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發現昨天「夕陽依舊那麼美麗,明天還是好天氣」的你,是環著感恩或是遺憾的心情起床看到這篇?
身為社畜一定是先回味日和這篇
先哈拉一下我覺得的世界末日
- 馬斯克組第三政黨? 他是否參透東方劇本或是找到破解之道?人類上火星或是股價to the moon
- 面對不同威脅,防災包依舊空空如也(例如地震、戰爭等情境)
- AI引領人們到什麼未來,當燃料電池(駭客任務)或是征服宇宙(星艦、異形...)?
身為家長,您是否曾聽到孩子抱怨期末考試的壓力,或對學校課程安排感到困惑?例如,有些孩子說:「只有操作課沒考到80分以上」,或是「學校某科被拿去考試或檢討」,甚至疑惑「考卷不是單張紙,記得翻面就好?」這些話語背後,反映了孩子在學習環境中的真實感受,也透露出不同學校間的課程差異與競爭壓力。以下整理了一些實用的育兒建議,幫助家長陪伴國小到高中的孩子適應學習挑戰,並在快速變化的AI時代中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
一、善用線上資源:
讓學習更有趣、更有效以下是兩大推薦的免費線上學習平台(建議先由專人或是共學社團手把手互動過),幫助孩子在國小到高中階段自主學習,並培養興趣與動力:
- 因材網(教育部提供)
因材網結合了符合課程的教學影片,並融入AI技術、遊戲化設計(如token獎勵、紙娃娃系統)與筆記功能,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例如,孩子可以透過遊戲化的關卡挑戰來複習數學或國語,還能根據個人程度調整學習內容。
家長小提醒:許多功能需要老師或家長引導孩子熟悉操作。例如,在一次共學社團中,老師熱心指導孩子使用因材網的AI功能,讓孩子和家長都更了解如何善用平台。 - 均一教育平台(民間提供)
均一提供跨平台的教學影片,涵蓋多個學科,適合國小到高中的學生。平台還有寒暑假特別企劃,像是科學實驗或跨領域的探索活動,激發孩子對不同領域的興趣。
家長小提醒:均一的影片和題目設計簡單易懂,適合孩子自主學習。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在假期挑戰特別企劃,培養多元興趣。
二、陪伴孩子的心態:
開心學習,迎接AI時代在AI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學習不再只是追求分數,而是要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與適應變化的能力。
國小階段是讓孩子「開心學習」的關鍵時期,家長可以鼓勵孩子探索興趣、嘗試新事物,同時了解學校課程的定位。例如,公立學校的進度可能較為基礎,尤其在北部或私立學校,競爭氛圍較為激烈,課程進度與考試難度往往更嚴格,像是精靈寶可夢中的「高級球」或「大師球」等級;而公立學校的進度則可能更像是「精靈球」或「超級球」,相對穩健但挑戰較少。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學習需求,搭配線上資源,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的學習方式。此外,當孩子抱怨考試或課程安排時,不妨傾聽他們的感受,並與他們討論如何應對。例如,考卷「只有兩面」可能意味著考試範圍集中,家長可以教孩子檢查試卷、確保翻面,養成細心習慣。如果某科被挪去考試或檢討,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利用因材網或均一的資源補強該科內容。
三、程式設計的啟蒙:
什麼時候開始?如何開始?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家長希望孩子提早學習程式設計,以為「越早越好」。然而,根據Kemie老師的「孩子學程式藍圖」(https://self-teach.online/blog/1165),學程式不只是寫程式,而是要在對的年紀給予對的方法。以下是適合國小到高中孩子的程式學習建議:
- 學齡前到國小低年級(大班至二年級):Scratch Jr與不插電邏輯
- 適合工具:Scratch Jr是一款專為幼兒設計的圖形化程式工具,透過拖曳積木讓孩子創作簡單動畫或遊戲,培養邏輯思維。
- 不插電活動:學習程式不一定要用電腦!家長可以透過拼圖、桌遊或邏輯遊戲(如數獨)培養孩子的順序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 家長小提醒:這個階段重點是激發興趣,避免過早接觸複雜程式語言,讓孩子覺得學習像玩遊戲。
- 國小中高年級(三年級起):Scratch入門
- 為什麼三年級開始?:三年級的孩子開始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適合用Scratch創作互動故事或小遊戲,學習條件語句和迴圈等概念。
- 生活例子:鼓勵孩子設計一個「數學測驗遊戲」,結合學校課程,增加學習動機。
- 家長小提醒: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玩Scratch,探索線上免費資源如Code.org,逐步建立信心。
- 國中階段:Python前準備與入門
- 先練什麼?:在學習Python之前,孩子需要熟悉基礎邏輯(如變數、迴圈)和問題拆解能力。可以用Scratch進階專案(如製作計算機)來過渡。
- Python入門:Python適合國中生,因其語法簡單且應用廣泛。家長可引導孩子從簡單專案開始,例如設計一個「猜數字遊戲」。
- 家長小提醒:避免直接跳到複雜程式語言,確保孩子對基礎概念有信心。免費資源如「均一」的程式課程或線上平台Code.org都很好用。
四、學習與生活的平衡:
曼尼分享了整理書架時丟棄34本工具書的經驗,這些書涵蓋程式語言(Python、SQL)、簡報圖表、會計創投和商業策略(當然尋求專業與付費提升品質不在話下)。丟書的原則很簡單:「這個能不能問AI?」如果AI能快速提供答案,書就不再必要。這啟發我們在育兒中的思考:學習不一定要囤積知識,而是要學會篩選和應用。對於孩子,家長可以教導他們如何「丟棄無效知識」,專注於真正有用的技能。例如:
- 程式學習:与其讓孩子死記Python語法,不如讓他們專注於邏輯思考和問題解決,AI工具(如ChatGPT或Grok)可以隨時解答語法問題。
- 學科學習:如果孩子覺得某科太難,家長可以鼓勵他們用因材網或均一查找相關影片,快速補強觀念,而非硬背課本。
- 時間管理:像整理書架一樣,教孩子篩選學習重點。例如,考試前確認試卷範圍、檢查雙面,減少無謂失分。
---
寫完發現是自己給舒適圈的自己看,有種未竟事宜的既視感,要學習也可以從學習法開始,請參考這篇
去年鰻認真的其實(比某條通店家認真),一系列有興趣的人可以看