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起,我們全家一起邁向心靈成長的道路!」
媽媽站在餐桌前,語氣莊嚴得像校長開學演說。
最近她迷上了「自我療癒」與「心靈覺醒」,短短一週買了十幾本書:《高效早晨》、《情緒覺察術》、《原子習慣》、《我可以更溫柔》…… 書封還散發著新書的油墨味,幾乎把書架壓垮。
「我打算每天讀一本書,還要寫心得。我也會教大家怎麼覺察情緒、不亂發脾氣。」她信誓旦旦。
我、十歲的妹妹和爸爸,一起咬著吐司。妹妹皺著眉頭說:「媽媽,那你也不要再因為我們沒收好床就生氣,好嗎?」
媽媽沒回應,只是拿起手機拍下書堆,配字:「#內在修行之路 #媽媽也可以變天使」,然後一頭栽進沙發,開始刷手機。
我和爸爸交換了一個無聲的眼神,繼續咬我們的吐司。
第一週,媽媽每天在 Instagram 發「讀書計畫」,但書的封膜一個也沒拆。她說:「先擬好讀書計畫,才能培養情緒準備嘛。」
第二週,她買了一本漂亮的筆記本,說要寫讀書心得。那筆記本的價格據說和其中一本新書差不多。她在前兩頁寫了兩句:「我願意改變。我值得被愛。」之後的頁面,就改成了記錄我們的零用錢發放日誌。
第三週,家裡一切如常——吵的照吵,亂的照亂。媽媽嘴裡念著「要活在當下」,手上卻拿著手機,在家族群組裡怒氣沖沖地留言:「有些人真的很不覺察啊!」
我默默記下媽媽的語錄,也試著觀察她有沒有真正「行動」。但也許她的修行都在我上學的時候發生吧——我就剛好沒機會看到。
直到有一天,我靈機一動,用彩色畫筆畫了一本厚厚的「書」,封面寫著《媽媽的成長奇蹟》,還畫了媽媽盤腿打坐、嘴角微笑的樣子。裡面只有一頁,是空白的。
我裝作一本正經地交給她:「媽媽,這是我幫你畫的書,裡面是我觀察到你成長的見證。」
媽媽先是被封面逗笑了,接著翻著那頁白紙,愣了一下,然後忍不住笑到眼角泛淚。她拍拍我的肩,哭笑不得地說:「你這個臭小子!」
那天晚上,她真的拆了一本書的封膜,靜靜地讀了一會兒,還在我畫給她的那本《媽媽的成長奇蹟》裡,寫下兩行字——這次不是寫給 Instagram 的,而是給自己的:
「慢慢來比較快,從一頁開始,也是一種進步。」
我坐在她身旁,聽著筆在紙上劃過的聲音,竟覺得有點像炒蛋的聲音,一下子安靜,又一下子熱氣騰騰。
故事取材自<<百喻經>>:畫餅不飽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