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跑步對我來說是一件很單純的事情,並沒有思考過什麼是「跑者」,也從來沒認真問過自己這個身分。不過開始自稱跑者的時候應該是我完成人生第一次馬拉松的時候。
我記得臺北馬拉松我跟著330配速員跟了好一陣子,從河堤進入市區40K時本能的知道:現在可以衝了。突然間什麼也聽不進去了,耳邊只有呼嘯的風聲,以及似有似無的加油聲,身體已經開始疲憊了,大腿好像要抽筋,但只有一個念頭:
我要回到終點。
衝線的那一刻我才重新聽見了聲音,聽到旁邊的人大喊:「終於330了!」從那之後,我都會以「初馬330的跑者」自居。

不過,直到某天聽到podcast在討論,跑者是一個很外顯的族群,無論是手錶、鞋子、服裝甚至社群媒體,每個細節似乎都在表達:我是跑者。
聽到這裡我就覺得很有意思了,因此開始思考:何謂跑者?
穿的像跑步的人就是跑者?還是說完成半馬或全馬的人才是跑者?還是有跑過場內賽的人就是跑者了?
想來想去,我覺得最合理的定義是:
只要願意去跑步,就是跑者。
因此,無論速度、距離或者成績,跑步本身就是身分的證明,套用「跑步不要聽」的slogan:
跑步不難,難的是穿上跑鞋離開家門的那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