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手習慣》這本書旨在說明,透過放手不需要的物品、心靈狀態及人際關係,能獲得時間、金錢和精神上的寬裕與滿足,並實踐真正豐盛的人生。
這本書所描繪的「豐盛人生」不單是指物質上的簡樸,更是指能專注於真正有價值的事物,過著無悔、充實的每一天的狀態。
1. 放手實體物品,創造時間與寬裕的習慣保持房間整潔,讓生活更有效率,從而減少日常壓力,創造寶貴的時間和金錢上的寬裕。
- 在不破壞人際關係的前提下避免增加物品的巧思:
書中提倡與親友之間不互贈生日禮物,而是改為贈送手寫信件。這樣做可以避免收到對方不確定是否真正需要的物品,節省金錢和存放空間的浪費,同時更能傳達心意。 - 高效的收納與配置:
考慮使用頻率和生活動線來收納和配置物品,以節省日常麻煩。例如,將洗衣工作集中在洗衣間完成,或將浴室內的洗髮精等用品採用懸掛式收納,可減少清潔的麻煩。 - 決定擁有物品的數量:
例如,碗盤只保留廚房櫃子能容納的數量,衣物則保持在最低限度(例如:夏季和冬季各有三條黑色長褲,每個季節約四件上衣)。這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購物和選擇時間。書中還建議選擇相同品牌或無需熨燙的衣物。 - 搬到更小的房間:
如果考慮搬家,故意搬到較小的房間,可以強迫自己捨棄物品,並限制之後物品的增加。此外,房租的降低也有助於減少固定支出。 - 減少購物時間和精力:
不花時間購物,遇到猶豫時參考店員的建議即可,以保留大腦資源。書中也提到,沒有必要執著於昂貴的錢包。 - 「節約與奢侈的平衡」:
過度節約會降低生活品質,但聰明地節約(例如:集中使用高回饋率的信用卡支付稅金和日常開銷,累積點數或里程),可以為旅行等「奢侈」活動創造資金。書中強調,人死後帶不走的只有回憶,因此將金錢轉化為「回憶」非常重要。但需注意,不要讓累積點數本身成為目的。
2. 放手心中煩惱,吸引好運的習慣
放手負面情緒和想法,清空心靈,從而吸引正向的改變。
- 感恩現有的一切:
將「好累」改為「今天也辛苦了一天」等積極的措辭,可以改變自己的精神狀態和行為。對於失敗或指正,也要抱持「謝謝你讓我注意到」的感恩之心,將其視為成長的機會。 - 放手憤怒情緒:
書中認為,憤怒源於「希望自己的感受被理解」的慾望。認識到沉溺於憤怒是浪費時間非常重要。抱持原諒他人的心態是提升人生品質的最佳方法,當對方生氣時,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尋找可以產生共鳴的點,這樣可以冷靜應對。如果煩躁情緒無法平息,可以散步約10分鐘,進行物理上的心情轉換。 - 累積小小的成功體驗:
不要追求巨大的成功,而是累積小小的「小成功」(例如:體重減輕0.3公斤、成功儲蓄1萬日圓)。這樣可以建立自信,提高自我肯定感。如果缺乏自信,可以嘗試考取簡單的證照,或向值得信賴的朋友或AI諮詢。 - 放手對年輕的執著,優雅地老去:
不隨波逐流於抗衰老的風氣,而是想像10年、20年後的理想自我,從內在和外在努力優雅地老去。意識到人生所剩時間的有限,可以為生活增添動力,並成為重新審視當下應做之事和應放手之物的契機。
3. 斷捨離人際關係,建立心靈平靜的連結習慣
在有限的人生時間裡,為了深化與真正重要的人的關係,書中建議放手不適合的人際關係。
- 放手不適合的關係:
書中建議果斷地與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總是抱怨不滿或說別人壞話的人、以及說自己重要親友壞話的人保持距離。將時間花在這些關係上被認為是「人生的浪費」。 - 培養正向關係:
重視將那些能讓自己感到興奮、提升自己、以及積極思考的人聚集在身邊。與正向的人交流,自己也會變得更積極,並有機會獲得好的建議。 - 為人際關係劃定界線:
如果感到不想去的場合,不要勉強自己拒絕;即使是工作或社交應酬,也要預先設定好結束時間並堅定離開。這樣有意識地為人際關係劃定界線,對於維持健康和積極的關係非常重要。
總而言之,《放手習慣》這本書透過在物質、精神和人際關係方面「放手」,為我們提供了實踐性的指導方針,帶來真正的寬裕與滿足,並建立心靈平靜與豐盛的人生,是一本極具吸引力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