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3關於愛的實踐(表現)之本質
首先,根據波普的生物光放射,人類是無知覺中會交換光子訊息的生物。
根據蓋瑞.史瓦慈的實驗,有療愈對方意念時則會令光子放射規律和諧的條理化。
根據立普頓的研究,細胞的細胞膜是有能力管理訊息進出的腦。而根據愛因斯坦的研究,在一篇1909年的文章中,他證明普朗克的「能量子」具有精確的動量,並且表現得像一個獨立的點狀粒子(波粒二象性)。
這篇文章也提出了「光子」的概念。
簡單說,每個光子就像一個封裝好的光包,以基本單位的光包作訊息傳遞,如我們的通訊軟體,先輸入訊息,儲存封裝後再送至對方的裝置中,透過解碼打開再行讀取。
以上述觀點,閱讀榮格心理治療的個體化方法:榮格認為,治療是一種雙方互相影響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病人的整個人格與醫生的整個人格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
這便要求醫生也必須面對他希望病人面對的任務——如果他希望病人適應社會,他自己必須先做到這一點;必須對自己作出正確的分析,還必須先在自己身上試用他給病人開列的每一套治療方法。
也就是說,醫生要從教育他人轉向教育自己。
因此,榮格提出「個體化方法」(Individuation method),即在醫生的積極引導下,通過醫生和病人的相互影響與溝通,使雙方共同瞭解病人的內心世界。
與此同時,醫生也要不斷地洞察自己的內在人格,與病人一起發生轉變。
榮格說:「自己沒有受過教育,怎麼有辦法去教育他人?如果自己仍在黑暗摸索,怎麼能夠有辦法去開導他人?要是自己本身不清潔,又怎麼能去淨化他人?」[179]
再以上述兩段的觀點繼續思考羅傑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的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其中人格改變的條件:要使建設性人格改變得以發生,需存在以下一些條件,且他們需持續一段時間:
(1)治療者與當事人有心理上的接觸;
(2)當事人處一種不協和的狀態,脆弱(vulnerable)或焦慮不安;
(3)治療者在此關係中是一致的或整合的(integrated);
(4)治療者體驗到對當事人的無條件正向關懷;
(5)治療者體驗到對當事人的內在參考架構的同感性理解,並力圖把這種體驗傳達給當事人;
(6)治療者對當事人的同理心與無條件正向關懷,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傳達給當事人。
除此之外的其他條件不是必要的。
如果這六項條件存在,並且持續一段時間,這就足夠,人格的建設性改變就會隨之出現。[180]
所以,愛的意念是如何交流的?
給予與接受之間,那些封裝光子載波資料的光包是如何運送意念傳達到我們所愛的人心中呢?
以羅傑斯的主張來看,當你對自己所愛的人有了心理上的接觸、自己本身是知行合一的(一致的)、內外統合的(整合的),且對所愛之人有無條件正向關懷,並因深度瞭解而能同理對方的內在,努力向對方傳達了自己這份同理的理解體驗,而對方也成功的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這份充滿無條件正向關懷的同理瞭解,並能持續一段時間的維持,那麼愛的意念便會深值在對方心中。
但由7.3.3討論的榮格觀點,我們知道原型、情結、基因組對我們影響很深。
原型及基因組各自形成每個人的應對模式與思考方式,共藏於潛意識中的情結則影響了溝通模組的角色互動歷程,例如救星情結中成為救星者及期待被救星拯救者。
所以,愛的意念不是單方面自以為的瞭解與同理,認為只要有無條件的正向關懷,而對方有感受到就一切沒問題了。
愛是種雙向的溝通,如愛的交流系統圖所呈現的,是一種無限循環的迴圈。
而在生物光子交流的宇宙觀點當中,你無法覺知的,可以覺知的,都持續交流著,如相愛的人們之間的無言感應。
所以,依榮格的主張來看,愛的意念交流,是雙方一起轉變的過程,是雙方一起循著固有情結的交流模式無可選擇的沉淪,還是有意念的選擇一起成長、一起探索、一起昇華的全新模式的交流,使理性的後設知識界出現一則新的愛之英雄原型,成就一則新的愛情神話。
這也是佛洛姆所說的理性之愛:「愛是唯一的知識之路,在愛中,我以結合的行為回答了我的問題(人的秘密與奇蹟)。在愛的行為中,在將我自己給予出去的行為中,在穿透他人生命的行為中,我找到了自己,我發現了自己,我發現了我們兩個,我發現了人。」[181]
那形成人之後,在這麼多的因素影響與因需求發展出來的內隱策略模式或故事原型模組下,人還有自決意念的可能嗎?
答案是有的。
因為我們並不孤單,如果願意發現這世界上有多少充滿智慧的人們,如果願意發現我們身邊有這麼多與我們生命產生影響的種種事物,如果願意看見這世界有多少人類在受苦時仍舊充滿希望的繼續選擇微笑,那就會發現,即使受制於基因遺傳與文化遺傳的模組所能呈現的成果,但我們依然不斷在向未知的自然與廣大無垠的宇宙事物學習更多的智慧,即使這個宇宙經科學家計算是有其極限存在,但對於人類來說,生命的選擇已是無限可能。
然後,我們將從能量與意念層次往上升高,探討故事原型與情結層次的交流與改變。
[注釋]=================
[179]車文博.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11.p262
[180]江光榮.人性的迷失與複歸:羅傑斯的人本心理學(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1.01.p135-p136
[181]埃里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台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