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公交往到今年,是第24年了。
交往初期,我總是三不五時問他一些問題,除了像「你喜歡我什麼?」、「你為什麼會喜歡我?」這些現在聽來會翻白眼的老梗,我還很常問他:「你覺得我有什麼缺點,讓你很不喜歡?」
我的邏輯是:如果我有什麼讓他受不了的地方,我想知道後去調整,好讓這段關係可以更長遠。不過老公每次都說:「沒有耶~我覺得還好吧!」。現在想想,他的回答其實很高明。因為那時的我(內在還沒長好),如果真的聽見什麼自己的缺點,可能也會內在大爆炸,小劇場連環開演吧!
現在,我不太問這些假設性問題了。因為在一起這麼久,也算熟悉彼此了。如果真的哪裡受不了,就直接說出來就好,生活中還有更多事情值得投入啊!
我是個敏感的人,特別能感受到情緒與氛圍(最近發現,連對方的身體狀況也能感知)。所以老公常說:「我又沒說,你怎麼知道?」就是感覺到了啊!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知能力,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但我發現,這樣的感知只是「知道有這一股能量」,並不知道它的由來。如果我用自己有限的理解去推測,很容易就會腦補出不實的劇情,與其猜測,不如直接問。
例如,我感覺老公悶悶的。以前我會假設「是不是我剛剛做了什麼讓他不開心?」但現在我會直接問:「你還好嗎?好像有點悶悶的,跟我有關嗎?」
他可能會觀察一下自己,然後說:「不是,跟你沒關係,我好像只是有點累。」
這時我就會知道,是我自己想太多了,也慢慢明白:他的情緒,不一定跟我有關。
當然,這樣的交流需要建立在彼此真誠的前提下。有時候,一方可能會為了不讓對方擔心而說「沒事啦」,這種情況交流就會暫時停在那。但我覺得這也沒有對錯,有時候說出這句話的人,其實只是需要一個安靜的空間。
我們常常會為了「維護關係」而不說真心話。這裡的真心話,不是情緒的反應或遷怒性的話語,而是經過自己消化後、整理清楚的話,比如:「這樣的行為讓我感到難過,因為……」、「這句話讓我有點受傷」等等。
而不是像「你讓我很難受」、「你都不關心我」這類把情緒歸咎於對方的話。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練習的能力。我是因為想陪孩子一起認識情緒,才開始學習。一開始真的很混亂,情緒、人、事、物都綁在一起,像一團卡在胸口的火說不出口。但當我有意識地開始練習,情況就開始不同了。
我爆炸的次數越來越少,能夠慢慢梳理出那些藏在肚子裡的火。同時,樂樂也在觀察媽媽中學習表達自己的情緒。
更有趣的是,老公也接著跟我們一起改變了。從一開始連為什麼暴怒都說不清楚,到後來能說出「其實我是在意什麼」,甚至能說:「我知道現在講的很多,可能是因為情緒。」
這不是很棒的事嗎?而且是每個人都可以練習的事喔!
最近我才鼓起勇氣跟老公說,其實他某個習慣讓我蠻受不了的。這才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在關係中,還是會默默讓自己屈就。
我們的摩擦,其實大多來自個性與想法的不同。如果我能不被自己的預設立場綁住,我都可以理解他,也沒有責怪的意味。但我仍然覺得「說出來」很重要。
說出來,不是為了讓對方改變;說出來只是一種流動,只是讓對方知道「原來這樣會這樣影響我」。如果一直不說,那些不舒服就會堆在心裡、卡在身體裡,變成私下的埋怨。這不是我現在喜歡的關係模式。
我覺得,關係裡也需要「斷捨離」。那個斷捨離,不是對人,而是對關係裡那些不再適合的期待、預設、慣性進行整理。而這個整理,得先從整理自己開始。
越是整理,就越能看見自己與對方身上的光,越能看見真實的彼此;關係開始會有空間、有流動,彼此就能好好呼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