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與緩二字,由來是描述繩子(糸字旁)。用兩條以上的線條狀物,螺旋絞揉成一個長條狀的繩子。越是兩條絞揉的密合,就稱為緊;相反越是疏鬆的,就稱為緩。中醫的脈學將兩字拿來描述把脈的感受。
在傷寒論的開頭,很早就談論的緊脈與緩脈。陷阱在於,緊脈與緩脈在傷寒論中沒有明確的定義,非要從臨床才能知道,緊脈與緩脈是複合脈,也就是有兩種脈象的性質疊加而成的名詞。
緊在河洛語同時也有快的意思(緊來緊去),緊脈指的是脈管形狀明顯、硬、跳動次數較多,也就是弦數脈。而弦脈就是很單純的脈管形狀明顯、硬。而緩則相反,脈管形狀相對不明顯、比較軟同時跳動次數比較少。也就是濡脈+遲脈。濡脈就是脈管形狀比較不明顯,並且比較軟。
後來弦緊緩濡的名詞定義上隨每個醫家的觸感與理解開始有所不同,有的人使用緩脈專指跳動次數比較少,把緊脈跟弦脈描述的越加模糊。更糟的是各家中醫使用同一個字眼,但背後的涵義卻不相同,造成學習的困擾。
我在學習中醫時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明弦與緊的差別在哪,書上無論描述緊脈弦脈的觸感與個字代表的病人症狀都很接近,後來從臨床醫案書發現諸多得感冒而發燒無汗的病人,很多弦數脈的紀錄,又再得知古代的河洛語緊字的用法與緊緩皆有糸字旁,才明白在脈學中緊與緩字的原意兩者是作為對比的相反,且涵意並不單純只是脈型或是脈速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