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紀漸漸增長,總是會對於某些議題特別有感,最近在看”大人的周末創業”,讓我開始研究起”百歲人生”,若我將來會活在那樣的世界,我必須要開始做些什麼了,因為還要活好久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活到100歲,但你的職場只允許你活到65歲?】
如果你的人生有100年,但你的職場,只給你約43年,然後就請你下車,合理嗎?
說實話,我不覺得合理。
我們這一代人,活得比上一代更長,但對「工作」的理解卻停留在上一代的版本。大學畢業後22歲開始工作,到法定退休年齡65歲,這樣的制度邏輯估計是建立在「人只能活到七老八十」的假設上。但現在不一樣了。
全球平均壽命不斷提高,日本政府提出「人生百年計畫」;哈佛商業評論也指出:中年不是下坡,而是轉彎。
那我們呢?我們的職場制度有跟上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場,不是退出,是再啟動】
心理學家丹尼爾·萊文森把人生比喻成四季,每個人都會經歷「春夏秋冬」的變化,但我要提醒大家:現在的「秋天」變長了,冬天也不一定是凋零,搞不好是綻放。
以前中年被標籤成「危機期」,現在應該重新定義:這是人生的中場轉換區。
你不一定要再拚,但你還可以再做。你可以調整節奏,但不代表你要完全退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為什麼要讓能動腦、能思考、願意工作的人,被制度請出場?】
你問我,65歲以後還能不能工作?
我不只覺得可以,我認為很多人根本應該繼續工作。
• 你還有腦力
• 你還有經驗
• 你比過去更懂得做人做事
• 你還願意學、願意貢獻
• 更重要的,你對社會還有用
那為什麼要被「年齡」限制,說你該退休了、說你該去打球、爬山、種菜?
這個世界,並不是不需要你,而是職場的定義,還沒有更新版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件事我們得開始重新思考】
1.職場定義要重新來過
過去以「固定年齡退休」的制度,早就不符合百歲人生的需求。工作不應該是單一路線圖,而是可以多次進出、角色轉換、強度調整的「彈性工作設計」。
2.教育不能只停在22歲以前
我們需要的是「終身學習的職場策略」,不是學到22歲然後撐50年。活到老、學到老,不是口號,是現實。
3.企業與政府要打開第二曲線思維
如果我們知道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生育率低,那就不應該把50歲、60歲的人排除在戰場外。這是浪費,也是風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你沒能力,是這個系統太懶得更新】
我一直相信:「工作」不只是為了賺錢,更是一種「參與感」、「成就感」、「存在感」。
當我們的人生已經變長,卻還用過去的制度去限制人的價值~
那不是時代的進步,那是設計的偷懶。
下一步,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延長工作時間,而是建立一個讓人可以一直被需要的職場設計。
不是將退休年延長到70歲就好了,而是讓每個人都有機會以不同的方式繼續貢獻與成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動,不是等待】
這件事,是我們共同面對的不久的未來,不能只靠政府,也不能只靠企業,更不是寫幾篇文章、開幾場講座就可以解決的。
我們(尤其是45歲以上的朋友)最好開始準備,做自己可以做的,並且是現在就開始:
•重整自己的價值組合
•拓展自己在職場上的角色可能
•練習不同的工作模式與生活型態
靠自己創造續航力,因為未來還有好長的人生等著我們。
百歲人生不是夢,是不久的未來景象。
一起開始準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