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過得挺好,也常常覺得幸福。
但也正因為如此,開始好奇:
我的快樂,穩固嗎?這樣就夠了嗎?這不是一條逃離痛苦的路,而是快樂者的提問:
「我還能不能更靠近我自己一點?」
這是一條不是非走不可,卻忍不住想走的路
有時候會想,像我這樣,笑臉常高掛,
生活過得挺不錯,咖啡也喝得出滋味,
陽光曬在沙發上的時候,還會嘴角上揚。
我不是痛苦而來,也不是迷失才找方向,
只是心裡冒出一個問號:
這樣的快樂,可以持久嗎?
有沒有一種快樂,是不用靠運氣的?
如果不那麼順的日子來了,我還笑得出來嗎?
別人說我是「沒事找事」,
明明幸福,還在問人生的意義幹嘛?
但我自己知道,那不是找事,是一種內在的覺醒,
好像生命突然想轉個彎,往裡面看看。
日子沒什麼不好,但我想更誠實
物質無虞,生活平穩,孩子也長大了,
沒有什麼大災大難,真的要說痛苦,也說不上。
可就是在這樣的時候,開始懷疑起「順利」這件事。
不是我不滿足,而是我開始想問:
這就是全部了嗎?
我問自己:
- 我這輩子,是不是就是這樣走完?
- 我有沒有真正地「活」過?
- 如果不用再為別人負責,那我為自己想過什麼?
有時我懷疑自己是不是搞哲學搞過頭了,
畢竟從蘇格拉底到海德格好像都不快樂,
不婚、不生、苦思存在,沒一個像人生勝利組。
我幹嘛追隨這些老古板的路?
但這些問題,不是哲學家專屬的,
而是每個覺得自己「還可以再深一點」的人都會問的。
不是為了解脫苦,而是想活得更真實
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說:
「現代人並不是沒自由,而是不知道該拿自由做什麼。」
我們以為有錢、有選擇、有娛樂就夠了,
卻在深夜醒來時感到一絲不明的虛空。
因為人類除了求生,還想追問「為什麼活著」。
心理醫師法蘭克(Viktor Frankl)在納粹集中營裡發現:
人不是只為快樂而活,而是為「有意義地活著」而努力。
當一個人找不到活著的意義,他的靈魂就會枯萎,哪怕身體還在呼吸。
榮格(Carl Jung)更提醒我們:
人一生最大的任務,是「成為自己」。
我們往往以為自己知道「我是誰」,但其實那只是社會角色的拼圖,
內在真正的自我,常常被壓在責任、表現與期待底下,靜靜地等著被喚醒。
我不想逃離世界,只是想不再漂浮
老實說,「修行」這兩個字我還是不太用得出口,
它太容易讓人聯想到出家、苦修、吃素、戒愛……
但我真正走的,是一條對生命誠實一點的路。
是一種把快樂從「短暫刺激」轉向「穩定泉源」的旅程,
是一種願意向內看、向深走,不再活在表面的渴望裡。
不是我要離開紅塵,而是我想活得更清醒
不是痛苦才修行,
而是在快樂與滿足中,開始好奇:
這份快樂有根嗎?還是風一吹就沒了?
我發現這世界上,最可貴的快樂,不是「得到什麼」,
而是~~「什麼都可以不變,我依然穩穩站在自己裡面」。~~
不是苦人才會內觀,
是有餘裕的人,才有勇氣往深處走。
想讓幸福不是靠安排,而是能自生。
這條路,是幸福者的第二次覺醒
這不是懺悔路線,也不是避世路線,
這是一條——「我已經活得不錯,但我還想更誠實」的路。
是一種幸福者的挑戰。
走上這條路,不是因為無可奈何,
而是因為相信:
快樂可以再深一點,
存在可以更真一點,
而我,也可以更完整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