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你的味道》,男主韓範宇為了試吃傳說中有著和他們餐廳料理超像的「烤肉餅」,朝聖了女主慕妍珠的小餐館,而且偷偷地想要得到女主的獨門料理秘笈。烤肉餅使用的食材必需是馬園農場的牛後腿肉和現採的新鮮松茸。男主在付出勞力與體力之後,總算讓他享用了以「馬園農場的牛後腿肉」和「野生松茸」的特製烤肉餅。本書提及韓國人早在8世紀往日本擴張時開發了日本的森林,因為這種開發,松林與松茸便如雨後春筍般成長。韓國人聞到松茸氣味想到的是家鄉,是第一次的懷舊、是與松茸的初戀。這是書中一位韓國學者的說法,和日本學者的認知可能不同。
松茸是一個非常珍貴的食材,這本書的作者形容松茸的味道⋯⋯那氣味並不尋常,不像花朵或任何讓人口水直流的食物,反而令人反胃。那股味道,許多人是完全無法習慣與欣賞的,實在有些難以言喻。有些人將之比擬成腐敗中的食物;也有些人說那就是清澈的美妙。初次聞到時,第一印象就是驚訝。讓作者驚訝的不只是氣味,還有松茸激起作者對日本美學與美食的興趣。松茸的氣味以一種非常具體的方式改變了作者。作者生平首度烹煮松茸時把一只可愛的平底鍋給毁了。因松茸的氣味太過強烈,讓作根本不想吃,甚至也撿不出一塊沒有被松茸的氣味染上的蔬菜,只好把整個鍋子丟掉。從那次的經驗之後,作者就沒打算再吃松茸。後來,有一天作者把所有採來的松茸全數送給一位日本同事,晚餐時同事便煮了一些。同事示範如何在不用刀的情況下撕開美珠松茸,因為金屬刀片會改變松茸的味道。再以一隻平底鍋熱鍋不加油的狀況下炙烤松茸,因為油會改變松茸的味道。比油更糟糕的是奶油,因為味道會更重。松茸一定要乾炙或入湯。油或奶油都會毁了松茸的美味。他在炙烤松茸上桌時加了一點萊姆汁,松茸的氣味因此開始為作者帶來愉悅。松茸是一種香氣濃郁的野菇,在日本備受重視。據說1945年原子彈摧毁廣島之後,在一片殘破地景中最先出現的生物就是松茸。松茸是一種生長在受人類擾動的森林裡的野菇,它們就像老鼠、浣熊與蟑螂,能吞忍人類造成的一些環境失調。但松茸不是害蟲,而是價值不菲的珍饈,至少在日本的價位,有時高到堪稱地表最具價值的菇類。松茸因為具備滋養樹木的能力,還能幫助險惡環境裡的林木成長,跟著松茸我們就能找到在失調環境裡共存的可能性。
這本書是根據作者在2004年至2011年間與美國、日本、加拿大、中國及芬蘭的松茸季所做的田野調查研究,再加上與這些地方及丹麥、瑞典、土耳其的科學家、林務人員、松茸貿易商的訪談。作者坦言,他不願將經濟學或生態學簡化成一樣的事,但經濟與環境之間有一條看起來值得再次提出的關聯,就是在人類財富集中的歷史裡,人類與非人類雙方都被化約成了可投資的資源。這種歷史鼓舞了投資客徹底異化人與物品,也就使異化獨立存在,彷彿生活上的糾纏不再重要。透過異化,人與物品變成了可移動的資產。這也是身為讀者的我,為什麼喜歡閱讀和經濟及生態相關的書籍的原因。在現代社會制度構成的世界,閱讀經濟和生態,比較不像戰爭那樣的血腥,也不像政治那樣的噁心。1980年代時,逃到泰國的寮國瑤族人,加入了美國將反共份子從東南亞帶進美國的計劃,並以難民身分成為美國公民。這些難民抵達美國後,正逢社會福利開始縮減,幾乎沒有得到什麼謀生或通貨的資源。來自寮國或柬埔寨的大部分人身無分文,而且未曾受過西方教育,他們於是只好選擇從事松茸採集這類地下工作。在奧勒岡森林中,他們使用從中南半島戰爭中磨出來的本事,那些歷經過叢林戰的人不太會迷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在陌生森林裡找到方向。
一位在開放票地的寮族賣家,為自己選擇來到美國,而不是去法國做了解釋~他說 : 法國有兩種東西~自由與共產份子;美國只有一種~就是自由。許多採集者與買家口中所謂的自由,就如同大多數人解釋起自己堅信自由的原因,半會歸因於越戰與隨後的內戰所造成的可怕悲劇經驗。當採集人談到是什麼形塑了自己的人生,包含加入菇類採集行列,也大多會帶到經歷戰爭而倖存的話題。他們之所以能挺住松茸森林裡的巨大危險,是因為那延續了他們從戰亂生存下來的生命,那是一種被鬼魂縈繞的自由,如影隨形地到處跟著他們。寮族人信奉佛教,因此傾向反對打獵,而他們反倒成為菇類營地的商人,多數的東南亞松茸買家都是寮族人。
象徵自由戰利品的菇類採集,怎麼會成為資本主義的資產,而後又變成日本人的高貴禮物 ?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去關注供應鏈組成環節中意想之外的聚合體,還有將這些環節納入一大跨國迴路的轉譯過程。聚合體這個概念是為了避開「群落」這個意涵有時僵固受限的名詞。聚合體是開放性的群聚,讓我們得以探尋群落的作用,而無須接受預設。聚合體能讓我們看見運量中的潛藏歷史。
日裔美國人在日本松茸進口熱時,選擇了商業採摘。但到了1980年代已經被白人與東南亞採集人所取代。現在他們採集松茸不為生意,只為朋友與家人。松茸是能夠確立日本文化根基的珍貴禮物,而且實務松茸採集也很有趣。這是長輩展現知識的場合也是孩子在林中玩耍的機會,對所有人來說更是共用午餐便當的美味時刻。
在這本書中有兩件事對作者的思考特別重要。第一,異化是解除糾纏的形式,是資本主義資產得以製造出來。資本主義商品從它們的生命世界中被移除,變成創造後續投資的籌碼,其中一種後果就是無止境的需求,畢竟投資人想要的資產是無窮無盡的,也因此異化使累積成為可能。第二,當異化累積成為可能,便成就投資資本的聚集。累積很重要,因為它將所有權轉化成權利,擁有資本的人可以翻轉社群與生態,同時因為資本主義是一種等量計算的系統,資本主義價值形式甚至能在充滿差異性的廣大迴路間蓬勃發展。金錢成為投資資本,又能滾出更多錢。資本主義是轉譯機器,能從各種人與非人的生計活動製造資本。
進步的生意依賴著透過異化與可規模性來征服無限豐富的自然。如果自然變得有限、甚至脆弱,那麼難怪企業家會急忙地在物資耗盡前竭力攫取,而環保人士則拚了命地設法挽救剩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