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展覽,一個外國人問:「為什麼你們的東西這麼貴?」廠商回答:『因為我們是台灣製造的。』外國人更疑惑的問:「為什麼台灣製造就可以賣比較貴?這是貴的理由嗎?難道不應該是品質還是技術有比較厲害的地方嗎?」
買了一個台灣製造的電器,但是裡面全部零件都是MIC,這個是常態,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在定義裡,經過台灣加工,附加加值率超過35%就可以認定為台灣製造!所以買中國的零件,經過台灣的設計加工組裝成電器,當然可以定義為台灣製造。
聰明的你,一定會覺得怪怪的,覺得這個中間有很多地方很模糊,可以洗產地。沒錯,這個東西除了政府會認定查核之外,更多的是廠商自己的自由心證。
不過今天先不討論這個話題,來討論另一個話題,為什麼台灣製造的成本很高?很多人都認為是人力成本!其實不完全是。真正造成成本差異無限大的是"產業鏈"。台灣的科技業有很強的競爭力,是因為產業鏈還很完整。
為什麼很多人對台積電在國外設廠感到非常憂慮?因為很多人其實很清楚產業外移的後果。台灣的機械產業並不弱,為什麼會走到今天的傳統產業=低薪?台灣很多傳產產業鏈破碎的程度難以想像,導致很多加工成本/零件成本大約是中國的5~10倍。什麼是產業鏈?就是相關的上下游企業。什麼是產業鏈破碎?台灣傳產的處境多艱難?
舉例來說,一個廚師要煮菜,他想去買菜,去菜市場後發現菜市場沒有菜商,只剩下賣手機電腦的店家。他從屏東找到台北,終於在基隆找到菜商,菜商說台灣沒有人種菜了,你可以一次下單10公噸的菜,我可以幫你找到農夫種菜。不然你可以進口,手續費一次2萬,運費另計!你就算只要1把白菜也是要付2萬,建議你訂單大一點分攤手續費。
忍痛進口了1公噸的菜,還不知道怎麼賣,廚師想要買一些蔥蒜調味,又遇到一樣的問題,全省問了一遍,最後在屏東找到菜商,一樣要他進口1公噸的蔥+1公噸的蒜。
廚師想要買點油,還是遇到一樣的問題,找遍全省在台中找到油商,買了10公噸的油。還被油商笑「你怎麼這麼不長進當廚師?廚師能賺多少錢?我的菜市場都改賣科技產品了,傻子都知道要做科技業才會賺錢。」
廚師心灰意冷,想買點鹽、糖、胡椒等調味粉,又是找遍全台,最後在台北找到調味料商,又買了好幾噸的原料庫存。調味料商教育廚師:「我從中國進口便當來賣,賣30元還有賺錢喔!你炒個菜賣這麼貴,一點進爭力都沒有怎麼賣得出去?」廚師說:『我光是原料成本就150元了,怎麼可能賣你30?』調味料商說:「這不是你賣貴的理由,做廚師這種傳統行業不是你不長進的理由,自己不長進,煮菜沒有辦法升級,不努力提升自己難怪只能拿微薄薪資。像我,很早就放棄調味料這種沒前途的工作,早就去科技業拉~」
廚師還是咬牙撐下去,他覺得這個世界不應該是這樣子的。
「笑死,進口一個便當才30元,廚師一盤菜賣500元誰要吃。」「騙人,原料都是進口的還敢說是台灣菜,這個廚師不老實不要吃。」「這種低端行業就活該被淘汰阿~」「這種不願意來科技業賺大錢只甘心領微薄薪水的人就是不長進!」「廚師開那什麼薪水給員工,笑死,沒本事還敢當廚師。」
然後業界又少一個廚師,剩下的廚師一個個苦哈哈。傳產大概就是這個處境。
用廚師舉例沒有其他意思,只是讓人比較好理解。
傳產在技術/人力/產業鏈/訂單整個移過去大陸之前,也在台灣輝煌過一陣子。有人說:科技業的高薪是踩著其他產業紅利而來的。這句話非常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