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於Computex 2025提到,AI將成為繼電力和網路後的「第三大基礎建設」,帶動一波AI浪潮,更揭開臺灣製造業長期低調埋首的面紗,讓世界一覽無遺。
這篇文章,重點整理臺灣AI「製造-應用」兩大發展面向,帶大家探索挑戰與未來。
AI製造:從晶片製造到AI解決方案供應商
AI產業轉型與臺灣角色提升:黃仁勳強調,AI將成為繼電力和網路後的「第三大基礎建設」,NVIDIA已從繪圖晶片製造商,轉為AI基礎建設與解決方案供應要角,包含硬體、系統整合及開放生態策略,並與台積電、鴻海等臺灣企業深度合作,推動CoAuth-L共封技術、cuLitho計算光刻技術及複雜晶片系統組裝,彰顯臺灣在全球AI硬體生態中核心地位。相關創舉包含:
- NVIDIA市場規模由3億美元擴大至數兆美元價值。
- Blackwell GB300一個節點即達40 petaflops算力,遠超過2018年Sierra超級電腦,六年內性能提升4,000倍。
- 與台積電合作,包含CoAuth-L共封裝技術與cuLitho計算光刻技術,提升光罩製造效率50-70倍。
- 與鴻海合作,藉由機器人負責複雜晶片組裝,包含約120萬組件與130兆晶體管,重約1,800磅。
- 推動NVLink Fusion開放生態策略,支援半客製化AI基礎設備整合第三方晶片。
- 政府、台積電、鴻海與NVIDIA共建「AI大型超級電腦」。
- NVIDIA海外總部落腳北投士林(北士科),成立NVIDIA Constellation辦公室。
- 「AI工廠」逐步取代傳統資料中心。
- Tokens產出成為企業評估AI設備效能與價值的新標準。
- 超過半數投資用於電腦設備,彰顯硬體資源需求龐大。
AI應用:臺灣企業準備度與應用挑戰
AI科技勢不可擋,臺灣擁有絕佳資源,引發應用端熱烈展開。根據《2024臺灣企業AI準備度調查報告》與《2024百工百業AI落地行動指南》報告,超過88%臺灣企業著手導入AI,但多數仍處於評估或概念驗證階段,人才缺口與治理不足為主要障礙。以下針對臺灣企業AI應用準備度、阻礙與挑戰、成功關鍵說明:
臺灣企業AI準備度:企業數據整合、創新能力、技術應用、治理架構與運算資源。
- 數據力:資料蒐集、資料數位化程度與整合力高。
- 創新力:高度認同AI重要性,但組織調整彈性低。
- 技術力:AI技術應用已普及,但AI人才培育與團隊知識不足。
- 治理力:此項能力最薄弱,缺乏AI治理機制及法規因應。
- 運算力:算力環境普及,但資源規劃不足。
AI導入主要阻礙與挑戰:企業導入AI面臨以下阻礙,影響實際應用推進:
- 人才與技能短缺:企業表示人才不足阻礙AI導入。
- AI治理與策略不足:超半數企業缺乏清晰AI治理與風險管理策略。
- 建置與維運成本高:AI系統建置與運算成本為企業負擔。
- 安全與法規考量:資安、個資保護與遵循國際法規成挑戰。
AI應用與成功關鍵:針對現況,專家建議企業:
- AI策略聚焦關鍵業務痛點與數據應用場景。
- 由小規模專案起步,累積經驗並逐步擴展。
- 建立跨部門協作與專責團隊,推動組織調整與流程再造。
- 強化資料治理,打通資料孤島,確保數據品質與安全。
- 積極培育AI人才與提升員工AI素養,結合外部培訓與內部學習。
- 規劃合理算力資源,採用混合雲、公有雲及私有雲策略。
- 建立AI治理機制,確保模型可信賴、安全與符合法規。
AI導入企業案例:玉山銀行、統一資訊、遊戲橘子、中國信託等企業AI應用案例:
- 玉山銀行:將AI融入日常運營,推出生成式AI平台GENIE,提升客服效率與資安管理。
- 統一資訊:以AI優化食品安全資訊監控與供應鏈管理,強調資料治理與內部文化建立。
- 遊戲橘子:透過統一數據平台推動多元AI解決方案,促進營運績效提升。
- 中國信託:AI應用三階段策略,從單一場景到跨部門協作,結合創新試驗與容錯機制。
AI助力臺灣產業:臺灣在全球AI浪潮中具備關鍵優勢,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也直接幫助臺灣企業加速AI應用發展。具體影響包括:
- 提升研發效率:利用本地強大的半導體與晶片製造供應鏈,加速AI模型訓練與部署。
- 促進跨產業合作:結合AI應用,從製造到金融、零售,導入智慧化生產與精準行銷。
- 降低AI門檻:AI基礎設備與雲端服務,中小企業也能利用生成式AI與工具提升生產。
- 提升營運韌性:AI助力企業優化供應鏈、風險管理與客戶服務,應對快速變化市場。
- 整合數位雙生:「AI+數位雙生」技術結合,藉由「AI工廠」提升永續與營運雙效。
臺灣在AI的重要地位與展望
臺灣AI產業鏈重要性:憑藉半導體製造實力、先進的封裝技術、及高度整合的電子供應鏈,臺灣成為AI硬體發展的核心樞紐。NVIDIA與臺灣主要科技企業如台積電、鴻海的緊密合作,展現臺灣在高階晶片設計、製造與系統組裝上的競爭優勢。具體事蹟包含:
- 臺灣AI發展樞紐:NVIDIA臺灣總部確定落腳北市科,打造台灣第一座大型AI超級電腦及資料中心,為全球AI發展的重點中心之一。
- 台積電頂尖晶圓代工:台積電為全球最大且技術領先晶圓代工廠,為AI提供製造基礎。
- 鴻海先進機器人AI晶片組裝:運用先進機器人完成複雜晶片組裝,AI硬體大規模量產。
- AI基礎建設投資:臺灣企業積極導入與推動NVIDIA的AI生態策略,如NVLink Fusion,促進軟硬體的深度整合。政府及產業合力投資AI超級電腦建設,強化國家AI計算能力與研發能量。
- AI人才培育與合作:AI人才、技術創新與國際合作持續深化,鞏固區域AI領導地位。
- 企業數位雙生落地:數位雙生與智慧製造解決方案成為推動AI落地與產業的典範。
未來AI應用與轉型展望: AI將推動企業數位轉型與新產業發展,包含Agentic AI(具推理決策能力)與Physical AI(結合物理模擬推動智慧製造、自駕車、機器人)。面對2030年前全球3,000至5,000萬勞動力短缺,AI亦將成為關鍵數位勞動力。
- Agentic AI強化策略制定與自動化決策能力
- Physical AI支援智慧製造、機器人商業化與自駕技術
- NVIDIA推出Isaac Groot與Jetson Thor等機器人平台
- AI技術促進企業IT部門轉型,成為數位員工
四、結論:臺灣AI關鍵發展時刻
- NVIDIA掀起一波AI新浪潮,黃仁勳更是這場變革的最佳代言人,揭開臺灣製造業長期低調埋首的面紗,讓世界得以一覽無遺。
- 無論在AI的製造端還是應用端,都為臺灣企業帶來珍貴的發展契機。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人才短缺、治理不足與組織變革的挑戰。唯有企業與政策制定者攜手,推動AI技術全面落地,臺灣才能持續在全球保持競爭優勢,實現科技與經濟的永續共榮。
英國系列必讀清單:
- 【聊英國#1/5】英國移民大改革!首相親上火線,永居到語言門檻全收緊
- 【聊英國#2/5】《2025 英國基本國情與經貿摘要》快速掌握英國發展輪廓
- 【聊英國#3/5】「Take Back Control」背後的十年經濟困境
- 【聊英國#4/5】「英國產業結構」撐得住服務,守得住製造嗎?
- 【聊英國#5/5】英-歐合作新篇章《Strategic Partnership》
政經議題延伸閱讀:
- 探索「再生能源」太陽光電產業面貌
- 以全球視角審視「臺灣STRATUP」新創發展模式
- 臺灣AI「製造-應用」觀察:從NVIDIA助力新機會談起
- 拆解《歐洲成長與韌性之路》三大改革
- 《經濟學人》預警:臺灣正處於「超強權角力戰」的關鍵核心
- 動盪全球的背後,《川普2.0時代》早就寫給你看了!
主要經濟體輪廓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