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篇)
d.投射作用投射(projection)是移情心理背後的一種心理機制,也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特殊的心理分析方法。
當強調心理分析之無意識和象徵性原則的時候,也就包含了對於心理投射的現象的理解與重視。
在心理學或臨床心理學使用投射時,賦予的意義是,將它理解為將自己內在的心理內容轉移到別人身上,或轉移到某種客觀存在物的心理過程。
投射者往往不知不覺地把自己內在的心理內容視為客觀的現實,因而呈現某種心理的偏差。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分析中的投射具有無意識的性質。
也就是說投射效應是在無意識中發生的,投射者本身並不能意識到投射所帶來的偏差。
同時一個人不僅可以把自己消極的心理狀態投射出去,也可以將內在的積極心理內容投射出去。
而且,投射不僅僅是臨床心理現象,也是現實生活的事實。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生活在由自己的投射所形成的感覺或想像的世界中。
因此,就心理分析的意義來說,我們需要覺察與認識我們的投射,這樣,就會更加接近對生活的真實理解。[189]
若結合我們前述討論的人之處境,意即:萬事萬物彙集成自己世界的真實,但自己僅能覺知自己所願意覺察的世界。
然而,如要突破現有的覺知狀態,開拓自己所能覺察的世界,首先便是要認知自己所投射出的觀點正形成什麼樣的世界,且要能覺察當下感知的與真實能感知的世界之間的差距,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發現自己尚有未臻完全之事物。
這樣的發現是可以主動發覺的,但也可能因某些失常的人際關係的運作而發現。
後者的狀況,在完形(Gestalttheorie)觀點中,就是一種處於不足的移情狀態。
e.完形觀點的移情
培爾斯(Fritz Pearls)的完形治療觀點,一個人的敵對行為可以說是其逃避與目前情境接觸的一種處理方式。
換句話說,來談者(之于諮商者而言)有期望獲得支持的幻想,而幻想的產生通常來自缺乏,而不是遺忘,這就是造成移情的原因。
人們不會來自空白的過去,他們會受到各種環境的影響。
但是人們常不斷的尋求外在支持,卻忽略了尋求自我支持(self-support)。例如人們違背諾言、耍技倆、忘記、說謊及不斷地問問題,這種意圖操作他人的人際處理模式,也是一種移情的型式。[190]
完形治療有個重要觀點——「未竟事務」(unfinished busi-ness),系指未表達出來的情感,包括悔恨、憤怒、怨恨、痛苦、焦慮、悲傷、罪惡、遺棄感等。
這些感情雖未表達出來,但卻與鮮明的記憶及想像連結在一起。
由於這些情感在知覺領域裡沒有被充分體驗,因此就在潛意識中徘徊,而在不知不覺中被帶入現實生活裡,從而妨礙了自己與他人間的有效接觸。
未竟事務常會一直持續存在著,直至個人勇於面對並處理這些未表達的情感為止。
這些未完成的事情終究會被設法去實現。
當它們蓄積了足夠的力量時,個人進而會受到偏見、擔憂、強迫行為、被壓抑之精力及許多自我挫敗(self-defeating)行為困擾。[191]
對於這個因覺察不足又沒有處理,彷佛被壓抑或忽略到崩裂爆發的移情型式,勒溫的「心理緊張系統」說得較簡單些。
f.心理緊張系統
心理緊張系統,是勒溫(Kurt Lewin.1890-1949)心理學中的基本動力概念,也是其心理場論中最基本的動力觀念。
同是動力心理學,佛洛伊德側重潛意識與力比多的作用,勒溫的動力概念範圍涵蓋較大,不僅是需求和動力能量的意義,還包含著各種心理動力,包含這些心理動力在系統和結構之中的交互作用,以及人的內在動力與其所處環境因素的關係。[192]
根據勒溫的心理緊張系統理論,可以設想:
(1)一件要完成的工作等於一件准需求(quasi-needs),並會隨之產生相映的心理緊張。
(2)如果完成了工作,緊張就會消除。
(3)如果工作受阻沒有完成,心理緊張將繼續存在,並且會影響受試者的行為和心理活動。
一種目的或一種意向,可以形成一種准需求,產生具有動力意義的緊張系統。
勒溫說:「.....只要需求未得到滿足,一種與目標相連的力便存在,並引導著朝向目標的活動。」
g.心理場論
「心理場論」則是勒溫心理方法論最突出的體現,他在界定場概念時,曾援引愛因斯坦的定義:「場是相互依存事實的整體。」
但勒溫的場論不涉及重力或電力等物理現象,主要是人的心理和行為場,亦即把場論作為一種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從某種程度上說,心理場論思想的主要特徵便是「動力整體觀」,即動力性和整體性可看作心理場論的兩個基點。
從勒溫的思想發展上,他認為用緊張系統這一概念來代表心理需求,已明確含有一種場論的意義,因為在概念層次上進行分析,緊張指一種系統的狀態與其周圍諸系統狀態的關係,已經體現了場的動力特點。
而當勒溫的生活空間理論成熟後,他的心理學場論就形成了。
他說:「任何一種行為,都產生於各種相互依存事實的整體,以及這些相互依存的事實具有的一種動力場之特徵,這就是場論的基本主張。」[193]
h.生活空間理論
生活空間理論是溫勒的拓撲心理學內容。
拓撲學,或意譯位相幾何學,是一個研究連續性現象的數學分支。
中文名稱起源於希臘語「Τοπολογία」的音譯。
Topology原意為地貌,於19世紀中期由科學家引入,當時主要研究的是出於數學分析的需要而產生的一些幾何問題。
發展至今,拓撲學主要研究拓撲空間在拓撲變換下的不變性質和不變數。[194]
而拓撲心理學便是溫勒使用拓撲學概念去發展而呈的心理學。
他以拓撲學為背景,把人的心理生活空間劃分成不同的區域。
而對於心理學的意義來說,一個人所在的區域,對他的行為將有很大的影響;不同的區域,會引起人的不同的行為表現。
在生活空間中每一個「區域」都會產生一定的「邊界」(boundaries),由一個區域進入另一個區域的過渡區域,便具有邊界地帶的性質;從一個區域達到另一個區域,及稱為移動(locomotion);而對生活空間中心理移動具有抗拒作用的邊界,便是一種阻礙(barrier)。
以圖A的例子,可以用來說明區域、邊界和移動等概念的關係。

圖A:對一個想成為醫生的青年所處情境的拓撲分析
如圖A所示,一個青年(P),想成為醫生。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G),他必須經過下列幾個區域:
(1)考大學(Ce);
(2)進入大學(C);
(3)選擇醫學專業(M);
(4)畢業(I);
(5)作醫生行醫(Pr)。
而入學考試便是兩個區域之間的一個邊界地帶,若是考試不及格,這邊界也就成了阻礙。
一個心理或行為事件,透過這種拓撲心理學的描述與分析,能夠使人對其空間和時間的變化有一種明確的認識,使人能夠直觀地看到心理和行為事件,在人的生活空間的諸區域中的變化,以及向其目標的移動等。
除了這個拓墣分析外,勒溫還提出對心理緊張系統進一步說明的向量分析,如圖B:

圖B:對心理緊張系統的向量分析
人(P)與其環境(E)共同組成了他的生活空間,而緊張便是區域S的部分,是與周圍的區域失去平衡,並企圖達到新的平衡的一種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勒溫強調生活空間也會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並特意為它標示了「外殼」,用以陳述那些現在不影響生活空間,而將來可能會發生影響的因素與事實。
勒溫說:「我們更須注意認知和外來因素的關係,認知對於內在的心理動力關係,雖然沒有什麼顯著的重要性,但學者常以認知作為心理生活的一個特點。這也許由於心理宇宙是開放的,知覺和認知常影響了生活空間,而使其部分的組織,和所見物之客觀的組織有高度的相關。」
勒溫藉助於拓墣學,來陳述生活空間以及生活空間中的動力結構;藉助於向量學,來分析生活空間中的動力作用,以及生活空間中動力和行為的方向,故勒溫的心理學又有「拓樸心理學」和「向量心理學」之稱。
而這兩者的結合,或動力研究與整體研究的結合,亦即在生活空間或動力場中來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便形成了勒溫的心理場論。[195]
(接下篇)
[注釋]=================
[189]申荷永.心理分析入門(M).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4.12.p247
[190]張鳳娟等譯.治療心理學(M)臺北市:天馬文化.1988.12.p296-p297
[191]Gerald Corey.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M)二版.臺北市:揚智文化.1999.07.p286
[192]申荷永.充滿張力的生活空間--勒溫的動力心理學(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1.07.p57
[193]同上註.p190
[194]維基百科“拓撲學”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B%93%E6%89%91%E5%AD%A6.2014.09.18
[195]申荷永.充滿張力的生活空間--勒溫的動力心理學(M).台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1.07.p65-p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