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琉球國家紋。Wiki Commons, "Hidari mitsudomoe.svg"
在1609年,日本的薩摩藩大舉入侵琉球國(約今沖繩縣)。琉球的尚氏王朝一敗塗地,從此喪失了政治獨立性,為薩摩藩宰制,成為了薩摩以及幕府的藩屬。
琉球本來是明的朝貢國。薩摩征討琉球後,卻不想中斷琉球與明的朝貢關係。當時整個日本都深為明所忌諱,無法直接交通,薩摩於是想:何不利用琉球來作為貿易中介,既能賺中國貿易的錢,又能蒐羅中國的情報呢?
薩摩島津家家紋。Wiki Commons, "Maru ni Jū-monji (Kutsuwa) inverted.svg"
就此,琉球史上,展開了一段稱為「薩摩隱蔽政策」的年代。琉球繼續兩面朝貢,但嚴令禁止向明、清透漏薩摩支配琉球的實情。
明清若有使者前來,所有帶著日本文化特徵的人、事、物一律收起。琉球船隻要是不慎遭難飄到中國沿海,必須在第一時間銷毀所有與日本的往來紀錄。
日本還收羅了一個隱蔽政策相關的趣事:日本船隻曾因海難漂流到清的國土,船上雇用了琉球水手,於是在清官員發現以前,船員趕忙把琉球水手剃成日本的月代頭,好隱藏琉球人的出身。
薩摩藩苦心孤詣,就是不想讓明、清知道他們已入侵琉球。那「隱蔽政策」有沒有用呢?完全沒用。
事實上,在薩摩入侵琉球的短短幾年之內,大明就已經收到線報,知道琉球被支配的消息。大明為此深深疑忌,擔憂琉球已成為薩摩的間諜——實際上這也確實是薩摩要琉球擔當的角色。
琉球方也藏得不夠嚴密。每次明、清的冊封使節來到琉球當地,總還是能找到些什麼日本的蛛絲馬跡,例如錢幣「寬永通寶」等等。
不過,在初始的疑忌過去以後,明、以及清都決定將琉球的狀況放置不管。
對北京朝廷來說,琉球人繼續扮演「模範朝貢國」的角色,才是重中之重。一旦揭露了薩摩已支配琉球的實況,明清作為宗主國就被迫要有所反應。所以他們寧願把琉球當作與日本的「戰略緩衝空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種「模糊處置」,才在十九世紀,終於因為西方人勢力大盛、日本明治維新等等大變化,而開始捉襟見肘。
1872年,日本將琉球國降格為「藩」、1874年以保護琉球人為名、攻擊南台灣的「牡丹社事件」、1875年日本中止琉球朝貢滿清,最後1879年改琉球藩為沖繩縣。琉球國從此走入歷史。
&
資料來源:
赤嶺守,《琉球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