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2關於情結
榮格最早提到情結的存在是在使用詞語的聯想測驗進行研究時。
後來在論及個體潛意識時,他說:「個人潛意識的內容,主要是由具有情緒色彩的情結構成,它們構成了心理生活的個體的、私人的方面。」
做為一種具有相對自主性的知、情、意的潛意識叢,情結決定著我們人格的許多方面。今天,當我們說某人具有某種情結的時候,往往指他執著於某種東西或某件事而不能自拔;或者說,它有一種「癮」。例如自卑情結、戀物情結、「依底帕斯」情結等。
一般說來強有力的情結很容易被注意到,而當事人往往對此一無所知。
「不是人支配情結,而是情結支配人」,這便是榮格觀察到的。
而當情結根植於精神官能病症狀態中時,它無疑是人的調節機制中的障礙;但當情結做作為人的心理能量及動力起點時,它可以引導人去有意識地面對內心隱蔽的立場。
這時它便成了靈感及創造力的源泉,引導人在事業上有所成就。
榮格認為,有所作為的藝術家往往注定要犧牲普通人的生活樂趣和幸福,他們從屬於「創作的殘酷激情」的情結。
人們對於完美的追求便應歸於一種強有力的情結,而微弱的情結則限制了一個人才華的發展。
榮格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情結比任何其他東西更多反映了「精神生活的焦點」。
他說:「情結是精神生活的焦點。的確,我們不應失去它們,否則精神生活必將產生致命的停滯。」
由此可見,潛意識情結雖然代表著某種消極的東西,確也有著負有生機的一面;雖然它可能造成精神生活的障礙,但它同時也是個潛在的通向勝利的領域。
潛意識的情結會把一些觀念和情感吸引到自己周圍,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它始終存在。
它們可能屬於個人潛意識,也可能屬於集體潛意識。
例如有一些情結可能人人都具有,但它們卻不是個體的,而是集體的,像是「救星情結」。
榮格說:「整個人類都有這種對救星的期待......在義大利與德國,我們看到的是作為大眾心理的救星情結。實際上,救星情結是集體潛意識的一種原型意象,在我們這充滿災難、迷惘的時代,它自然又被激活起來......」[175]
那麼,情結在愛的故事中,又是怎樣的一個位置呢?
這要由情結的「聚合」(constellation)現象來說明。
「聚合」就像——不同的性格彼此影響,而當它們開始互動時,某種刺激情結產生的心靈場域,就在他們之間建立了——通常指的是某種心理能量被激發的時刻,也就是意識已經被某個情結干擾,或正要被干擾的時刻。
「這個名詞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外在的情境引發了某種內心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特定的內容聚合起來,並準備付諸行動。當我們說某人[心靈]已經『聚合』,意思是,它已經就定位,並預期會以非常確定的方式反應。」
意即,只要我們知道某人特定的情結為何,就能預測情結的反應。
例如心靈中各類情結充滿的區域,我們可稱之為「樞紐」。而你可以預期,當你按下這個樞紐,你會得到該情結區域某種情緒上的反應。
換言之,這樞紐是「聚合」某種情結的按鈕。
就如同某種套裝軟體的開啟路徑,或是某種病毒程式的啟動要件。
當你和某人相識多時後,就會知道他的某些「按鈕」,你要不是避免觸碰這些敏感脆弱的地帶,就是別有用心或不顧一切的觸碰它們。
當某個情結聚合起來後,當事人便會受到情緒和某種程度行為失控的威脅。當事人會不理性的反應,而且往往事後懊悔或有所覺悟。
對於這種心理狀態的瞭解,是令人沮喪的一件事,因為當事人在此之前已身歷其境多次,在許多場合正是以這種方式反應,然而要在這次有所節制,不做出同樣的反應,卻完全無能為力。
當情結聚合成形時,當事人就像被比自己意志強大的力量——魔鬼——掌控一般(如羅洛‧梅的原魔之力)。這情況正如某種心靈間的力量在聚合的情境中,被引發出來。
即使當某人注意到自己成為內在驅力的愚蠢受害者、說出或做出某些自己知道不應說或做的事情時,整件事還是依預料的情結展現出來,而且所言所行皆已覆水難收。[176]
這些遭遇情境正如許多愛情故事中的衝動行事,又或突然被什麼吸引而墜入的狀態,彷彿某個瞬間便已成為俘虜,日思夜想只是對方的身影,或者某個瞬間已鑄成難以挽回的「生米煮成熟飯」之窘境。
斯騰伯格的愛情故事理論也有類似情結按鈕的概念存在:
「一個特殊的愛情故事引導著我們對一種愛情關係的描述,這與認知療法中的「自動思維」(automatic thoughts)道理相通。我們甚至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持有這樣的觀點,或意識到這些觀點與我們持有的愛情故事如出一轍。相反,關於「愛情是什麼」或者「愛情應該是怎樣」的描繪,我們經常認為我們的觀點或多或少更「正確」,如果伴侶不符合我們的觀點,我們會認為是不適當的。同樣,如果我們不符合自己對關係的觀點,也會認為自己是不適當的。因此,如果一個人將愛情是為商業關係,卻幾經努力仍不能形成商業類型的關係,他/她可能會認為自己是不洽當的。」
在這裡,「商業關係」的故事原型,便是那個可以被聚合的情結所在,而「按鈕」則見下一段敘述:
「愛情故事中有兩個互補的角色,他們可能對稱,也可能不對稱。我們尋找那些共用自己故事的人,或至少與自己的故事大致相符的人,而不是總是去尋找正如自己的人。因此人們所尋找的那些人從一個層面看與自己是相似的,從另一層面看與自己又是有差異的。......而對於我們所尋找的人,我們會以自己的層次來尋求解答。」[177]
意即,我們會以自己的可意識或難以意識的觀點尋找那個人,而那個人的出現或出現符合故事原型的行為時,便會踩中那枚稱之「情結按鈕」的情結地雷。
裡頭潛藏的原魔能量或是力比多,或者是心靈能量,亦可能三種層次都有,端看那個情結是什麼——它們受到某種情境或事件的刺激時,便會並發出能量並逐級跳躍,直到觸及意識——它們的能量貫穿自我意識的外殼,並像洪水般流入,並發散出某些由此一碰撞釋出的情緒能量。
當這個情況發生時,自我不再能完全控制意識,或因此不能完全控制身體,遂受制於非自我所能控制的能量之流當中。[178]
探討到了這裡,我們產生了一些疑問。
我們由人的處境之討論可發現從最初的細胞意念去定義「人」的話,人是種因意念自決而形成的生物,但形成人之後,在這麼多的因素影響與因需求發展出來的內隱策略模式或故事原型模組下,人還有自決意念的可能嗎?
若有可能,即如果人超越了靈性,成為足以妥善運用後設知識界中的龐大智慧結晶後的理性生物時,那份理性又是以什麼機制去修改情結內隱結構及故事原型模組,使選項不再只有了了可數的幾項內容,而能自創選項呢?
若以愛的意念來說,情結是多種具有情意的意念組合,那麼,人與人之間的情結互相呼應,如救星情結中的救星角色與被搭救的角色間,其運作內容又是如何?
亦即愛的意念是如何交流的?
給予與接受之間,那些生物光子載波是如何運送意念傳達到我們所愛的人心中呢?
這即是說,人們有能力自己創造自己的愛情故事嗎?
還是僅能受制於僅有的故事原型內容呢?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愛的實踐」如何去改變「愛的故事」的方法。
[注釋]=================
[175]車文博.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11.p127-p129
[176]莫瑞‧史坦(Murray stein).榮格心靈地圖(M)二版.臺北市:立緒文化.2011.07.p55-p57
[177][美]羅伯特‧J‧斯騰伯格(Sternberg, R.J.),凱琳‧斯騰伯格(Sternberg, K.)編著;李朝旭等譯.愛情心理學(最新版)(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05.p203-p205
[178]莫瑞‧史坦(Murray stein).榮格心靈地圖(M)二版.臺北市:立緒文化.2011.07.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