的黃碳,是自然碳匯的三種顏色,成為全球減碳的重要手段,也帶來商機。 - 美國、日本、台灣等國家紛紛宣示「2050淨零」目標,引領環保永續風潮,使「自然碳匯」成為熱門議題。 - 三色碳包括陸地樹木(綠碳)、土壤(黃碳)、海洋紅樹林與海草床(藍碳),是企業必須了解的關
Thumbnail
- 森林的綠碳、海洋的藍碳和土壤的黃碳,是自然碳匯的三種顏色,成為全球減碳的重要手段,也帶來商機。 - 美國、日本、台灣等國家紛紛宣示「2050淨零」目標,引領環保永續風潮,使「自然碳匯」成為熱門議題。 - 三色碳包括陸地樹木(綠碳)、土壤(黃碳)、海洋紅樹林與海草床(藍碳),是企業必須了解的關
Thumbnail
### 過程原因及未來影響 碳費審議會的成立和首次審議會召開是為了加速減碳並與國際接軌,這一舉措將對未來的氣候政策和環境保護產生深遠影響。 #### 過程原因 1. **法律框架擬訂**:環境部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下優先擬訂12項子法,其中包括與碳定價相關的法規,這促使了碳費審議會的成
Thumbnail
### 過程原因及未來影響 碳費審議會的成立和首次審議會召開是為了加速減碳並與國際接軌,這一舉措將對未來的氣候政策和環境保護產生深遠影響。 #### 過程原因 1. **法律框架擬訂**:環境部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下優先擬訂12項子法,其中包括與碳定價相關的法規,這促使了碳費審議會的成
Thumbnail
了解碳盤查的重要性與流程:這篇文章解釋了碳足跡盤查對企業和個人的重要性,包括減少碳排放的策略和如何通過碳盤查提升企業形象與遵守環境法規,以及透過管理平台如何協助企業達成永續目標。
Thumbnail
了解碳盤查的重要性與流程:這篇文章解釋了碳足跡盤查對企業和個人的重要性,包括減少碳排放的策略和如何通過碳盤查提升企業形象與遵守環境法規,以及透過管理平台如何協助企業達成永續目標。
Thumbnail
巴黎協定規定的指標是為實現「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的1.5度以內」,在先進國家中,目標是在2050年前實現「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零」。這被視為碳中和的起源。 儘管先進國家都致力於在2050年前實現CO2零排放,但許多參與國還制定了中期目標。 - 美國:在2030年前,以2005年為基
Thumbnail
巴黎協定規定的指標是為實現「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的1.5度以內」,在先進國家中,目標是在2050年前實現「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零」。這被視為碳中和的起源。 儘管先進國家都致力於在2050年前實現CO2零排放,但許多參與國還制定了中期目標。 - 美國:在2030年前,以2005年為基
Thumbnail
面臨減碳的聲浪,很多新名詞從全球開始進入台灣,新聞或政府都陸續強調了減碳的議題。我覺得這一塊領域目前仍然很新穎,所以只透過聽而沒有花時間認識碳領域,其實都不能說自己真的有跟上減碳趨勢,因為要把歐盟建立的遊戲規則,真的需要閱讀大量國外網站;因此想梳理清楚對於減碳的觀念,並用自己的語言闡述清楚。 可以
Thumbnail
面臨減碳的聲浪,很多新名詞從全球開始進入台灣,新聞或政府都陸續強調了減碳的議題。我覺得這一塊領域目前仍然很新穎,所以只透過聽而沒有花時間認識碳領域,其實都不能說自己真的有跟上減碳趨勢,因為要把歐盟建立的遊戲規則,真的需要閱讀大量國外網站;因此想梳理清楚對於減碳的觀念,並用自己的語言闡述清楚。 可以
Thumbnail
在了解碳定價前,要先知道這個二氧化碳(等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每年到底排放多少到大氣中呢? 以世界資源組織資料2018年全球約492億噸,比爾蓋茲指出2020全球約為510億噸。而當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5000億噸時,平均氣溫就會上升1度C,也就是說如每年排放500億噸,10年後則就會讓我們的氣溫上升
Thumbnail
在了解碳定價前,要先知道這個二氧化碳(等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每年到底排放多少到大氣中呢? 以世界資源組織資料2018年全球約492億噸,比爾蓋茲指出2020全球約為510億噸。而當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5000億噸時,平均氣溫就會上升1度C,也就是說如每年排放500億噸,10年後則就會讓我們的氣溫上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