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鴉片戰爭的《南京條約》之後,法國緊隨著英國而來,與滿清簽訂了《黃埔條約》,成為清法間不平等條約之始。有意思的是,《黃埔條約》原來並不只是通商/傳教條約,本來更該是清法間的同盟條約。
按照張存武先生的研究,當清法談判時,「弛禁天主教」並未得到深議,相反地,法國提議,雙方可訂下盟約,當清與英國再度戰爭時,法國將予以協助。換言之,法國本來的算盤聯合滿清,好對抗英國的遠東利益。然而,法國除了盟約外,還有另外一個計劃:尋求一處遠東基地。法國當時的外交部長吉佐下了密令,希望在中國沿海佔據一座海港。備案有:南海島嶼、越南的大南港、浙江的舟山群島、甚至遠到蘇祿群島的巴西蘭島等等。但上述提案皆因顧忌其他列強(尤其是英國)的反應,而遭否決。
於是,法方就把腦筋動到琉球之上。法國特使剌萼尼特向滿清表示,法國需要一處遠東基地,好協助滿清對抗英國,然後指名希望滿清割讓琉球給它們。
當時西方人對琉球究竟是被保護國、清、日其中一國的領土、還是獨立國家,並不十分清楚。若將其理解為被保護國,則實際運作下來,可能會是琉球從此變成法國的被保護國。這個要求當然沒有得到實行:一則日本的薩摩藩控制琉球的程度遠較滿清鬆散的朝貢關係為深,二則在1844年,滿清也無意把琉球這種堪稱模範的朝貢國送給別人。
清法同盟於是不了了之,從未變成《黃埔條約》的一部份。然而,這則故事倒是能讓我們看到,琉球群島在西太平洋海權的重要性得到重視,是有長遠歷史的事情。十九世紀各國就已經希望爭取到琉球,作為自己的海軍基地。二戰之後,美軍選擇沖繩作為東亞最重要的軍事基地之一,實在不是沒有原因的。
&
圖片:清法使團間的留影。照相技術當時才剛發明不久,因而相片也不是相當清楚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Signing the Treaty of Whampoa by Jules Itier.jpg"
資料來源:
張存武,〈中國對西方窺伺琉球的反應,1840-1860〉,頁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