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植物不像動物可以走動,但牠們對環境變化的感知其實一點也不遲鈍。尤其是「光週期」——也就是連續黑夜的長短——會影響植物何時開花、何時進行代謝,甚至是否存活。
- 葉片出現壞死病斑
- 活性氧(ROS)大量產生
- 光合作用效率明顯下降
- 壓力相關基因表現上升
這種生理反應讓人想問:植物體內,是什麼在感應並調控這種突如其來的「打亂作息」?
過去的研究發現:一株名為 jar1-1 的阿拉伯芥突變株,在光週期壓力下,表現出異常的「耐受性」——葉子不壞死,ROS 不暴增,似乎一切安好。
由於缺少JAR1就沒了合成 JA-Ile(茉莉酸與異白胺酸的結合型)的能力,而 JA-Ile 是茉莉酸訊號中最重要的活性分子。於是科學家們便認為:植物對光週期壓力的反應,很可能仰賴茉莉酸 JA-Ile。
這個推論一發表,影響廣泛。茉莉酸不再只是「受傷或病原菌攻擊」時啟動的防禦激素,也似乎開始涉入晝夜節律與環境壓力調控。
但是,最近的新研究卻發現:當初的推論有錯。不是他們的實驗有問題,而是一開始就選用了錯的突變株。怎麼會發現的呢?
最近,有另一個研究團隊回過頭來檢視這個推論。不同的是,他們除了用jar1-1以外,還使用其他的 JAR1 突變株來測試,例如:jar1-11(T-DNA 插入突變)與fin219-2(同樣屬於 JAR1 基因的另一個突變版本)。
結果發現,這些突變株在面對光週期壓力時,表現跟正常野生型完全一樣敏感,照樣壞死、照樣壓力爆表。也就是說:
只有 jar1-1 一株出現「耐壓力」表現型。
這在科學上是一個大警訊:如果一個突變效應只有在某一個特定株系出現,那很可能是那一株本身還有其他問題,而不是你以為的那個基因真的造成了表現型。
發揮科學精神:到底是不是 jar1-1 本身有問題
研究團隊還是想要確認,是不是自己做錯了?
首先,他們對茉莉酸(JA) 生合成與訊息傳導路徑上的其他突變株進行測試。他們找了包括 dde2、aos、opr3、coi1、myc234、ora59 等突變株,結果通通無法重現 jar1-1 的耐壓力特性。
到這裡,已經可以大聲說:大家都被jar1-1給騙了!

圖片作者:ChatGPT
最可能的原因就是:jar1-1裡面還有另外的突變。於是,他們決定來分析 jar1-1 的遺傳背景。
透過與野生種以及jar1-11雜交,研究團隊發現那株 jar1-1 還有一個隱性的、與 JAR1 無關的第二突變,他們將這個突變基因命名為 SOPS(SUPPRESSOR OF PHOTOPERIOD STRESS)。同時,他們也在這兩個雜交測試中發現, SOPS 與 JAR1 不連鎖。
總而言之,jar1-1 的光週期壓力耐受性根本不是來自於 JAR1 突變,而是來自另一個未被鑑定的基因突變。這個發現也意味著:當初分離出jar1-1這個突變株的研究團隊,並沒有把突變株的遺傳背景「弄乾淨」。
當突變株「騙人」,錯的是誰?
這件事的教訓不只是植物生理學的細節,更關乎科學方法本身。當年 jar1-1 被發表時(1992),當然沒有人知道它還有另一個突變。當時的實驗技術也不容易進行全基因體定序。
但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株突變株出現這麼大的表現型,卻沒有經過多代回交去清除背景突變,也沒使用多株等位突變驗證,這就是研究設計上的疏失。
而更重要的是,整個植物科學界從1992年開始,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把 jar1-1 當作研究 JA 功能的標準材料,卻沒有質疑過這株「唯一與眾不同」的突變株是否可靠——這也是科學社群集體犯下的錯誤。
這個故事應該讓每個學習科學的人都記得:
「經典突變株」不見得就是絕對可信的工具。它們背後有可能藏著沒人發現的第二、第三突變。所以,如果要確認某個性狀的確是來自於某個特定的基因,最好找兩三個發生在相同基因不同位置的突變株(即所謂allele)來測試。
發現新的突變株以後,必須使用多個獨立來源的突變株進行等位測試與互補實驗,並進行多代回交。這些不是麻煩,而是基本功(可免於晚節不保)。
很重要的一件事是:科學進步的關鍵,不是相信舊結論,而是願意質疑與重測。
至於SOPS 這個光週期壓力反應抑制基因呢?在論文出版的此刻,它尚未鑑定出來,但未來若能定位並理解它的功能,可能會打開植物對光節律壓力反應全新的解釋框架。那將不只是「推翻一個錯誤」,而是「發現一個新世界」。
如果你未來也想要成為好的研究者,請記得這句話:植物不會騙人,但我們對它的理解,可能會。
參考文獻:
Cortleven, A., Nitschke, S., Roeber-Terstegen, V. et al. An extragenic second-site mutation in the jar1-1 mutant suppresses the response to photoperiod stress independent of jasmonic acid. Plant Mol Biol 115, 79 (2025). https://doi.org/10.1007/s11103-025-016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