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癮而出不迷網】上的去,也要下得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3C議題,已經成為所有小孩和父母的必修學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示:
1.3c定位:是工具,不是玩具。
2.上的去,也要下的來:真正要培養小孩的是控制能力。
3.和人的連結才是重點:大部分的3c難解議題,都跟小孩和其他人的連結有關。

到底怎樣算3c成癮?

常聽到成癮,那到底怎麼樣的行為,算是成癮呢?書中有提到網路成癮的界定:

  • 強迫性:都知道該停了,卻停不下來,完全沒辦法踩剎車。
  • 耐受性:需要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網路上。
  • 戒斷性:不能使用手機或網路時,痛苦萬分。
  • 功能受損:因為使用網路導致生活適應困難,人際、健康等等沒有辦法正常運作。
  • 維持一年以上


真正重要的並不是診斷有沒有成癮。
我們必須知道,越接近這些指標所描述的,
代表小孩需要家長的介入跟幫忙就越多,
應該要拉高警覺。

同學都有手機,我也想要

每個家長都可能會面臨到的畫面:
小孩跟你說他真的需要手機,
因為同學都有。

自己沒有的話,
會沒辦法跟其他同學聊天,
會沒朋友等等。

作者則說,
請先做好心理準備,
一旦給出去,
就很難收回了!

給與不給,
其實要確認的是,

小孩到底有沒有控制的能力。

他們的控制能力,
決定了你開放的程度

如果家中小孩的控制能力還很薄弱,
例如:

沒辦法準時下線
過度沉迷角色
影響生活

就代表還需要練習,
這時候,
就勇敢的拒絕他們吧!

只要小孩有接觸到外界,
本來就會存在這類議題。

我的女兒,
在幼兒園期間說過,
同學生日都有禮物,
她也要。

在低年級則說,
同學手錶有很多新功能還能對話,
她需要。

這些「比較」只會一直存在

我們也要知道,
面對這類要求甚至威脅的時候,
妥協直接給出手機,
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如何練習控制能力

作者這麼提醒著大家:

  • 從小處著手
    讓小孩練習時間到就要下線
  • 逐步開放
    確定有準時下線的能力後,
    再開始慢慢的增加上網時間,
    規則事先說清楚。
  • 反覆堅持
    避免將上網和成績掛勾,
    只會造成反效果。

    我們家中小孩,
    固定週日和爸爸一起打電動,
    電動真的是個完美的練習,
    畢竟吸引力真的超大。

    每次都要再三預告停止的時間,
    快接近前我還會再提醒,
    讓他們每次都能夠學到:

    雖然好可惜,
    但為了有下一次可以玩,
    這次一定要準時結束。

    我和老公也避免拿其他事情威脅,
    考試考這麼差,
    還想玩!

    考100分,
    獎勵妳們多玩半小時!

    這些都是作者提醒我們的,
    答應好要給她們玩的時間,
    就要履行。

    不可以輕易剝奪,
    也不要跟學習成績綁在一起。

你自己做得到嗎?不然就一起玩吧!

「爸爸!你不要再滑手機了!」
女兒常在老公耳朵旁邊嚷嚷。

老公只好收起手機,
假裝去做家事。

作者提醒我們,
大人看待3c的角度,
決定了小孩怎麼用3c

若我們使用3c就是放空且無腦,
小孩自然會認為3c就該這麼用。

但若我們利用3c進行規劃跟學習,
小孩自然學會,
3c就是幫助生活的好工具。

當我們想要管控小孩3c,
怕他們成癮的時候,
我們是該以身作則。

別過度害怕3c帶來的負面效果,
如果全家善用3c,
3c也可以是建立關係的好媒介!

結語

仔細盤點一下,
3c為家庭帶來了什麼?

有產生好的回憶嗎?

有因此節省了很多時間?

還是,讓我們浪費掉更多時間,
甚至還因此吵架?

作者提醒:
網路成癮常常是假議題,
真議題是孩子在現實生活中,
內心感到空虛、無力和挫敗

我們應該要鼓勵孩子勇敢嘗試,
但也教會他們踩剎車。

既然數位浪潮抵擋不了,
那就一起乘風破浪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張惠涵
51會員
72內容數
愛閱讀的特教老師-提醒自己,對生活要更有感。
張惠涵的其他內容
2024/04/04
這本書主要針對疑似或剛被診斷出ASD孩子的家庭,介紹了自閉症的特徵、照顧者的需要以及多種療法介入方式。
Thumbnail
2024/04/04
這本書主要針對疑似或剛被診斷出ASD孩子的家庭,介紹了自閉症的特徵、照顧者的需要以及多種療法介入方式。
Thumbnail
2024/03/26
作者黃隆正是位精神科醫師,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大眾更瞭解成人ADHD,並分享成人ADHD的特質和處理方法。
2024/03/26
作者黃隆正是位精神科醫師,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大眾更瞭解成人ADHD,並分享成人ADHD的特質和處理方法。
2024/03/18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一書寫給8至13歲的讀者,用兒童友善的方式解釋這個主題。
2024/03/18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一書寫給8至13歲的讀者,用兒童友善的方式解釋這個主題。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從娃娃抓起」這句話通常是表達,觀念要及早教育,小孩越早接受洗禮,效果就越好,簡稱洗腦要趁早。小孩的閱讀都很純粹,沒有抱持惡意,充滿信任,書上說什麼就是什麼。純粹就是不抱懷疑,全心全意的投入。所以,成年人就甭想自己超純粹了,你我無人可以做到。
Thumbnail
「從娃娃抓起」這句話通常是表達,觀念要及早教育,小孩越早接受洗禮,效果就越好,簡稱洗腦要趁早。小孩的閱讀都很純粹,沒有抱持惡意,充滿信任,書上說什麼就是什麼。純粹就是不抱懷疑,全心全意的投入。所以,成年人就甭想自己超純粹了,你我無人可以做到。
Thumbnail
讓孩子知道在這裡可以玩,嘗到玩玩具後的甜頭,漸漸地治療師要協助轉換成看得到但暫且先拿不到的方式,這樣才能夠挪出治療師存在的空檔,挪出孩子注意力在我身上的空檔,挪出耳朵、眼睛的空檔去聽去學去促成仿說的發生…
Thumbnail
讓孩子知道在這裡可以玩,嘗到玩玩具後的甜頭,漸漸地治療師要協助轉換成看得到但暫且先拿不到的方式,這樣才能夠挪出治療師存在的空檔,挪出孩子注意力在我身上的空檔,挪出耳朵、眼睛的空檔去聽去學去促成仿說的發生…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