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像是水
一直在各種不同形狀、容器、體積與空間中浮溶、流動
可塑性極強能被建構、塑型成千千萬萬種性格模樣、風格氣質屬性、外顯行為表現形式
以及更重要的人生志業的選擇路向
亦即我可以輕易(脆弱敏感)的被導向任何領域、任何產業的職業工作中
都或許能做得不錯、中上或得體妥適
在任何圈子從事任何事務都能擁有尚可或優秀的成績
但同時這也挾帶缺點與侷限:不專不精
無法真正對一件(就好)事情鑽研透徹、臻至專業水平
更可怕的是
久而久之會對所有事物感到沒興趣
接收到任何人事物時平淡看待、沒有心生感覺、一點波動都沒有
以至於人生「無色彩」
無法對若干領域的工事或知識技能產生熱情
這並非一個人的好處與優勢
以為這樣就什麼都可以學、什麼都能做得起來、觸及面向廣而通盤理解(甚至因而冠上如今已被過度濫用的「跨領域」說)
這是十分恐怖的事實
因為當某人對世間上所有領域、所有職涯方向都沒有熱情、沒有「感覺」時
不能說他「什麼都可以做」
反而應將其視為警訊
代表其對於自己是誰都還不夠認識
更遑論自身志趣、欲投身之場域
此時除非此事必須做或有人逼著他做
否則若給他自己選擇「要做什麼」
他將極為痛苦難過
因為他其實壓根不知曉自己要做什麼
對所有可做的事失去該有的動機
若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充分的熱情
就會造成一種錯覺幻象:自己好似對什麼都有一點點興趣可以碰觸
但當真的要做時又開始怕東怕西、小心翼翼
進而認定這些事不做也不會怎樣
所以就會「都不做」了
什麼事都不(想)做就會陷入無聊情境
但人不可能讓自己無聊太久、畢竟擔心自己悶出病來
所以又開始隨便找一些簡單的事情做
只要讓自己有事做(不用到忙)
但這些事也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有興趣的
應該說自己到底真正想做什麼、有興趣的地方在何處等問題
自己也完全捎無、沒有答案
如此惡性循環下來
就會愈趨發現自己日漸頹廢沉淪、醉生夢死、渾渾噩噩
然後究柢而言的批判、抱怨自己「太全能、太完整、太面面俱到也不好」
實際上這樣真的有諸多劣勢與阻礙
最後整個人生沒有熱忱、沒有激情、沒有感知、沒有目標、沒有一刻有興致、沒有色彩
而這些概念與原理是那些天生或後天自我探索、得知自己想浸淫的領域方向且目標明確的人難以體悟、想像的
我本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因此我早早就體認領略我畢生終將面對正視的課題與功課
就是如何跳脫對任何事物都沒有興趣所以全部都能嘗試、卻都可以做但卻不想做的窠臼與死框架中
直至今日我都尚未有確切的定論與解答
也許這是需要我耗盡花費大半輩子的時間緩慢解鎖的終極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