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長期在文章中討論「財富自由」,但其實財富從來不是最終目標,“自由”才是核心價值。當代社會對於成功的定義常被制度綁架—好好讀書、考上好學校、進入好公司、成家立業、買房買車...這樣的人生模式,看似穩當,卻也可能讓人壓力重重。身體或許還撐得住,但心靈卻可能早已不堪負荷。
我們忽略了心靈的疲憊
在筆者求學與職涯過程中,遇過許多同學或同事,看起來在高壓環境下依然表現穩定,但自己卻在同樣的條件下疲憊不堪。或許是基因的差異,或許是心理承受力的不同,這都說明「人人不同」這件事,不該被用一把尺來衡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全球每年約有超過 3 億人罹患憂鬱症,精神健康早已成為當代重要的公共議題。許多患者長期默默承受,直到身心狀況出現嚴重惡化,才尋求幫助。
當疾病發生在你或你的家人身上
筆者的家庭中也有成員罹患憂鬱症。在這個世代,精神疾病早已不是稀有話題,但當它發生在你最親近的人身上時,那種無力與困惑,遠比旁觀者所能理解的更為深刻。照顧者不僅要面對患者情緒的波動,也要處理自己內心的焦慮與失落。很容易陷入「想幫忙卻無能為力」的糾結之中。
更現實的是,當你成為照顧者時,很難再維持原有的生活步調。許多照顧者最終自己也出現情緒低落、失眠、焦慮等狀況,這是精神疾病家庭中非常常見的二次創傷。
財富自由不只是金錢的自由
這些親身經歷讓筆者更深刻地理解,財富自由的真正意義,並不只是存款的多寡,而是能否保有一種選擇與彈性的人生。若每天疲於奔命,只為了賺取微薄的收入,卻無法照顧家人、也無法照顧自己,那麼「財富自由」便只是空談。
我們追求的,不該只是帳戶裡的數字,而是能真正掌控時間與心情的自由。當不再為了生存而被迫接受不合理的條件,我們才真正開始活得像自己。健康不該只關注身體,更應該關注內在。
物質生活真的無法永久帶來樂趣,人會感受到幸福,是在於被需要、並且被肯定價值,而自由更是建立在這些之上,我們必須警醒,金錢數字上的多少,並不是真正幸福的定義,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意志,才是財富“自由”的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