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二十多年來,新聞一直在變,但不是往正確的方向轉變。
它越來越追求話題性與煽動性,真正有查證與深度的報導,反而被忽略了。
新聞要報導真相,不能只看流量、不能被權力牽著走。但現實是,它不但沒在錯誤中學習,還讓群眾的情緒主導整個報導方向。這不是引導,而是被帶著跑。
後來,網路開放了話語權,YouTube興起,每個人都能拍影片、評論時事,表面上好像更民主、更自由。
但我們真的能完全相信這些被網紅剪輯過,加上特效編輯過的內容嗎?特別是那些立場一直改變的網紅。
很多人會說:「我不會那麼容易被影響。」
但事實是,即使你知道不該全信,內心還是會留下痕跡。
第一,它會影響你的情緒;第二,那些真假未明的資訊,會在你心中種下一個印記。下次遇到相似的事件,你的判斷就會先入為主的被影響。
所以我認為,最好的做法,不是去分辨影片是真是假,而是少看這些觀點模糊不清的內容,多把時間花在閱讀上。
一本書,無論你認不認同它的觀點,至少給你時間去停下來、思考。
閱讀,每一本書都是作嘔心瀝血的作品,在閱讀的過程中,練習思考,讓自己的時間慢下來。
我知道,自從影片氾濫後,要人們停下來看書有點困難,但我還是在圖書館中看見不少的人在閱讀,我相信,願意閱讀的人不在少數,也希望閱讀的人能夠增加。
書中的文字不一定正確,但是你有機會慢下來去思考合理性。
當人們不斷提升機器的能力來取代人類中最容易被替代的那一群,我們也正在面臨一個殘酷的問題:如果無法思考與創造,就可能被認為「沒有存在價值」。此刻,唯有閱讀與思考,能幫助我們重新定義自身的價值。
人與機器的最大分別就是思考、創造。
我思故我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