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空氣捕捉DAC,會是氣候變遷的終極解方嗎?

更新於 2024/09/29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前言

之前的文章中簡單介紹了一些碳移除方法,大多數人較爲熟悉的自然為本技術方案,例如自然保留區、造林、濕地復育等都有其地理空間限制,也存在野火風險。因此技術為本的碳移除方案也一直是另一個重要的發展面向,尤其是直接空氣捕捉(Direct Air Capture, DAC)更消彌了地理空間限制,畢竟在地表上任一處捕下來的二氧化碳一噸就是一噸。

DAC技術目前尚未進入台灣的群眾視野之中,就算有聽過的人可能也只會有成本很高昂的印象;這回詳細介紹一下。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為:Gregory de Temmerman, François de Rochette. The CDR series: DIRECT AIR CAPTURE (DAC). Zenon Research. 2023, pp.16. ⟨hal-03947547⟩

何謂DAC

直接空氣捕捉(Direct Air Capture, DAC)是一種碳移除技術,透過機械過程直接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DAC的核心是利用化學吸附或吸收技術,捕捉並分離出大氣中的CO2,然後將其永久封存或重新利用。這項技術與其他CCUS方法的不同之處在於DAC能夠直接處理大氣中的CO2,解決低濃度CO2的挑戰,這使它成為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潛在解決方案之一 。

DAC技術最早在1990年代後期提出,隨著氣候變遷問題的加劇,這項技術逐漸受到關注。雖然其技術應用仍在初期階段,但它能夠提供持久且可測量的負排放解決方案,特別是在全球向淨零排放過渡的情境中,被視為具有重要潛力的一環 。

DAC的運作原理

DAC技術主要依賴於化學過程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CO2)。具體過程可分為兩個步驟:

  1. 捕捉階段:大氣中的空氣經由風扇推動進入捕捉裝置,這裡的關鍵是含有專門設計來捕捉CO2的材料。這些材料可以是固態的吸附劑或液態的吸收劑,它們通過化學反應將CO2從空氣中分離出來。
  2. 再生階段:捕捉的CO2在這一階段從材料中釋放出來。這個步驟需要熱能或真空系統來分離CO2,並使捕捉材料回復到可再次使用的狀態。分離出的CO2可以被封存於地質儲存庫中(DACS,Direct Air Capture with Storage),或用於其他商業用途(DACU,Direct Air Capture Utilization),如合成燃料或建築材料 。

DAC的類別

DAC技術根據使用的捕捉材料和過程,主要分為兩大類:

  1. 固態直接空氣捕捉(S-DAC):固態DAC依賴於高孔隙率的吸附劑(如多孔材料)來吸附CO2。在適當的環境溫度和壓力下,CO2會附著在吸附劑表面,當吸附劑達到飽和後利用熱能或真空將CO2從材料中釋放出來。該技術具有較高的選擇性和較小的物理空間需求,適合用於需要較低能耗的應用情境。
  2. 液態直接空氣捕捉(L-DAC):液態DAC依賴於液體吸收劑,如氫氧化物溶液,來吸收CO2。空氣通過這些吸收劑時CO2與溶液中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形成碳酸鹽。接著這些碳酸鹽通過熱處理和化學反應(如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來釋放CO2。液態系統需要較高的操作溫度,但有較大的處理能力,適合大規模部署 。

這兩種技術都需要熱能和電能,但各自的能量需求和操作條件有所不同。固態DAC的熱能需求相對較低,而液態DAC需要更高的操作溫度,因此在選擇具體應用時,需根據地區能源資源等條件進行評估。

著名開發商與案例

  1. Climeworks:Climeworks是DAC技術的先驅之一,該公司在冰島的Orca設施是全球首個大型商業化DAC工廠,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運作。Orca每年可捕捉約4000噸的CO2,並將這些CO2永久封存在冰島的地質儲存庫中。Orca使用的是固態DAC技術(S-DAC),通過多孔吸附劑捕捉CO2,並利用低碳熱能進行再生。這座設施的成功運作為DAC技術的商業化部署奠定了基礎。
  2. Carbon Engineering(加拿大):位於加拿大的Carbon Engineering公司主推液態DAC技術(L-DAC),其設施在捕捉大氣CO2後將其用於生產合成燃料。這種燃料可用於航空業等難以脫碳的行業,並具備碳中和的潛力。Carbon Engineering的系統每年可捕捉約100萬噸CO2,並使用高溫再生技術釋放CO2
  3. Global Thermostat(美國):Global Thermostat專注於開發基於固態吸附劑的DAC技術,其位於美國的設施可以通過低成本的電力和廢熱來運行DAC設備。這家公司致力於將CO2捕捉後重新利用於工業應用,如二氧化碳飲料、建築材料和增強石油採收等領域,旨在降低整體捕捉成本並推廣DAC的商業應用 。

技術需求

  1. 高能耗:捕捉CO2的過程需要使用大量的能源,因為大氣中的CO2濃度相對較低(約0.04%)。現有的DAC技術每捕捉一噸CO2需要約4-10 GJ的能量,其中約80%是熱能,20%是電能。固態DAC(S-DAC)和液態DAC(L-DAC)都需要熱能來再生捕捉材料,這使得能源供應成為關鍵挑戰。要使DAC能夠真正具備淨零排放效果,所使用的能源必須來自低碳或無碳的能源來源,如可再生能源或核能。
  2. 材料需求與供應鏈:DAC技術依賴特定的吸收材料,如多孔吸附劑(S-DAC)或氫氧化物溶液(L-DAC)。這些材料需要定期更換或再生,且生產高效且持久的吸附材料仍是研發的重點。目前的供應鏈還未完全具備大規模生產這些材料的能力,因此,吸附劑的生產和更換會對成本結構和技術可行性產生影響
  3. 水資源需求:在一些DAC技術中水被用於捕捉和再生CO2的過程中。液態DAC技術每捕捉一噸CO2需要約1-6噸的水,這可能在水資源緊缺的地區成為限制因素。然而,固態DAC在特定環境下反而能淨產出水資源,例如在涼爽、潮濕的氣候下,這被視為一種潛在的附加效益。
  4. 土地需求:大規模DAC設施需要一定的土地來部署設備和提供能源。以太陽能或風能供電的DAC設施,每年捕捉1百萬噸CO2需要約30-60平方公里的土地,雖然這比其他碳移除技術(如BECCS)所需的土地要少,但在能源選擇上仍需進行區域評估,特別是在土地資源有限的地區。

技術限制

  1. 高成本:當前DAC技術的成本相對較高,每捕捉一噸CO2的成本估計在200到1000美元之間。這一高成本源於技術的初期階段和其龐大的能量需求。儘管成本預計會隨著技術成熟和大規模部署而下降,但短期內這仍然是限制其普及的重要因素。
  2. 碳移除效率挑戰:DAC技術的能源來源直接影響其碳移除效率。如果DAC系統使用高碳排能源,其捕捉CO2的效益將會大打折扣。因此,DAC的運營需要在低碳能源豐富的地區進行,這樣才能保證DAC的全生命周期碳效率達到85-95%。
  3. 再利用與封存的限制:捕捉到的CO2可以被封存於地質中(DACS),或被再利用於工業應用(DACU)。然而,地質儲存的容量和可行性尚未在全球範圍內充分評估,且封存設施的建設也面臨資金和技術上的挑戰。此外,CO2的工業再利用(如生產合成燃料)通常是碳中和,而非負排放,因此對於達到全球淨零排放的貢獻有限。
  4. 規模化挑戰:要實現DAC在全球範圍內有效部署,需要建設大量設施來捕捉數十億噸的CO2。儘管一些國家已經投入資金支持DAC技術的研究與發展,但在基礎設施、政策框架、供應鏈和市場機制上,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完成。

技術現狀

直接空氣捕獲(DAC)技術目前處於初期商業化階段,但已有一些關鍵項目成功運作。到2022年為止,全球已有約19個DAC設施投入運作,每年捕捉的CO2總量約為1萬噸 。這些設施主要由三家領先的公司推動,包括Climeworks、Carbon Engineering和Global Thermostat。儘管技術在不斷發展,全球範圍內的捕捉量仍處於非常有限的階段。

主要發展趨勢

  1. 技術成熟度:DAC技術的技術成熟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 TRL)約在6-7級(依據國際能源署的定義),表明其已經從實驗階段進入初期商業化應用。儘管目前已有一些商業運行中的DAC設施,但大規模推廣仍需進一步技術提升和成本降低。
  2. 產業投資增加:過去幾年,DAC技術獲得了來自創投和私募股權基金的大量投資。2022年Climeworks創下了6.5億美元的募資記錄,並有像微軟和Shopify這樣的公司提前購買DAC碳抵換,支持技術的早期部署。這些投資將幫助DAC技術進一步擴大其產能,並推動技術進步。
  3. 政策支持增強:各國政府開始加大對DAC技術的支持。美國的45Q稅收抵免和負碳目標計劃(Carbon Negative Shot),以及歐盟的Horizon Europe和創新基金等政策,為DAC技術的研究和部署提供了政策和資金支持。英國的淨零策略(Net Zero Strategy)也強調了DAC技術在碳捕捉與封存中的重要角色。
  4. 碳捕捉與封存(DACS)的發展:目前,大部分DAC技術專注於捕捉CO2後的再利用(DACU),例如用於飲料、增強農業產量、建築材料等。然而,越來越多的項目開始專注於永久封存捕捉到的CO2,即DACS。這將在未來的氣候變遷應對策略中發揮關鍵作用,畢竟永久封存方能提供高效且持久的負排放。

成本結構

直接空氣捕獲(DAC)技術的成本結構主要受到能耗、材料需求、設施規模和運營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由於這是一項仍處於初期商業化階段的技術,成本相對較高,但隨著技術進步和大規模部署,預計成本將逐步下降。

當前成本

目前,DAC技術的每噸CO2捕捉成本範圍廣泛,估計在200美元至1000美元之間,這取決於技術類型、設施規模、地區能源成本和供應鏈效率等因素 。具體而言:

  1. 固態DAC(S-DAC)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吸附劑的生產與再生,以及吸附劑的使用壽命。吸附劑通常在多次捕捉循環後會失效,因此需要定期更換,這增加了運營成本。
  2. 液態DAC(L-DAC)的成本則來自於更複雜的系統設計和較高的熱能需求。液態系統需要運行在高溫下,因此資本支出和運營支出相對較高。

成本組成

DAC的成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部分:

  1. 資本支出:包括設備、設施建設、基礎設施投資等。對於L-DAC系統,這些成本約占總成本的一半,因為它們需要更大型和複雜的基礎設施。對於S-DAC系統,資本支出則較少,但吸附劑的成本可能會增加。
  2. 營運支出:營運成本涵蓋設施的維護、人力、能源消耗及廢棄物處理等。DAC技術的高能耗使得營運成本中的能源支出占有較大比重,尤其是熱能需求對於L-DAC系統尤為重要。
  3. 能源成本:能源價格直接影響DAC技術的總體成本,特別是熱能需求。現有的技術對每噸CO2的能源需求為4-10 GJ,其中80%來自於熱能,20%來自於電能。隨著全球能源系統的轉型,預計未來的能源成本將會有所波動,從而進一步影響DAC的總成本結構。
  4. 材料成本:吸附劑和溶劑的成本在整體成本結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比例。固態DAC技術需要使用專門的吸附劑,這些材料的生產和更換成本會隨著技術進步而下降。液態DAC技術則需要使用氫氧化物溶液,並且需要對溶液進行再生處理。

未來成本下降預期

儘管當前DAC技術的成本相對較高,但隨著技術進步和規模化效應的顯現,預計到2050年時DAC的每噸CO2捕捉成本可降至100至200美元之間。幾個關鍵因素將推動成本下降:

  1. 規模經濟:隨著更大規模的DAC設施投入運作,資本支出將受益於批量生產和效率提升。S-DAC技術的模組化特性使其特別適合大規模生產,這將有助於降低整體資本成本。
  2. 技術進步:不斷的研發將提高捕捉效率,並降低再生材料的成本。新型吸附劑和溶劑的開發,以及系統架構的改進,將有助於減少能源需求和營運成本。
  3. 學習效應:隨著DAC設施的建設和運作,從實際操作中累積的經驗將有助於優化系統設計和營運流程。國際能源署(IEA)估計,資本成本有可能隨著學習效應下降3到10倍。

成本比較

根據現有研究,DAC技術的成本相對於其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如工業源點碳捕捉)仍然偏高。隨著市場對負排放技術的需求增長,DAC的成本預期將與其他碳捕捉技術逐漸接近,特別是在低碳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未來展望

DAC技術雖然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但隨著能源系統的低碳轉型、技術創新以及投資者和政府的支持,DAC有潛力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的成功部署將依賴於技術進步、政策支持和市場創新,特別是在提升碳捕捉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的努力。DAC技術將與其他碳移除技術協同發展,共同推動全球淨零排放目標的實現。












avatar-img
9會員
100內容數
分享氣候變遷與環境政策主題。 增廣見聞之餘,讓生活產生更多洞見。 如果有想了解的新知、產業資訊、相關主題內容等, 都非常歡迎在文章中留言讓我知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細雨徐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近日碳權市場有了一振奮人心的新消息,於紐約氣候週亞馬遜與其他組織所成立的LEAF聯盟宣布領銜投資亞馬遜雨林保護。Amazon 與另外五家大型企業承諾購買碳抵換,與巴西帕拉州政府合作推動亞馬遜雨林保育。在此碳抵換專案中除了Amazon企業承諾採購之外,美國、英國與挪威政府同樣願意參與保證收購。
本文摘要說明環境部公告之「企業宣告碳中和指引」,言簡意賅地將重點條列式讓讀者快速理解內容。並且同時提供個人對此指引公告之觀點。環境部之碳中和指引標準相當高,執行難度大,產業界不容易執行;但本身指引並不存在強制性與罰則,主要目的僅存在宣導與教育使用。因此可能實質影響不大,但推廣方向良好。
華爾街日報新聞帶來了一些紐約氣候週新消息。該篇報導主旨為介紹多方倡議組織,包含ICVCM, VCMI, GCMU以及CCP等,在紐約氣候週的會議以及相關人士對於自願性碳交易市場的誠信發展方向倡議。文末個人觀點亦呼應可信度之重要,並特別強調了第三方驗證與保險機制應該要有更多參與和發揮。
MSCI發布了主題內容為「企業碳排表現和碳權使用」的報告,研究者調查分析2017年至2022年MSCI ACWI IMI內的成份股。主要發現為那些大量使用自願性碳抵換的公司比沒有使用的公司在氣候變遷行動上更為積極,訂定更具可信度的目標。本文翻譯摘要了此篇報告,並且提供個人觀點期望讓更多人理解此現象。
一份獨立的氣候報告宣稱新加坡的氣候行動努力「非常不足」。這樣的評價結果是否太苛刻呢?本文翻譯摘要新加坡媒體CNA社論,介紹新加坡近年氣候行動措施與成果,包含新加坡碳稅以及建築業綠建築目標。文末闡述個人觀點,比較台灣與新加坡在相對的氣候行動之現狀與規劃。
本文摘要翻譯哈佛評論文章“是時候拆解ESG了”並提出自己的觀點。社論主題是近年熱門話題:ESG三種完全不同的領域合在一起評估適當嗎?文章作者主張ESG三大領域指標內涵與相關措施完全不同,不可一概而論。因此儘管過去ESG非常地熱門,在法律政策層級上有所規範與進步,但未來仍有許多改善空間。
近日碳權市場有了一振奮人心的新消息,於紐約氣候週亞馬遜與其他組織所成立的LEAF聯盟宣布領銜投資亞馬遜雨林保護。Amazon 與另外五家大型企業承諾購買碳抵換,與巴西帕拉州政府合作推動亞馬遜雨林保育。在此碳抵換專案中除了Amazon企業承諾採購之外,美國、英國與挪威政府同樣願意參與保證收購。
本文摘要說明環境部公告之「企業宣告碳中和指引」,言簡意賅地將重點條列式讓讀者快速理解內容。並且同時提供個人對此指引公告之觀點。環境部之碳中和指引標準相當高,執行難度大,產業界不容易執行;但本身指引並不存在強制性與罰則,主要目的僅存在宣導與教育使用。因此可能實質影響不大,但推廣方向良好。
華爾街日報新聞帶來了一些紐約氣候週新消息。該篇報導主旨為介紹多方倡議組織,包含ICVCM, VCMI, GCMU以及CCP等,在紐約氣候週的會議以及相關人士對於自願性碳交易市場的誠信發展方向倡議。文末個人觀點亦呼應可信度之重要,並特別強調了第三方驗證與保險機制應該要有更多參與和發揮。
MSCI發布了主題內容為「企業碳排表現和碳權使用」的報告,研究者調查分析2017年至2022年MSCI ACWI IMI內的成份股。主要發現為那些大量使用自願性碳抵換的公司比沒有使用的公司在氣候變遷行動上更為積極,訂定更具可信度的目標。本文翻譯摘要了此篇報告,並且提供個人觀點期望讓更多人理解此現象。
一份獨立的氣候報告宣稱新加坡的氣候行動努力「非常不足」。這樣的評價結果是否太苛刻呢?本文翻譯摘要新加坡媒體CNA社論,介紹新加坡近年氣候行動措施與成果,包含新加坡碳稅以及建築業綠建築目標。文末闡述個人觀點,比較台灣與新加坡在相對的氣候行動之現狀與規劃。
本文摘要翻譯哈佛評論文章“是時候拆解ESG了”並提出自己的觀點。社論主題是近年熱門話題:ESG三種完全不同的領域合在一起評估適當嗎?文章作者主張ESG三大領域指標內涵與相關措施完全不同,不可一概而論。因此儘管過去ESG非常地熱門,在法律政策層級上有所規範與進步,但未來仍有許多改善空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了解淨零排放、碳中和和氣候中和這三個概念的差異,對於評估和制定氣候政策至關重要。同時瞭解這些永續概念也有助引導個人在生活中做出環保的選擇,幫助地球邁向淨零未來。
在當今世界,環境保護和資訊安全已成為個人與企業無法忽視的重要議題。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和日益頻繁的數位威脅,使得降低碳足跡與提升資安成為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Thumbnail
在全球範圍內,能源行業面臨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數據監控自動化在滿足這些挑戰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特別是在提高能源管理效率和預測需求方面。本文將討論能源行業在數據監控方面的需求,介紹相關的自動化技術方案,并分析這些技術如何幫助企業優化能源管理和成本控制。
Thumbnail
討論企業如何實現低碳轉型,包括策略制定、技術採用和管理措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展示低碳轉型對企業的長遠利益。 聯絡方式 Email:cammie2469.tg@gmail.com 歡迎低碳產品來訊合作
Thumbnail
介紹低碳產品的概念,解釋其重要性以及在工業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討論低碳產品如何幫助減少碳排放,並介紹低碳產品範例。
Thumbnail
本篇數據分享主要是讓更多人了解人類現在面臨的全球氣候風險,不容樂觀。 但葉教授也提醒聽眾「堅持一個原則會忽略其他角度,光用環境角度解決問題是不夠的」因此高峰會議如COP28等有針對相應的問題提出因應措施會在下篇分享。
Thumbnail
隨著全球工業化的加速,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要如何捕碳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EcoLeaf,這種仿生技術提供了一個捕碳的平台,並且可以依據使用者的需求客製化,產生不同的產物喔!
Thumbnail
航運脫碳超越了一般。了解最新的生命週期評估方法-風頭到尾流 Wind-to-Wake,這是綠色燃料的更新方法。 航運脫碳不僅僅是達到排放目標和隨後的燃料選擇。了解風至尾,這是綠色燃料的生命週期評估的更新方法。 作者:P. Manias、S. Turnock、D. Teagle 和 D. Huds
2020年工廠停工、在家遠距辦公等現象, 工業和交通運輸造成的二氧化碳大幅減少, 年總排放量和前年相比下降了 #5~10%, 使人們相信透過行動真的能減碳。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是比爾蓋茲在2021年 針對能源議題所撰寫的科普書籍   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約為 #510億噸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了解淨零排放、碳中和和氣候中和這三個概念的差異,對於評估和制定氣候政策至關重要。同時瞭解這些永續概念也有助引導個人在生活中做出環保的選擇,幫助地球邁向淨零未來。
在當今世界,環境保護和資訊安全已成為個人與企業無法忽視的重要議題。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和日益頻繁的數位威脅,使得降低碳足跡與提升資安成為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Thumbnail
在全球範圍內,能源行業面臨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數據監控自動化在滿足這些挑戰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特別是在提高能源管理效率和預測需求方面。本文將討論能源行業在數據監控方面的需求,介紹相關的自動化技術方案,并分析這些技術如何幫助企業優化能源管理和成本控制。
Thumbnail
討論企業如何實現低碳轉型,包括策略制定、技術採用和管理措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展示低碳轉型對企業的長遠利益。 聯絡方式 Email:cammie2469.tg@gmail.com 歡迎低碳產品來訊合作
Thumbnail
介紹低碳產品的概念,解釋其重要性以及在工業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討論低碳產品如何幫助減少碳排放,並介紹低碳產品範例。
Thumbnail
本篇數據分享主要是讓更多人了解人類現在面臨的全球氣候風險,不容樂觀。 但葉教授也提醒聽眾「堅持一個原則會忽略其他角度,光用環境角度解決問題是不夠的」因此高峰會議如COP28等有針對相應的問題提出因應措施會在下篇分享。
Thumbnail
隨著全球工業化的加速,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要如何捕碳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EcoLeaf,這種仿生技術提供了一個捕碳的平台,並且可以依據使用者的需求客製化,產生不同的產物喔!
Thumbnail
航運脫碳超越了一般。了解最新的生命週期評估方法-風頭到尾流 Wind-to-Wake,這是綠色燃料的更新方法。 航運脫碳不僅僅是達到排放目標和隨後的燃料選擇。了解風至尾,這是綠色燃料的生命週期評估的更新方法。 作者:P. Manias、S. Turnock、D. Teagle 和 D. Huds
2020年工廠停工、在家遠距辦公等現象, 工業和交通運輸造成的二氧化碳大幅減少, 年總排放量和前年相比下降了 #5~10%, 使人們相信透過行動真的能減碳。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是比爾蓋茲在2021年 針對能源議題所撰寫的科普書籍   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約為 #510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