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新創只有矽谷嗎?全球版圖正在翻轉,新加坡和中東新創狂飆。
臺灣,還在第25名原地踏步,問題到底出在哪?
瑞士創業生態研究機構StartupBlink每年5月發布《2025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StartupBlink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Index),評比超過100個國家、1,000個城市的新創環境,被視為新創圈重要指標,以下整理關鍵重點。
壹、全球新創生態的趨勢輪廓
亞洲新創攀升,區域分化明顯
- 根據Startup Blink《2025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2025年全球新創生態系的平均成長率為20.9%,但不同地區與產業的差異相當明顯。
- 亞洲地區領先全球,年成長達27.4%。相較之下,北美的成長率僅為15.7%,顯示成熟市場的動能已略顯消退。

食品、硬體與物聯網、能源與環境產業動能強勁
- 從產業面觀察,食品科技(Foodtech)、硬體與物聯網(Hardware & IoT)、及能源與環境科技(Energy & Environment)是2025年新創數量成長最快的三個領域,年成長皆超過40%,可見技術創新與全球能源轉型趨勢所帶來的新創機會。
- 教育科技(Edtech)是唯一出現負成長的領域,年減2.3%。衰退與疫情後遠距教育需求趨緩、資金退潮及競爭壓力加劇有關。

貳、國家新創排名動態解析
- 全球新創發展擴散,但從排名來看,美國、英國、以色列仍然領軍全球。
- 此外,新創實力集中少數幾個區域。前十名國家中,有9個來自北美與歐洲,亞洲僅有新加坡入列,明顯資源與資本高度集中,未達到全球均衡分布。

美國穩居首位但領先優勢逐漸收斂
- 美國在2025年穩居全球新創生態系排名第一,總分幾乎是第二名英國的三倍,展現其在科技巨頭、資本密度與產業基礎上的長期優勢。
- 然而,年成長率僅18.2%,在前50強國家中相對偏低,新創發展趨於飽和。
- 美國新創活動主要集中於舊金山、紐約與波士頓,三城計貢獻超過全國總分的一半。
- 從產業面觀察,美國新創聚焦於AI、生技、金融科技與能源轉型。其中AI領域在募資金額與人才密度方面領先,尤以舊金山與西雅圖最具技術與資本雙重集中優勢。近年則面對人才外流、監管政策不確定與移民限制等挑戰,對未來發展可能產生潛在干擾。
英國穩居第二 持續扮演歐洲創新的橋樑角色
- 英國在2025年穩居全球新創生態系第2位,年成長率為26.3%。
- 倫敦(London)獨自貢獻全國過半新創總分,其次為曼徹斯特(Manchester)與伯明罕(Birmingham),生態系具有明顯的首都集中效應。
- 英國新創聚焦於金融科技、數位醫療與綠能領域,其中金融科技在全歐洲仍具主導地位,吸引大量國際資金與技術進駐。雖然已脫離歐盟,但英國仍維持作為歐洲與全球資本接軌的中介平台角色,特別在法遵架構與跨國企業設立方面具備制度優勢。
以色列:回穩後強勢反彈,資安與深科技領域亮眼
- 排名第3的以色列,新創生態在資安、醫療與AI領域表現搶眼。
- 特拉維夫(Tel Aviv-Yafo)與耶路撒冷(Jerusalem)為該國新創動能所在地。
- 以色列的新創高度「深科技化」,前期新創多屬於高門檻技術領域,遠高於全球平均標準。其成功要素來自於軍事技術轉民用、政府研發支援與全球市場導向的策略布局。
亞洲新興勢力快速上升
- 亞洲國家的崛起是2025年的重要亮點
- 新加坡以年成長率44.9%攀升至全球第4,展現政府政策穩定與資金集中導向的成果。
- 中國大陸更以45.9%的年成長率,排名第13名,且其城市排名提升,新創發展非僅靠北上廣深支撐。
- 日本排名全球第18、韓國也擠身全球20,同樣有亮眼的成績。
- 值得注意的是,沙烏地阿拉伯的總分成長幅度高達236.8%,為中東地區表現最亮眼的國家。
拉丁美洲與非洲仍處於發展早期階段
- 拉丁美洲的代表國家,如巴西排名第27名、與智利排名第30名,持續穩步發展,但與亞洲主要國家仍有距離。
- 非洲方面,南非雖維持在第52名,但成長率低於20%,尚未有跨越式發展。
叁、臺灣的新創定位與挑戰
臺灣新創排名遠低於新加坡、韓國
- 2025年臺灣在全球新創生態系國家排名第25,相較2024年下滑3名,整體發展尚稱穩定。然而,總分年成長率僅為8.4%,明顯低於全球平均(20.9%),也遠低於亞洲鄰近國家如新加坡(+44.9%)與韓國(+23.7%)。
- 臺灣的新創成長出現動能瓶頸,面臨「穩定但缺乏爆發」的現象。

南部(臺南、高雄)動能成長
- 臺灣進入全球前100名的新創城市,包含臺北市(全球第54名),新竹市(全球第96名),資源與資本仍高度集中於北部。
- 臺南市則為臺灣新創成長最高的城市,成長率高達129%,排名更是大幅向前132名。
- 高雄市同樣有高度成長跡象,成長率高達103%,其成立高雄亞灣新創園(Startup Terrace Kaohsiung)以 5G 與 AIoT 等新興科技為核心發展,引發動能提升。

「硬體與電子製造」為強項,「軟體研發與全球化」緩慢
- 臺灣新創強項以硬體、半導體、電子製造為主,許多團隊源自科技製造業體系,知名的大型科技公司,如鴻海(Foxconn)、華碩(ASUS)、台積電(TSMC),使臺灣的新創生態系在硬體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 雖然臺灣具備高技術背景,但在商業模式創新、軟體產品化與鏈結全球消費者等面向仍顯薄弱。部分企業具備技術優勢,卻難以形成具規模的外銷型產品或平台。
- 此外,在綠能、智慧醫療與AI應用等新興領域,整體資金規模與國際可見度尚未明顯,尚處探索與試煉階段。
新創發展以「政府驅動」為導向,「民間資本」有待加強
- 臺灣的政策環境支援初期新創,提供加速器、補助與技術轉移平台,但缺乏足夠的私募資金、市場開放度與國際商業對接機制。
- 與新加坡、以色列等國相比,臺灣在制度設計上仍以「政府驅動」為主,「民間資本」參與度與策略聯盟密度有待加強。
從製造強國邁向新創輸出國仍需突破關卡
- 整體而言,臺灣具備優秀工程與研發技術,亦有龐大的供應鏈體系支撐。然而,要從製造強國轉型為具國際輸出能力的新創強國,仍需跨越無數關卡,包含如何強化品牌力與軟體商品化能力、如何吸引國際資金與人才、如何培養能掌握用戶需求的產品導向團隊。
- 若無法解決「技術強、產品弱」與「創新多、規模小」的結構性問題,臺灣新創生態系的全球排名將難以進一步突破。
肆、從全球生態回望臺灣定位
- 臺灣雖維持一定的技術優勢與穩定排名,但與鄰近國家相較,成長幅度明顯偏低,城市與產業結構也未能有效突破。
- 未來,臺灣若能善用既有「硬體優勢」,結合AI、綠能、醫療與新型金融科技,並在制度上由「補助導向」轉向「市場導向」,將有機會重新定義其在亞洲與全球創業版圖中的角色。
備註1:Startup Blink和Startup Genome都是致力於研究全球新創生態系的機構,它們發布的報告是評估新創生態系發展的重要指標。Startup Blink 的報告著重於全球各城市新創生態系的排名和評比。而Startup Genome的報告則著重於全球新創生態系發展趨勢,特別關注資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數據。
備註2:在《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Index 2025》中,所提到的「成長率」是指某一生態系統在一年內的「總分」變化幅度。具體來說,是比較2024年與2025年該生態系統的總分(Total Score),計算出百分比變化。這個總分來自三個構面加總而成,公式如下:

- Quantity(數量):新創活動的規模與密度,例如新創公司數、加速器數量等。
- Quality(品質):成功與影響力的評估,參考指標如募資金額、獨角獸數量、上市退出數量等。
- Business Environment(商業環境):法律、基礎設備、人才與融資可得性等綜合環境評分。
👉STARTUP議題延伸閱讀:
👉政經議題延伸閱讀:
- 探索「再生能源」太陽光電產業面貌
- 臺灣AI「製造-應用」觀察:從NVIDIA助力新機會談起
- 拆解《歐洲成長與韌性之路》三大改革
- 《經濟學人》預警:臺灣正處於「超強權角力戰」的關鍵核心
- 動盪全球的背後,《川普2.0時代》早就寫給你看了!
👉英國系列必讀清單:
- 【聊英國#1/5】英國移民大改革!首相親上火線,永居到語言門檻全收緊
- 【聊英國#2/5】《2025 英國基本國情與經貿摘要》快速掌握英國發展輪廓
- 【聊英國#3/5】「Take Back Control」背後的十年經濟困境
- 【聊英國#4/5】「英國產業結構」撐得住服務,守得住製造嗎?
- 【聊英國#5/5】英-歐合作新篇章《Strategic Partnership》
👉延伸閱讀書單:
- 《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學會讓對方心甘情願的談判術
- 《我可能錯了》讓全瑞典落淚的最後一課
- 《經濟學人》預警:臺灣正處於「超強權角力戰」的關鍵核心
- 《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溫柔但銳利的階級現實筆記
- 動盪全球的背後,《川普2.0時代》早就寫給你看了!
- 《橡皮擦計畫》以為自己聰明?告訴你:錯得離譜
- 《寐熊行動Sleeping Bear》美俄關係、政治陰謀、人性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