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否會被AI取代?
UX 設計這個產業變化得越來越快。
AI 一波波地湧現,會畫稿、會寫文案、會生成介面,甚至能幫你分析使用者旅程,這些工具幾分鐘就能產出 wireframe、文案與 user flow,效率之高,幾乎顛覆了我們對「設計流程」的認知。這些工具沒有錯,它們提升效率、解放時間,甚至讓我的工作變得更快,但...
不知道為什麼,你是不是感覺自己比以前更焦慮了?至少我是
我害怕被裁員,害怕未來的自己負擔不起這日漸增長的物價,我也害怕失去成就感。
我開始懷疑:我是否會被AI取代?
我怕的是「我變得無價值」
UX 原本是一個講究「理解、轉化、引導共識」的角色,但在AI高效率的誘惑下,越來越多人只在乎:你能不能快速交付可視化成果。
那我呢?
我這個花時間與用戶對話、研究邏輯流程、試圖讓體驗「有感」的設計師,還有容身之處嗎?
事實上,許多設計領導者也開始注意到這種焦慮,不同的聲音也開始出現:
📌 Google Design 指出:
生成式 AI 並不會取代 UX 設計師,而是讓我們從「設計製作者」轉為「策略整合者」與「人性翻譯者」。
我們不再只是執行,而是讓人、業務、技術之間產生理解與連結的人。
📌 IBM Design 同樣指出:
AI can accelerate design delivery, but it will never replace the capacity to understand context, culture, and emotion.
那麼我們要如何重新定義「設計師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但要重新定義價值,談何容易?
我們接受了太多年「產出就是價值」的觀念,設計師也不例外
大家都在談 deliverables、velocity、design token 整合、zero→one 的解法… 我們從來就不被鼓勵「慢下來思考」,更不用說去懷疑這些效率的終點到底是什麼,你設計的功能最終所帶來的商業價值及用戶價值是什麼
AI 的出現,像是一面鏡子,照見了這種集體焦慮
當工具能處理更快、做得更多,我們是否也開始慌張地對自己下 KPI,想著「那我是不是要更會 prompt?更懂coding?」
但我慢慢發現,我不喜歡這樣的節奏
我喜歡設計,但我不想讓設計變成證明我有產值的工具。我喜歡解決問題,但效率產出解方不是唯一評斷標準,更重要的是解方是否真的解決了痛點
設計從來不是為了跑得快、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理解、為了連結,為了在這個越來越複製貼上的世界裡,找到仍然保有人味的縫隙
那麼,UX設計師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是不是終將被自動化?還是有些東西,是這些工具無法觸碰的?
觀察身邊那些我真正佩服的設計師,他們的共同點不是做得有多快、交件有多多,而是他們的思考更全面,他們能成為人與人的橋樑,不被任何工具取代
我們的角色正在轉型,這些是有可能的新方向:
- 決策參與者:設計師不只反映需求,更主動幫助團隊釐清問題、定義方向。我們的價值來自提問的品質與策略的整合力
- 跨語言的橋樑:在商業、技術、用戶三端之間,設計師可以成為那個把人話、數據話、工程話翻譯成共識的人,這也是 AI 做不到的
- 洞察與判斷者:AI 可以產生選項,但它不知道哪個才真正貼近人性。設計師的判斷力、對上下文的敏感度,會成為核心競爭力
- 倫理與同理的守門人:當科技越來越快,設計師要提醒產品:我們為誰設計?這樣設計對誰有害?設計不只是好用,更要「值得被使用」
或許這些方向,不是華麗的 title,也不是年薪最高的職位。但它們都是難以複製的價值點,是設計師在 AI 時代,仍然可以走得很長遠的路
而這些,也正是我想練習的方向。我不知道這些答案是否正確,也沒有人能保證,我們現在努力走的方向,會不會在幾年後又被顛覆,但對我來說不是跑在最前面,而是走在對我來說有意義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