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我難過,就是情勒嗎?
最近,什麼話都不能隨便說。這幾年,「情緒勒索」是個流行詞,也變得人人會用,一出現,就像對話按了暫停鍵。
「你這樣讓我很傷心」,什麼時候也變成情勒了?凡是讓人內疚的、想要道德綁架的、讓人有壓力的,統統可被歸類為「情勒」。
於是,原本是要保護人際界線、提醒彼此尊重的工具,
變成了阻斷交流、堵住對方的利器。
不然對方立刻眉頭一皺,警鈴一響:「你這是在情緒勒索我喔!」
不是每句讓人不舒服的話,都是勒索;有時只是想連結。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學著放下指責、描述感受,例如:
媽媽說:「你都不做家事,讓我感到不平衡。」
警鈴響:「這是情勒喔!」
夫妻爭執,妻子說:「你這樣講,我真的很受傷。」
警鈴又響:「這是情勒吧!」
這讓人很困惑——
「你讓我不舒服」,是我的感覺;
但聽的人,可能馬上感到被控訴:「你在說是我錯?」
於是,我們變得什麼也不能說了。
情緒是連結的訊號,不是武器。
不敢表達難過,不敢表達期待,不敢說我有點失望。
說了,怕被認為情勒;不說,心裡悶著又委屈。
其實,真正讓人卡住的,可能不是誰勒索了誰,
而是——當我們碰到不舒服的情緒互動時,該怎麼回應?
對方說「我難過」、「我受傷」、「我有點失望」,
我們會不會一下就跳進防衛:「你在情勒我!」
而不是先想一想:「欸,他是不是在跟我說他的感受?」
我們太怕背責任,也太怕聽見情緒,所以才急著貼標籤。
有時候,那不是操控,是連結的邀請。
但我們太怕負責任、太怕自己要「做點什麼」,
就急著撇清:「你不要這樣綁架我喔。」
當「情勒」變成防禦性詞彙,它不只堵住了對方,也讓自己進入了受害模式:
「你在情勒我」=你在操控我,你有不良動機。
而這個指控,本身就讓對話失去了對等的空間。
你是勒索者,我是被勒索者;
這讓溝通從對話,變成了辯論;
從互相理解,變成了誰對誰錯的劃界。
不是誰勒索了誰,而是我們怎麼回應那些不好受的時刻。
於是,即使對方是以「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在表達——說感受、不貼標籤——也可能被立刻解讀為情勒。
說出感受,變成了冒犯;不說,又覺得自己委屈。
當你說「我受傷了」,對方回:「你在情勒我」——對話就結束了。
不是劃清對錯,而是能不能停一下,看看彼此正在經歷什麼?
說到底,
我們好像真的還不太熟悉——
怎麼承接別人的情緒,也不等於我們要背負。
怎麼表達自己的感受,也不是讓對方照單全收。
不是劃清楚誰對誰錯,而是願不願意暫時停一下,
看看這一刻,我們到底是在「理解」,還是在「反擊」。
情勒,是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但誤判情勒、過度標籤,也是一種暴力的開始。
我,是受害者;你,是加害者。
於是對話從此無法繼續。
不是誰勒索了誰,而是我們怎麼回應那些不好受的時刻。
也許我們要學的,是辨識,而不是標籤;
是承接,而不是封鎖。
不是每一句讓你不舒服的話,都是勒索,
也不是每一次的沉默,都表示無害。
你也曾經懷疑,對方說「他難過」,是不是在叫你負責?
我也還在學怎麼表達感覺,卻不讓對方背上情緒包袱;
也在學怎麼不被勒索,但還能留下理解的空間。
這之間的界線,很模糊。
我們,一起,繼續探索!
表達感覺,不代表要對方負責;理解對方,也不代表你沒界線。
在關係裡,我們都還在學:怎麼靠近,不被誤解;怎麼退開,不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