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深夜與老公的聊天,他說最近在練習盡可能有意識的 、不對迎面而來的路人有所反應,無論是刻意避開視線、對視,或者急忙看地板。
老公說:『我發現自己會不知所措地去閃避,不確定自己視線該放哪,後來我發現,原來我是因為對於他人打量的視線特別敏感,甚至有些反感。自從發現這點後,我刻意有意識的不去做反應,發現這減少了我能量的消耗』。
於是我們展開了一段討論:『為什麼有些人總會喜歡打量別人呢?』
(補充一下:我們生活的地方,蠻常遇到路人會打量別人的,連年輕人也如此喔)
老公覺得,這種打量的行為和我們偶爾在路邊咖啡廳、捷運上觀察路人的行為不同。這種『被打量』的感覺特別讓人不適和壓迫。我想,這應該是他感受到了這些行為背後隱藏的某些意圖吧。
這些打量與觀察的差異,就在於是否帶有『批評和比較的意圖』。上下打量的舉動背後傳遞出來的訊息像是:『我來看看你有什麼了不起?』、『我來看看這個人身上有什麼可以拿來嚼舌根的』、『那是某某某家的小兒子嗎?看他混得如何、年薪多少』等等,諸如此類的,即使不說出口,但是那遊走的眼神充斥著不懷好意的氣息,而觀察就不一樣了,觀察是帶著好奇心去探索,其意圖是中性的,然而究竟為什麼有人會有這種打量他人的行為呢?
若要比擬,這或許就是他們的多巴胺吧?尤其是在一些鄉下地方,會這麼做的幾乎都是鄰居的大媽大嬸(也許也有一些阿公阿伯們),他們的年代沒有手機,於是在巷口擺幾張凳子和鄰居聊著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打量外地回來的人們,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樂趣。深一曾來看,他們或許未曾學會如何將注意力擺回自己身上,也正是最缺乏精神生活的族群。和深陷在短影音、逛社群軟體、缺乏對自身的關注的部分年輕人一樣,真正核心重點是『缺乏向內關注自己的能力』,習慣性的把注意力往外放,跟隨自己的慣性走。面對那些不曾擁有過精神生活、一直在為生存忙碌奔波的巷口大媽阿伯們,即使感受到他們背後的負面意圖顯著,其實也不忍苛責他們什麼。
我們幾乎不太有機會看見精神層次高或者專注於成就自己、自我實現的人去打量別人,就好比我們不會看見Elon Musk、周杰倫、證嚴法師、湯姆克魯斯、蔡康永在『打量』他人,像掃視獵物般的在別人身上找茶餘飯後的素材,對吧?
或許,這是件值得我們借鏡的事,不僅是練習不因他人打量的視線而做出情緒反應; 並練習有意識的將過多外放的注意力,從社群媒體和短影音中收攝回來,保持覺察的專注於向內觀,讓那些分散、耗損的能量,漸漸回歸、安住於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