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Undoing Project: A Friendship that Changed the World
作者:麥可.路易士, Michael Lewis
類型:認知心理學、行為經濟學
出版日:2018/04/01
【行為經濟學傳奇:推翻「人類是理性經濟人」】
- 《橡皮擦計畫》作者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以《魔球》、《大賣空》、《老千騙局》等作品聞名,其中兩本更改編成電影。
- 本書源自《魔球》啟發,探討人類心智的偏誤,並聚焦於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兩位心理學界傳奇人物的革命性合作,推翻「人類是理性經濟人」假設,奠定行為經濟學基礎。

【展望理論:「失去」帶來的痛苦,遠大於「獲得」帶來的快樂】
- Kahneman與Tversky打破傳統經濟學家堅守的信念,提出「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 他們發現,人們在面臨獲利選擇時偏好穩健,傾向於確保已有的收益;但在面臨損失時,反而會變得冒險,希望「賭一把」逆轉頹勢。
- 因為,「失去」帶來的痛苦,遠大於「獲得」帶來的快樂。這項論點顛覆傳統經濟學中人類理性行為的假設,並解釋為何市場上常見非理性的行為,例如錯估風險、過度保險與彩券熱潮等。展望理論也因此成為行為經濟學的核心基石。
實驗:在A-D四種情境下,會選擇哪項?
A:確定拿到500元。
B:50%拿到1,000元,50%沒有拿到錢。
C:確定損失500元。
D:50%損失1,000元,50%沒有損失。
- 當以「獲利」為參考點做選擇,大部分會選A保住獲利;但是在以「損失」參考點做選擇,卻選D「賭一把」。當人們必須在確定與不確定的事物做選擇,「害怕損失」的心情,會比「保住獲利」更強烈。

【分離效應:怎麼說,決定你怎麼選】
- 「分離效應」(Isolation Effect),當人類面對有風險的選擇時,會個別評估有風險的選項,而不同描述方法會影響人們的選擇。因此,改變情境描述,讓損失像獲利,就會轉變對風險的態度。
- 案例,做手術失敗的機率是10%,說成「這次手術有90%的機率不會造成生命危險。」,就可以影響病人的態度。因此,人們並非在不同事物間做選擇,可能是在不同描述之間做選擇。

【捷思法:思考捷徑,誤判起點】
- Kahneman與Tversky發現人類面對複雜問題時,採用「捷思法」(Heuristics),也就是快速、簡化判斷的方法。
- 透過經驗法則,取代機率法則判斷事物,即用捷思法判斷,而導致可能誤判。而這些捷思法包含
(1) 代表性捷思法(Representativeness)
- 當我們判斷事情時,常常會不自覺拿眼前的「目標」,跟自己腦海裡的「理想典範」做比較。
- 案例,如果一位籃球員長得又高又壯、動作靈活,跟你心目中的NBA球員很像,你就會直覺覺得:「他以後一定能打進NBA!」
(2) 可得性捷思法(Availability)
- 我們越容易想到的事情,往往會覺得它發生的機率比較高。
- 案例,剛看到車禍新聞,你可能會覺得自己開車遇到車禍的機率也變高了。
- 案例,看到老公衣服上有唇印,就馬上懷疑他外遇,因為這個「證據」太明顯了,反而不去多想其他合理的解釋。
(3) 有條件捷思法(Conditionality Heuristic)或不成文假設(Unwritten Assumption)
- 在面對不確定情境時,我們很容易自己腦補「應該是這樣」的假設,但卻沒有意識到這只是一廂情願。
- 案例,評估一家公司獲利能力時,大家通常直接假設「這家公司正常營運」,然後根據這個假設去推算財報,卻忽略公司可能出狀況。
(4) 定錨與調整捷思法(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 當我們某個數字做估算時,第一個看到的數字就像「錨」一樣,無形中影響我們的判斷。
- 案例,過去股市一超過某個數值就覺得「很高」、「很危險」,即使現在市場環境變了,心裡還是會覺得:「哇,又到危險區了!」

【認知偏誤:你的選擇,早就被偏見操控】
- 前述講到的「捷思法」,也很容易導致「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
- 常見的偏誤包含:確認偏誤(只接受符合自己想法的證據)、當下偏誤(高估「現在」的重要性)、後見之明偏誤(事後覺得早已預知結果)及稟賦效應(對已擁有物的價值高估)。
(1)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 當我們心裡已經有想法時,常常會只看自己想看的,忽略跟自己預期不一樣的資訊。
- 案例,如果你很看好某支股票,只要看到一點點好消息就信心爆棚,但如果出現壞消息,可能就會告訴自己「這沒什麼啦」,自動忽略掉。
(2) 當下偏誤(Present Bias)
- 做決定時,我們很容易被「現在」的感覺綁架,反而忽略「未來」會發生什麼事。
- 案例,明知道存錢很重要,但眼前看到喜歡的東西就忍不住刷卡,覺得以後再說。
(3) 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
- 事情發生後,我們很容易覺得「早就知道會這樣」。
- 案例,特別是在股市裡,看到股票大漲大跌,總有人說:「我早就看出來了!」但事實是,事前真正預料到的人少之又少。
(4)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 當你「已經擁有」一樣東西,就會覺得特別有價值。
- 案例,不管是房子、股票,還是骨董,明明市價沒變,但因為是「自己的」,就更捨不得賣掉,覺得它比別人的還珍貴。

【結論:人類不擅長預測,卻很擅長解釋】

- 人類不擅長預測,卻很擅長解釋。依據有限的「捷思法則」快速判斷,或許可以推論出合理的判斷,卻也容易陷入系統性偏誤。
- 我們的選擇往往受情緒與認知偏差左右,理解心智的脆弱,是改善決策的第一步。
- 唯有正視自己的非理性,持續修正認知盲點,才能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做出更清醒的選擇。
延伸閱讀書單:
- 《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學會讓對方心甘情願的談判術
- 《我可能錯了》讓全瑞典落淚的最後一課
- 《經濟學人》預警:臺灣正處於「超強權角力戰」的關鍵核心
- 《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溫柔但銳利的階級現實筆記
- 動盪全球的背後,《川普2.0時代》早就寫給你看了!
- 《橡皮擦計畫》以為自己聰明?告訴你:錯得離譜
- 《寐熊行動Sleeping Bear》美俄關係、政治陰謀、人性掙扎
英國系列必讀清單:
- 【聊英國#1/5】英國移民大改革!首相親上火線,永居到語言門檻全收緊
- 【聊英國#2/5】《2025 英國基本國情與經貿摘要》快速掌握英國發展輪廓
- 【聊英國#3/5】「Take Back Control」背後的十年經濟困境
- 【聊英國#4/5】「英國產業結構」撐得住服務,守得住製造嗎?
- 【聊英國#5/5】英-歐合作新篇章《Strategic Partnership》
政經議題延伸閱讀:
- 以全球視角審視「臺灣STRATUP」新創發展模式
- 臺灣AI「製造-應用」觀察:從NVIDIA助力新機會談起
- 拆解《歐洲成長與韌性之路》三大改革
- 《經濟學人》預警:臺灣正處於「超強權角力戰」的關鍵核心
- 動盪全球的背後,《川普2.0時代》早就寫給你看了!
主要經濟體延伸閱讀:
- 《2025 美國基本國情與經貿摘要》快速掌握美國發展輪廓
- 《2025 中國大陸基本國情與經貿摘要》快速掌握中國大陸發展輪廓
- 《2025 德國基本國情與經貿摘要》快速掌握德國發展輪廓
- 《2025 印度基本國情與經貿摘要》快速掌握印度發展輪廓
- 《2025 日本基本國情與經貿摘要》快速掌握日本發展輪廓
- 《2025 英國基本國情與經貿摘要》快速掌握英國發展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