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碎碎念 EP19 - 一次看懂!AI 工具如何幫你每年多出 300 小時?

更新 發佈閱讀 37 分鐘

哈囉!這邊是科技碎碎念,資訊 x AI時代下,我們將從海量的全球新聞與新知中,透過生成式 AI 彙整出精華懶人包,聚焦全球科技關鍵話題,讓您輕鬆透過閱讀或聆聽掌握趨勢變革。

快速重點摘要

  1. 人工智慧工具大幅提升日常生產力
    • AI 工具如 ChatGPT、Reclaim.ai、Fireflies.ai、Murf AI 和 Frase AI,能夠自動化寫作、排程、研究和創意任務,每年可為使用者節省超過 300 小時。
    • 這些工具提供從發想、時間管理、會議記錄、語音生成到內容創作等多樣化功能,使工作生活更加順暢且高效。
  2. AI 市場面臨顯著的貨幣化挑戰
    • AI 工具雖然擁有近 20 億全球使用者,但僅有約 3% 的使用者付費,顯示存在巨大的「貨幣化缺口」
    • 這代表市場存在開發新產品和服務的潛力,特別是在使用者高度投入的創意領域和對信任要求極高的健康領域
  3. 蘋果公司策略重心轉向平價產品與頭戴裝置
    • 蘋果公司正考慮推出搭載 iPhone 晶片 A18 Pro 的平價版 MacBook,旨在擴大教育市場和新興市場的市佔率。
    • 蘋果公司計劃在 2027 年至 2028 年間推出多款頭戴式裝置,包括輕量化 Vision Air 和具備顯示功能的 XR 智慧眼鏡,並視頭戴式裝置為消費性電子產品的下一個重大趨勢。
  4. 華為電池技術引發產業對電動車續航力的爭議
    • 華為提交了一項固態電池專利,聲稱可提供高達 3,000 公里 的續航里程和 5 分鐘快充,但此聲明遭到韓國業界專家的普遍質疑,認為在實際量產中難以實現
    • 專家指出,即便在實驗室條件下,這類續航力也難以達成,且電池能量密度雖高,但量產成本與技術瓶頸仍是主要挑戰
  5. 人工智慧對人類技能與創造力構成兩難
    • 過度依賴 AI 工具可能導致人類的批判性思維、分析和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退化,例如程式設計師可能更像程式碼審閱者而非積極創作者。
    • 然而,AI 也能透過提供起草、摘要、程式碼輔助和創意發想等功能來增強人類能力,關鍵在於如何在依賴與保持自身技能之間取得平衡
  6. 著作權與資料抓取成為 AI 發展的法律熱點
    • 法院裁定 AI 訓練內容在某些情況下屬於「合理使用」,這對 AI 公司是利好消息,但對內容創作者則構成生存威脅,因為 AI 公司透過抓取內容並提供摘要,導致內容創作者的收益減少
    • 出版商正透過法律訴訟或授權內容來應對,而開發阻止 AI 抓取內容的技術也成為重要議題
  7. 微軟在醫療診斷 AI 領域取得顯著進展
    • 微軟開發的 MAI-DxO 系統在診斷疾病方面表現優於人類醫師,準確度達 80%,同時能降低 20% 的成本
    • 此系統利用多個 AI 模型協同工作,模擬人類專家的「辯論鏈」模式,未來可能應用於 Bing 搜尋引擎或輔助醫療專家。

 

raw-image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人工智慧工具與生產力提升

  1. 人工智慧工具正逐漸改變我們處理日常任務的方式。透過自動化重複性工作、整理待辦事項並提供智慧建議,它們每天可以為使用者節省至少一小時的時間
  2. 這些智慧助理每年能夠幫使用者節省超過 300 小時,這些時間可以用於放鬆、投入興趣或與親友相聚。
  3. 以下是 2025 年提升生產力的五款人工智慧工具概述:
    • ChatGPT:最適合用於發想和快速研究協助。
      • ChatGPT 是 OpenAI 最受歡迎的創作,它就像是與一位想法源源不絕的聰明朋友聊天。
      • 無論使用者想規劃一週的義大利之旅、想出創意約會點子,或是破解學習新語言的密碼,都可以透過輸入或口說提問並在幾秒鐘內獲得答案。
      • 該工具更優越之處在於其可客製化的 GPTs,讓使用者可以根據需求量身訂做 ChatGPT。例如,使用者可以選擇一個旅行規劃 GPT 來製作自訂地圖、分享 Google 地圖連結,並整理出最佳的用餐地點,所有內容都整齊地包裝在一個個人網頁上。
    • Reclaim.ai:最適合用於整理行事曆和建立習慣。
      • 對於同時處理會議、任務和個人時間感到手忙腳亂的使用者,Reclaim.ai 可以成為他們的「馬戲團領班」。
      • 這款人工智慧工具巧妙地管理行事曆和任務,自動為各種事務安排專注時間,從個人專案到運動,甚至是遲遲未約的牙醫診所預約。
      • 該工具提供自動重新排程功能,當生活或工作變得混亂時,該功能能讓使用者保持領先一步,幫助使用者維持好習慣。Reclaim.ai 甚至可以禮貌地移動會議時間,以保護使用者的深度工作時間,讓使用者可以專注而不受干擾。
      • 如果使用者想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表,並重新掌握晚上時間來追劇或補眠,該工具可以追蹤使用者的時間,了解使用者何時處於最佳狀態,並最終確定何時對額外的會議說「不」。
      • 此外,它還提供永久免費方案,讓使用者可以先試用而無需支付費用。
    • Fireflies.ai:最適合用於錄製、轉錄和總結會議內容。
      • Fireflies.ai 是一款人工智慧會議助理,確保使用者即使在多工處理時也不會錯過任何細節。
      • 該工具取代了使用者瘋狂打字或在便利貼上塗寫筆記的行為,它會錄製通話並自動轉錄,然後提供一份易於瀏覽的摘要,其中所有重要點和待辦事項都整齊地列出。
      • Fireflies.ai 會加入虛擬會議,捕捉影片和音訊錄音,並為使用者生成筆記。無論是追蹤家庭計畫、協調社區活動,或與朋友規劃,Fireflies.ai 都能幫助使用者讓一切順利進行,並每天節省至少 30 分鐘。
    • Murf AI:最適合用於快速創建自然發音的旁白。
      • Murf AI 能將書面文字轉換為精緻的旁白,無需麥克風或昂貴的錄音室。它非常適合內容創作者、教育工作者和播客(podcasters),他們希望獲得真實、引人入勝的音訊,而無需花費數小時調整不同的音訊工具。
      • 如果需要向遠方朋友傳送溫馨訊息,Murf AI 可以以另一種語言創建清晰的音訊版本。如果想增加一些趣味,可以瀏覽 Murf AI 的音樂庫,找到完美的配樂,無論是製作平靜的冥想還是歡快的生日祝福。
      • 該工具基本上能讓使用者的聲音發光發熱,而無需「上台恐懼症」。
    • Frase AI:最適合用於撰寫清晰且引人入勝的內容
      • Frase AI 是使用者研究或撰寫任何內容的首選幫手,從規劃夢幻假期到建立部落格帝國都適用。
      • 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該工具內建的搜尋引擎最佳化(SEO)工具非常實用,能夠幫助使用者輕鬆提升搜尋排名。
      • 但 Frase AI 不僅適用於工作,使用者還可以用它來規劃家庭旅行、為興趣團體起草新聞稿,甚至撰寫風趣的社群媒體貼文,引發人們討論。

 

人工智慧市場動態與商業模式挑戰

  1. 人工智慧技術已達到臨界點,全球使用者數量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根據美國創投公司 Menlo Ventures 的估計,全球已有近 20 億人使用過人工智慧工具,其中約有 6 億人每天與 AI 互動
  2. 儘管使用者數量龐大,但 AI 公司賺取的收入卻相對較少,每年可能僅有 120 億美元,其中大部分來自 OpenAI。這表示使用者數量與營收之間存在「消費科技史上最大、增長最快的貨幣化缺口之一」
  3. 根據 Menlo Ventures 在 2025 年 4 月對 5,031 名美國成年人進行的調查,61% 的美國成年人在過去六個月內使用過 AI,近五分之一的人每天依賴 AI
  4. 調查發現,整體而言,只有 3% 的人願意付費使用消費級人工智慧產品,這是一個「驚人的低轉換率」。這種使用者與付費之間的差異,被作者視為一個巨大的「空白區塊」,蘊藏著開發人們會趨之若鶩並願意付費的產品機會。
  5. 調查指出了人工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被使用的五個類別:
    • 19% 的美國成年人使用 AI 協助撰寫電子郵件。
    • 18% 的人依靠 AI 管理待辦事項清單。
    • 這些採用率相對較低,表明仍有新產品和服務的發展空間。
  6. 創意類型的 AI 應用正成為 AI 使用者的「必備品」,例如 34% 的例行 AI 使用者會使用 AI 來「創作圖像」。這些以創意為重點的任務也為新產品和服務提供了機會。
    • 「創意類別越來越傾向於 AI 原生;消費者最常在此處採用專業工具,並表現出更高的付費意願」。
    • 隨著製作精良內容變得更容易,「品味」——人類對美好、新穎或有趣事物的判斷力——成為了關鍵的區分因素
    • 使用者更關心如何控制、編輯和完善 AI 生成的內容,而非使用哪種工具
    • 諸如 Higgsfield 和 Suno 等新興 AI 工具的收入增長爆炸式,因為使用者願意為圖像生成、音訊製作和進階設計付費。
  7. 相對而言,身體和心理健康協助及管理是人工智慧使用率最低的領域之一。
    • 在美國成年人中,只有 14% 的人使用 AI 研究健康話題,而整體有 71% 的受訪者會研究健康話題。
    • 在 46% 有定期追蹤營養習慣的人群中,只有 11% 的人使用 AI 進行該任務。
    • 「這些數據清晰地描繪出:美國成年人中,身體和心理健康活動的人工智慧採用率最低。處理高度個人化資訊和敏感話題的解決方案門檻很高。在這個領域,信任才是真正的關鍵」。
    • 然而,研究團隊認為這個差距也代表著機會。「將 AI 的資料智慧與值得信賴的人類照護團隊結合的公司,最有可能贏得病患信任,符合保險模式,並擴大高品質照護的規模」
  8. 千禧世代是 AI 的主要使用者。
    • 儘管 Z 世代(18 至 28 歲)在整體 AI 採用率上領先,但千禧世代(29 至 44 歲)卻成為了「超級使用者」,報告的每日使用率更高,顛覆了典型的「越年輕使用率越高」模式
    • 父母是「意想不到的超級使用者」,這是最令人驚訝的發現之一。超過四分之三(79%)的父母定期使用 AI,而非父母的比例為 54%。研究表明父母求助於 AI 尋求日常協助,尤其是處於工作黃金期的千禧世代父母。
    • 父母使用 AI 完成的最常見任務是「學習/理解新話題」(28%)、「做筆記和整理」(26%)以及「管理育兒事務」(34%)。
    • 整體而言,AI 使用率隨著孩子成長而增加,反映了父母生活中日益複雜的需求,這也是一個新的機會領域「我們在父母群體中看到的採用模式顯示,消費級 AI 的採用曲線更受生命階段複雜性影響,而非僅僅年齡或收入」「這表明採用曲線受到高摩擦『生活關鍵時刻』的影響,精明的公司可以將這些時刻作為切入點,培養持久的使用習慣」

 

蘋果公司策略動向

raw-image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1. 蘋果公司可能準備推出一款更低價的入門級筆記型電腦,預計在 2026 年量產。這款筆電很可能搭載 iPhone 16 Pro 的 A18 Pro 晶片,並配備約 13 吋的顯示器。
  2. 該款筆電可能會有多種色彩選擇,包括銀色、粉色和黃色。預計 2026 年的產量目標為 500 萬至 700 萬台,這將佔蘋果筆記型電腦總出貨量的重要部分,顯示蘋果希望透過更具競爭力的價格點來吸引大量銷量。
  3. 使用 iPhone 晶片在性能上並非妥協,A18 Pro 晶片的單核心性能約為 3500 分,僅略低於 Mac mini 中的 M4 晶片。其多核心分數大約與 2020 年的初代 M1 晶片相當,對於低階機器而言,一般 Mac 使用者可能不會注意到差異。
  4. 這款新機型將有助於蘋果公司在教育市場等大規模市場取得進展,並幫助公司在新興市場獲得成長。蘋果目前在美國筆記型電腦市場佔有 18% 的市佔率,位居第二。透過推出更實惠且仍能保持盈利的產品,蘋果可以鞏固這些優勢,並為其在中階個人電腦市場的深入推動奠定基礎
  5. 在頭戴式裝置方面,分析師郭明錤預計蘋果公司將有至少七種不同的頭戴式裝置正在開發中,並將其視為消費性電子產品的下一個重大趨勢。
    • 這些產品包括三款 Vision 系列產品和四種不同類型的智慧眼鏡。
    • 預計第一批產品將於 2027 年開始發布,其中五款產品的開發時間表已確定。
    • 首款新產品可能是類似雷朋(Ray-Ban)的智慧眼鏡,預計在 2027 年出貨 300 萬至 500 萬台
      • 這些智慧眼鏡將不具備顯示功能,而是依靠音訊播放、相機、錄影和能分析周遭世界的 AI。
      • 將支援語音和手勢控制。
    • 輕量化的「Vision Air」預計在 2027 年第三季進入量產,重量減少 40%,價格更低,並搭載「蘋果最新的旗艦 iPhone 處理器」。
    • 第二代 Vision Pro 預計在 2028 年底上市,將採用更輕的設計、更低的價格和「Mac 級處理器」。
    • XR 智慧眼鏡預計在 2028 年底推出,配備矽基液晶(LCoS)彩色顯示器,並支援語音和手勢控制。AI 支援對其成功至關重要。
    • 還有報導指出,一種連接線的顯示配件曾處於開發中,但自 2024 年已被暫停,因其不具備蘋果公司所需與競爭產品抗衡的要素。
  6. 蘋果公司在 2025 年 6 月 30 日推出了 Brad Pitt 主演的 F1 電影,並為其進行了大規模推廣,包括在 Apple Music、Podcast、Fitness Plus 和 Wallet 等平台進行廣告推播。
    • 這次推廣活動中,F1 電影的促銷通知出現在 Apple Wallet 中,引發了許多蘋果使用者的不滿,因蘋果通常禁止第三方應用程式進行類似廣告行為
    • 評論指出,這種將廣告植入核心應用程式的行為,損害了蘋果長期建立的「重視隱私」品牌形象和使用者信任。雖然蘋果在提升硬體安全性方面做得很好,但這種內部廣告行為卻與其宣稱的立場背道而馳。
    • 該電影還透過 iPhone 的「觸覺引擎」技術,提供 F1 主題的觸覺預告片,營造車輛引擎轟鳴和安全帶扣緊的觸感。 

華為電池技術突破與產業懷疑

raw-image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1. 華為在次世代電動車電池領域提出了大膽主張。該中國科技巨頭已為一種硫化物基全固態電池申請專利,聲稱其能夠實現高達 3,000 公里 的續航里程,並可在 5 分鐘內完成超快速充電
  2. 這項專利詳細說明了華為透過摻雜氮元素來提高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性能,該技術旨在緩解介面不穩定性,這是固態電池開發的關鍵瓶頸
  3. 該電池的能量密度據稱介於 400 至 500 瓦時/公斤(Wh/kg)之間,可能比傳統鋰離子電池高出兩到三倍
  4. 然而,韓國業界專家對此 3,000 公里 續航里程和 5 分鐘充電的說法普遍持懷疑態度,認為其「不切實際」。
    • 檀國大學能源工程教授表示:「即使是最先進的鋰離子電池,通常容量比固態原型高,也遠遠達不到這種續航里程。」。
    • 他補充:「這種性能可能在實驗室條件下實現,僅考慮活性材料的重量,但實際世界中的能量損失和熱管理等因素使得大規模生產極其困難」。
    • 有韓國主要電池公司的研究人員指出,氮摻雜方法是「標準技術,但可擴展性有限」。
    • 該研究人員表示:「雖然氮摻雜有助於介面穩定性,但通常在真空下且需高度精確地進行。這不是可以在不付出巨大成本和時間代價的情況下實現商業化生產的技術。」。
  5. 華為的專利雖然提供了理論上的前景,但缺乏學術研究或生產級推廣所需的第三方驗證或性能資料
  6. 目前,韓國的三大電池製造商——樂金能源解決方案(LG Energy Solution)、三星 SDI(Samsung SDI)和 SK On——對此似乎未受影響。
    • 三星 SDI 正引領韓國的固態電池研發,已向客戶送出樣品,目標是 2027 年大規模生產。
    • 樂金能源解決方案正致力於氧化物和硫化物基固態技術,目標是 2030 年商業化。
    • SK On 計劃在 2028 年至 2030 年間推出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變體。
  7. 華為的國內競爭對手小米(Xiaomi)也進入了固態電池專利競賽,提交了一項分層電極結構專利,聲稱可提供 1,200 公里 的續航里程,並在 10 分鐘內充電 800 公里。
  8. 儘管固態電池的競爭持續進行,專家表示,對於這類突破性的數據,應保持謹慎,尤其是當它們沒有獨立驗證時「華為的雄心顯而易見,」 楊教授說,「但電池科學的進展不是飛躍性的。它以增量的方式發展,而這些增量需要數年才能擴大規模」
  9. 文章指出,儘管華為聲稱其電池有能力達到極致續航里程,但實際量產的電池很可能更小、更輕。電動車的一個主要痛點是電池的重量,如果能大幅減輕電池重量,將對電動車的發展產生正面影響

 

人工智慧的社會影響與應用

raw-image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1. AI 對批判性思維的影響
    • 過度依賴人工智慧工具可能會削弱人類的思維能力,就像計算機使背誦乘法表變得不必要,智慧型手機使草書幾乎過時,以及叫車服務導致許多年輕人跳過學習開車一樣
    •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項研究指出,使用 ChatGPT 撰寫文章的學生表現持續不如使用搜尋引擎或不使用任何工具的學生,並且在引用自己寫的內容時表現顯著不佳。這項研究雖不直接適用於程式設計,但敲響了過度依賴 AI 可能導致技能退化的警鐘
    • AI 工具雖然可節省時間,但如果程式設計師過度依賴 AI 生成程式碼,可能會使其更像程式碼審閱者而非積極創作者,導致學習深度不足,進而影響其程式設計技能的長期發展
    • 為了避免認知退化,使用者應將 AI 視為「實習生」而非取代者,保持積極參與、嚴格編輯、校對和事實查核 AI 生成的內容。
    • 透過迭代式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和提問,使用者可以更精確地表達需求,並批判性地評估 AI 的回應,從而增強思維敏銳度
    • AI 並未消除數學家的存在,拼寫檢查也未消除對優秀作家的需求。AI 只是改變了我們做事的方式,將重點轉移到更高層次的認知技能,讓人類得以專注於更具創造性、獨特性和人性化的工作。
  2. AI 在戰略思維中的應用
    • AI 可以幫助打破既有思維模式,克服認知偏見。許多情報分析失敗的案例表明,即使資訊充足,根深蒂固的心理模型仍會影響分析師的判斷,導致重要資訊被忽略
    • AI 工具可以作為「紅隊(red team)」來挑戰思維,例如將文件輸入 AI,要求其提出核心假設、質疑它們並生成替代假設。這提供了一種快速、低成本的方式來獲得結構化、深思熟慮的回饋,幫助使用者跳脫思維陷阱
    • 雖然 AI 模仿人類語言和推理,但當給予其結構化指示(如挑戰假設、生成替代方案、權衡利弊)時,AI 就能成為強大的思維夥伴,幫助使用者快速且廉價地應用複雜的思維技術,提升決策品質
  3. AI 在醫療診斷中的應用
    • 微軟(Microsoft)推出了一款強大的人工智慧工具,聲稱其診斷疾病的準確度比人類醫師高出四倍,且成本顯著降低
    • 該實驗使用了來自《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 304 例病例研究,創建了「序列診斷基準(SDBench)」測試。一個語言模型將每個病例分解為醫師通常會執行的分步診斷過程。
    • 微軟的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名為 MAI 診斷協調器(MAI-DxO)的系統,該系統以鬆散模仿多位人類專家協同工作的方式,查詢多個領先的人工智慧模型,包括 OpenAI 的 GPT、Google 的 Gemini、Anthropic 的 Claude、Meta 的 Llama 和 xAI 的 Grok。
    • 在實驗中,MAI-DxO 的準確度達到 80%,遠優於人類醫師的 20%。該系統還透過選擇成本較低的檢測和程序,將成本降低了 20%
    • 微軟尚未決定是否將這項技術商業化,但公司可能將其整合到 Bing 中以幫助使用者診斷疾病,或開發工具來幫助醫療專家改進甚至自動化病患照護。
    • 這項計畫顯示,人工智慧有潛力降低醫療保健成本,這在美國尤其是一個關鍵議題。
    • 然而,研究人員指出,實驗中的醫師被要求不使用任何額外工具協助診斷,這可能與實際操作有所不同,因此應謹慎看待研究結果。此外,AI 系統是否能顯著降低實際成本仍有待觀察,且醫師可能會考量 AI 無法衡量的因素,例如病患對程序的耐受度或醫療器械的可及性。
    • 在全面部署前,下一步應是在臨床試驗中證明該工具的有效性,將其結果與真實醫師治療真實病患的結果進行比較,以進行更嚴格的成本評估
  4. AI 資料抓取與著作權爭議
    • AI 公司正悄悄地從網路收集訓練資料,這引發了對著作權和內容創作者生存的擔憂。
    • 谷歌(Google)的 AI 摘要功能使許多使用者不再點擊原始網站連結,導致內容創作者的收入減少。Cloudflare 執行長指出,六個月前 OpenAI 的資料抓取與網站引導流量的比例為 250:1,現在則惡化至 1,500:1。
    • AI 透過抓取內容並提供摘要,使內容出版商和作家失去收入和影響力,甚至打擊了創作者的積極性
    • 一些出版商,包括 Ziff Davis(ZDNET 的母公司)和《紐約時報》,已對 OpenAI 提起著作權侵權訴訟。而《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其他出版商則選擇將內容授權給 OpenAI 及其他大型語言模型(LLM)。
    • 為對抗惡意抓取,網站經營者可以採用多種技術:
      • robots.txt 檔案:這是一個告知爬蟲程式是否允許存取網站的檔案,但只對「守規矩」的爬蟲程式有效。
      • 請求限流:限制單一 IP 位址在特定時間內請求的頁面數量。
      • 驗證碼(CAPTCHA):雖然會給使用者帶來不便,但可以減少某些類型的爬蟲存取,儘管 AI 最有可能擊敗驗證碼。
      • 選擇性 IP 封鎖:封鎖過度請求的 IP 範圍,但需小心避免誤封合法使用者。
      • 反抓取服務:包括行為匹配、JavaScript 挑戰、蜜罐陷阱(honeypot traps)、整體行為分析、瀏覽器指紋識別和誘餌陷阱(decoy traps)等技術。
    • 阻止 AI 抓取內容存在「兩難」:雖然內容創作者認為 AI 公司從其作品中獲利是不公平的,但全面阻止抓取可能會導致自身失去 AI 服務帶來的小部分流量。
    • 長期來看,AI 抓取內容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如果 AI 阻止創作者從其勞動中獲取價值,創作者將失去創作動力,導致 AI 生成內容的品質下降,形成惡性循環。
    • 法院對 AI 訓練資料的「合理使用」裁決對 AI 公司來說是勝利,但對於版權所有者和藝術家來說,這導致了如何確保創作者獲得公平補償的關鍵問題。許多人認為,如果 AI 公司繼續從未經許可的內容中獲利,藝術家將難以維持生計。

 

產業趨勢與市場競爭

  1. 輝達(NVIDIA)估值與 AI 市場成長
    • Loop Capital 分析師巴魯亞(Ananda Baruah)將輝達的目標價定為每股 250 美元,預期其市值將達到 6 兆美元
    • 巴魯亞表示,到 2028 年,圖形處理器(GPU)的支出可能攀升至 2 兆美元,這將佔總計算容量的 50% 到 60%,而目前 GPU 僅佔全球計算容量的 15%。
    • 這與輝達第一季財報電話會議的聲明一致,該公司表示已預見「數十吉瓦(gigawatts)」的 AI 基礎設施專案需求。輝達指出,每吉瓦的需求約可帶來 400 億至 500 億美元的收入,這意味著高達 4,500 億至 9,000 億美元的銷售額正在醞釀中
    • 巴魯亞預計,輝達的下一階段成長將由超大規模雲端服務供應商、主權 AI 資料中心、生成式 AI 和 AI 加速計算推動
    • 輝達在 2025 年會計年度的資料中心收入將從 1,150 億美元成長至 2028 年會計年度的 3,670 億美元。巴魯亞認為,輝達作為「關鍵技術的壟斷者」,擁有定價權和擴大獲利空間的能力,因此能夠抓住大部分市場需求
  2. AI 領域的人才競爭
    • Meta 正在積極從 OpenAI 和谷歌(Google)挖角頂尖 AI 研究人員,據報導對「合適的人選」提供「無預算限制」的薪酬。
    • OpenAI 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表示,Meta 對其團隊的許多人提供了巨額報價,包括 1 億美元的簽約獎金,甚至更高的年薪。OpenAI 內部已針對此事進行應對,承諾重新調整薪酬並尋找有創意的方式來獎勵頂尖人才。
    •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Meta 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由約 50 人組成的「超級智慧」團隊,並透過包括電子郵件、簡訊或 WhatsApp 等多種方式接觸潛在候選人。
  3. 遊戲產業的轉變
    • 微軟(Microsoft)的 Xbox 業務在經歷 Xbox One 和 Xbox Series X 的銷售不佳後,正將戰略重點從硬體銷售轉向「Xbox 無所不在」的服務模式
    • 這包括將遊戲整合到 PC 平台、支援掌上型遊戲裝置,並利用雲端串流技術,模糊 PC 遊戲與主機遊戲的界線,以降低開發商的進入門檻。
    • PC 遊戲對微軟的 Windows 業務至關重要,是其最主要的優勢之一。PC 遊戲玩家通常投資於高性能硬體和配件,並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
    • 移動遊戲市場佔整個遊戲市場收入的 50%,PC 遊戲和主機遊戲各佔 25%。
    • 微軟正積極將其遊戲(包括獨佔遊戲)推向更多平台,例如《戰爭機器:重裝上陣》將首次登陸 PlayStation 平台。這與過去主機遊戲強調獨佔內容的策略形成鮮明對比。
    • 日本開發商近年來也開始對 PC 平台感興趣,使得 PC 平台上的遊戲選擇日益豐富。
    • 蘋果公司雖然擁有強大的硬體和軟體技術,但在遊戲市場的發展受限於缺乏開發商支援和對休閒遊戲的側重。
  4. 串流媒體的個人化趨勢
    • 網飛(Netflix)正在開發技術,不僅能個人化推薦內容,還能客製化影片本身
    • 網飛的專利顯示,該公司正在探索為同一部電影創建不同的預告片,並根據使用者的興趣(如特定演員或類型)進行個人化。
    • 另一項專利描述了使用機器學習來製作「選擇自己的冒險」式內容,根據使用者資料提供客製化選擇。這表明互動式內容可能會再次受到關注,並由新技術支援。
    • 個人化預告片被視為最直接的應用,有助於解決使用者在眾多串流內容中難以選擇的問題,並提升網飛的廣告業務和服務使用時間
  5. 便宜監控攝影機的風險
    • 便宜的 Wi-Fi 監控攝影機可能帶來多種問題,包括低解析度、有限的每秒幀數(FPS)和強烈的視訊壓縮,導致影像模糊,難以識別細節,對屋主和執法部門幫助不大
    • 除了影像品質,便宜監控攝影機還可能存在資料洩漏和隱私問題。例如,有安全公司資料庫被駭客入侵,導致客戶聯絡資訊洩露。
    • 更糟糕的是,攝影機的畫面可能因系統故障而向陌生人公開,這對室內裝置的隱私構成嚴重威脅。
  6. 微軟 Windows 作業系統的轉變
    • 微軟將在即將推出的 Windows 11 24H2 版本中,用簡約的黑色畫面取代存在 33 年的經典「藍白當機畫面」(Blue Screen of Death, BSOD)
    • 這一改變是「Windows 韌性計畫」的一部分,旨在加快系統崩潰後的恢復速度,減少約兩秒的停機時間
    • BSOD 曾在 2024 年 7 月因 CrowdStrike 安全軟體的更新錯誤,導致機場、醫院、銀行等數百萬 Windows 機器當機,凸顯了其在大規模 IT 中斷事件中的可見度。移除 BSOD 也可能是因為微軟不希望這個「標誌性」的失敗畫面繼續成為品牌形象的一部分
    • 微軟也正透過提供 Bing Rewards 點數兌換 Windows 10 支援延長服務,鼓勵使用者升級至 Windows 11 或為舊系統支付延長支援費用。儘管這是一項付費服務,但對許多企業和不願意更換硬體的使用者來說,提供了一種選擇,也反映了微軟對 Windows 10 使用者數量的考量

 

監管與道德倫理考量

raw-image

(Image credit: gemini 生成設計)

  1. AI 監管與著作權問題
    • 美國最高法院駁回了對「通用服務基金」(Universal Service Fund)違憲的指控,該基金旨在補貼低收入消費者的電信服務,但這項裁決可能對未來 AI 和科技領域的監管產生影響。
    • 法院對 AI 訓練資料的「合理使用」判決,對 AI 公司有利,但對內容創作者則構成威脅,因為 AI 公司從抓取內容中獲利,導致原創者收入減少。
    • 針對生成式 AI 引起假資訊和誹謗的問題,美國國會通過了《沒有假貨法案》(No Fakes Act)的修正案,儘管其聲稱旨在保護藝術家和原創作品,但實際上被批評為一種「審查機制」。該法案要求網路平台在收到通知後 48 小時內下架深偽(deepfake)內容,並對違規使用者進行實名揭露,這對小型平台和使用者言論自由構成威脅。
    • 這項法案被認為定義過於廣泛和嚴苛,可能導致「寒蟬效應」,使用者和平台會因擔心法律風險而放棄爭議內容,即使這些內容可能受「合理使用」原則保護
  2. 使用者隱私與數據收集
    • 蘋果公司在 Apple Wallet 中推播電影廣告的做法,嚴重損害了其長期以來建立的「隱私保護」品牌形象和使用者信任。這種行為與蘋果對第三方應用程式的限制形成對比,引發使用者對其個人資料追蹤的擔憂。
    • 便宜的監控攝影機不僅影像品質差,還可能存在數據洩露和隱私問題,例如透過綁定應用程式收集使用者資料,或因系統漏洞導致監控畫面外洩。
    • 執法部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如美國移民暨海關執法局(ICE)的「Mobile Fortify」應用程式,引發了嚴重的隱私和公民權利擔憂。該技術的錯誤率高,可能導致無辜者被錯誤逮捕或遣返,且其應用缺乏國會授權和正當程序保護。
    • Android 手機將具備偵測「黃貂魚」(Stingray)偽基地台的能力,並向使用者發出警告。這類裝置常用於監控手機通訊,對使用者隱私構成威脅。儘管這是保護隱私的一步,但目前只有搭載 Google iRadio 硬體抽象層第三版的手機才能支援此功能。
  3. 自動駕駛技術的道德與安全爭議
    • 法國已勒令特斯拉(Tesla)停止其關於自動駕駛能力的誤導性宣傳。儘管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在某些情況下表現出色,但在現實世界中仍存在安全隱患,例如 Waymo 無人計程車的事故和奇怪行為。
    • 批評者認為,這些公司將使用者當作「測試人員」,不必要地冒著生命危險,因為自動駕駛技術在法規尚未完善的情況下被廣泛應用
    • 儘管自動駕駛技術仍未達到完全自主的水平,但相關研究顯示,其在某些受控環境下可能比人類駕駛更安全。然而,特斯拉的宣傳與實際操作(例如駕駛員仍需將手放在方向盤附近)存在差異,這在法國當局看來並非真正的自動駕駛。
  4. 數位化與廢棄物的道德問題
    • 微軟和蘋果等公司透過淘汰舊版作業系統來促使使用者升級硬體,這引發了關於「暗模式」(dark pattern)的討論。儘管新硬體提供更好的安全性與效能,但這些策略導致大量功能正常的舊硬體被廢棄,加劇了電子廢棄物問題
    • 有觀點認為,Linux 或 Chrome OS 等開放原始碼系統可以作為舊硬體的替代方案,延長其使用壽命,但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操作複雜度和熟悉度是主要障礙。
  5. 音樂產業的轉型與藝術家生計
    • 數位化和 AI 雖然降低了音樂創作的門檻,讓更多人能夠成為創作者,但同時也使專業音樂家維持生計變得更加困難
    • 過去音樂產業透過唱片銷售獲利,現在則轉向巡演和周邊商品銷售。音樂的市場價值普遍降低,使得即使頻繁演出也難以維持生計
    • 這引發了關於社會是否應支持專業藝術家生計的討論,以及在 AI 時代下,藝術的價值和藝術家的角色如何重新定義。例如,Patreon 等平台允許觀眾直接支持藝術家,為藝術家提供新的收入來源。
    • 法國政府透過補貼和提供失業救濟等方式來支持音樂產業和藝術家,以確保文化生產的持續性。 

資料來源

  1. Huawei’s 3,000 km EV battery claim met with skepticism in solid-state race
  2. Huawei Patents Solid-State Battery That Would Let You Road Trip From Miami To Maine On A Single Charge
  3. How Nvidia could end up worth $6 trillion after reclaiming its spot as the world's most valuable company
  4. Loop Capital: NVIDIA (NVDA) Heading To A $6 Trillion Valuation
  5. TWiT 1038: Wu Wei Meets Wu Tang - Microsoft Making Moves in Gaming
  6. Jensen Huang, Anjney Midha and Arthur Mensch on Winning the Global AI Race
  7. Gmail’s handy feature for cleaning up your messy inbox comes to the web
  8. Netflix is developing tech that personalizes trailers, TV shows, and movies to match your tastes
  9. After 33 Years, Microsoft Just Made a Bittersweet Announcement About 1 of Its Most Iconic ‘Features'
  10. AI Tools That Save You an Hour Every Day
  11. Gmail could soon help you skim your entire inbox without opening any emails (APK teardown)
  12. Why You Might Want To Think Twice About Using Cheap Security Cameras
  13. AI has 2 billion users, but only 3% pay
  14. Breaking mindsets with AI
  15. Microsoft Says Its New AI System Diagnosed Patients 4 Times More Accurately Than Human Doctors
  16. Are We Letting AI Code for Us — and Killing Our Skills?
  17. How To Keep AI From Making Us Stupid
  18. Apple dials a ride to lower-cost Macs with A-series chips
  19. Apple smart glasses just tipped for 2027 launch — and there's 6 other 'head-mounted' wearable devices on the way
  20. How AI companies are secretly collecting training data from the web (and why it matters)
  21. Mon. 06/30 – Nintendo And Amazon Fight

聽完碎碎念後,記得按讚、收藏、分享喔~, 科技碎碎念將繼續為您追蹤最新時事,讓您通勤時、空閒時一樣能持續了解最新關鍵話題,下次見!

請注意,內容由 AI 產生,目前仍處於培訓階段,可能存在邏輯偏差或資訊誤差,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謬誤請以原文資訊為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科技碎碎念
4會員
95內容數
哈囉!這邊是科技碎碎念,資訊 x AI時代下,我們將從海量的全球新聞與新知中,透過生成式 AI 彙整出精華懶人包,聚焦全球科技關鍵話題,讓您輕鬆透過閱讀或聆聽掌握趨勢變革。 請注意,內容由 AI 產生,目前仍處於培訓階段,可能存在邏輯偏差或資訊誤差,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謬誤請以原文資訊為主。
科技碎碎念的其他內容
2025/07/01
[多模態AI] 整合多種資料來源,提供更精確的輸出與洞察 [AI代理] 從簡單聊天機器人進化為自主學習的多代理系統 [輔助搜尋] 從「取得知識」到「創造知識」,提升決策效率 [智慧化客戶體驗] 提供個人化、流暢且隱形的服務體驗 ...還有更多不可錯過的AI技術與市場洞察!
Thumbnail
2025/07/01
[多模態AI] 整合多種資料來源,提供更精確的輸出與洞察 [AI代理] 從簡單聊天機器人進化為自主學習的多代理系統 [輔助搜尋] 從「取得知識」到「創造知識」,提升決策效率 [智慧化客戶體驗] 提供個人化、流暢且隱形的服務體驗 ...還有更多不可錯過的AI技術與市場洞察!
Thumbnail
2025/06/30
[職場應用] AI工具如ChatGPT、Grammarly等,已成為提升生產力的主流工具 [安全挑戰] AI模型可能產生欺騙行為與不實資訊,需謹慎應對 [版權爭議] AI訓練材料牽涉版權問題,法律攻防持續影響產業發展 ...還有更多不可錯過的科技洞察與未來趨勢!
Thumbnail
2025/06/30
[職場應用] AI工具如ChatGPT、Grammarly等,已成為提升生產力的主流工具 [安全挑戰] AI模型可能產生欺騙行為與不實資訊,需謹慎應對 [版權爭議] AI訓練材料牽涉版權問題,法律攻防持續影響產業發展 ...還有更多不可錯過的科技洞察與未來趨勢!
Thumbnail
2025/06/29
[使用行為] AI多用於工作與創作,但情感支持應用逐漸增長 [日常輔助] AI協助情緒宣洩、決策分析與社交練習 [技術限制] Anthropic實驗顯示AI在商業運營上仍有缺陷 [隱私疑慮] Meta AI功能引發對未公開資料使用的擔憂 ...還有更多不可錯過的產業洞察與未來趨勢!
Thumbnail
2025/06/29
[使用行為] AI多用於工作與創作,但情感支持應用逐漸增長 [日常輔助] AI協助情緒宣洩、決策分析與社交練習 [技術限制] Anthropic實驗顯示AI在商業運營上仍有缺陷 [隱私疑慮] Meta AI功能引發對未公開資料使用的擔憂 ...還有更多不可錯過的產業洞察與未來趨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在這個AI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快速掌握AI技術,讓你有更多時間享受生活。聊天機器人不僅能處理重複性任務,還可以提高客戶互動品質,簡直是工作中的神助手。文章介紹了聊天機器人的功能及推薦資源,充滿實用的技巧,值得在工作中試試看,讓這些AI工具成為你的好助手!
Thumbnail
在這個AI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快速掌握AI技術,讓你有更多時間享受生活。聊天機器人不僅能處理重複性任務,還可以提高客戶互動品質,簡直是工作中的神助手。文章介紹了聊天機器人的功能及推薦資源,充滿實用的技巧,值得在工作中試試看,讓這些AI工具成為你的好助手!
Thumbnail
AI 工具雖能在短時間生成內容,但它不瞭解你的客戶,也無法取代你做現場互動交流。在合適的時機選擇使用適合的 AI 工具,幫助我們專注於最重要的人事物上。
Thumbnail
AI 工具雖能在短時間生成內容,但它不瞭解你的客戶,也無法取代你做現場互動交流。在合適的時機選擇使用適合的 AI 工具,幫助我們專注於最重要的人事物上。
Thumbnail
你對 AI 的認識有多少?你在生活或工作上有運用哪些 AI 的應用服務嗎?一起來了解這個目前很夯的議題。 根據 google 對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的解釋:AI 是人工智慧,定義是打造電腦與機器的科學領域,可以進行推論、學習以及採取行動。這些過往需要
Thumbnail
你對 AI 的認識有多少?你在生活或工作上有運用哪些 AI 的應用服務嗎?一起來了解這個目前很夯的議題。 根據 google 對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的解釋:AI 是人工智慧,定義是打造電腦與機器的科學領域,可以進行推論、學習以及採取行動。這些過往需要
Thumbnail
最新的AI趨勢讓人眼花撩亂,不知要如何開始學習?本文介紹了作者對AI的使用和體驗,以及各類AI工具以及推薦的選擇。最後強調了AI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可以幫助人們節省時間並提高效率。鼓勵人們保持好奇心,不停止學習,並提出了對健康生活和開心生活的祝福。
Thumbnail
最新的AI趨勢讓人眼花撩亂,不知要如何開始學習?本文介紹了作者對AI的使用和體驗,以及各類AI工具以及推薦的選擇。最後強調了AI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可以幫助人們節省時間並提高效率。鼓勵人們保持好奇心,不停止學習,並提出了對健康生活和開心生活的祝福。
Thumbnail
在工作中,您常會有需要處理繁雜事項的困擾嗎? 希望能有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收益的工具嗎? GeniAltX是一款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這款生成式AI機器人能做到高品質回覆、極高標準的資安防護、多平臺串接等功能,讓你輕鬆管理所有渠道訊息,立即了解AI機器人能如何幫助你提升工作效率!
Thumbnail
在工作中,您常會有需要處理繁雜事項的困擾嗎? 希望能有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收益的工具嗎? GeniAltX是一款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這款生成式AI機器人能做到高品質回覆、極高標準的資安防護、多平臺串接等功能,讓你輕鬆管理所有渠道訊息,立即了解AI機器人能如何幫助你提升工作效率!
Thumbnail
這篇文章整理了多種好用的AI工具,涵蓋了聲音與音樂相關的AI、影音、圖像生成編輯工具和AI搜尋引擎等領域,幫助你節省時間和解放創意與生產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整理了多種好用的AI工具,涵蓋了聲音與音樂相關的AI、影音、圖像生成編輯工具和AI搜尋引擎等領域,幫助你節省時間和解放創意與生產力。
Thumbnail
本文將探討人工智能對生活上的影響和改變,同時,例如規劃時間,安排選擇等等,附上一些建議與推薦工具。 在今天,大語言模型開通全球,我們可以輕易的使用人工智能對話,和他們對話,交流,討論,但是,除了娛樂以外,在生活上,我們還有什麼用法呢?
Thumbnail
本文將探討人工智能對生活上的影響和改變,同時,例如規劃時間,安排選擇等等,附上一些建議與推薦工具。 在今天,大語言模型開通全球,我們可以輕易的使用人工智能對話,和他們對話,交流,討論,但是,除了娛樂以外,在生活上,我們還有什麼用法呢?
Thumbnail
2023年被世人稱做生成式AI世代的元年,各式各樣的AI工具不斷湧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本文將詳細介紹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相關知識,以及各種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實現方法。
Thumbnail
2023年被世人稱做生成式AI世代的元年,各式各樣的AI工具不斷湧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本文將詳細介紹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相關知識,以及各種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實現方法。
Thumbnail
第 19 天:使用 ChatGPT 完成了哪 3 個任務? 這幾年真的人人都在討論 AI,在我工作的產業裡,也有不少設計師擔心未來會被 AI 取代。 但我認為,AI 就像一個得力助手,可以幫助人們更快完成庶務,給我們更多時間思考更多可能~
Thumbnail
第 19 天:使用 ChatGPT 完成了哪 3 個任務? 這幾年真的人人都在討論 AI,在我工作的產業裡,也有不少設計師擔心未來會被 AI 取代。 但我認為,AI 就像一個得力助手,可以幫助人們更快完成庶務,給我們更多時間思考更多可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